劉芳芳 王 靜
(長春電子科技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網(wǎng)絡在線課程,是指將線下的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數(shù)字化,并以學習管理系統(tǒng)為載體,進行基于課程內容的線上教與學的過程[1]。在網(wǎng)絡普及的時代,網(wǎng)絡授課已經成為許多教師的必備技能之一。教師使用網(wǎng)絡進行教學,只要擁有一臺電腦,制作一份精美的課件,就可以正常授課;學生只要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聽講、上課。對于理論課程,這樣做確實無可挑剔。但是,隨著應用型高校的日漸普及,學校對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這就要求教師對實踐課程進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全方面改革,而線上實踐課程正是改革的途徑之一。
為保證線上授課的順利開展和教學質量,團隊教師均通過在線直播或線下自學的方式接受了線上教學的培訓。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團隊教師對線上教學進行了細致的計劃和組織[2]。
目前,線上類實踐課程大多是“教師錄課→平臺發(fā)布→學生看課”模式。這種模式對于需要積累大量基礎理論實踐類型的課程確實有必要,但是對于計算機專業(yè)語言類實踐課程而言,卻顯得過于模式化,缺少實時性和個性化。
在計算機專業(yè)語言類實踐課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實踐項目,實時解答學生各種疑問,而這些疑問的成因也是多種多樣:
(一)基礎知識儲備不足導致無法編程;
(二)單純的敲錯代碼,或漏敲關鍵符號;
(三)沒有任何預習過程,直接進入編程環(huán)節(jié)困難,導致失敗。
作為教師,如何迅速而準確地為學生解惑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因此,本文針對實踐課程線上授課現(xiàn)狀,嘗試開發(fā)多種教學方式,讓網(wǎng)絡環(huán)境再次“為我所用”,讓實踐課程變得直觀、有趣,讓學生能夠充分完成實踐目標,達到高質量的線上實踐課程教學效果,這也是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的發(fā)展方向之一。
對于計算機專業(yè)學生而言,學習任何語言類課程,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積累都是重中之重。因此,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線上實踐課程的基礎知識的學習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建立授課渠道。在線上實踐課程中,與學生交流的渠道只能通過網(wǎng)絡環(huán)境,因此,選擇一個穩(wěn)定、學生都能夠接受的線上渠道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線上授課渠道多種多樣:
(1)專用教學平臺型,如騰訊課堂、超星學習通等,都能夠完成教師上傳資料,學生在線學習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和學生也能夠通過平臺渠道進行交流。
(2)社交軟件型,如QQ、微信等,可以進行資料的傳遞,學生也能夠下載相關學習資料,學習相關知識,并且使用此類軟件教師和學生溝通起來更加便捷。
(3)會議、辦公軟件型,如騰訊會議、釘釘?shù)溶浖?,此類軟件更注重網(wǎng)絡連接的穩(wěn)定性,而會議、辦公型軟件并不是每個師生常用的軟件,因此影響師生溝通的效率。
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需求,從以上不同類型的軟件中選擇一、兩種綜合使用,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如果要使用錄課功能,可選擇騰訊課堂或釘釘;如果想建立便捷的答疑渠道,可選擇QQ或微信等。總之,不要選擇過多的平臺或軟件,這樣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教學的展開。
2.選擇授課方式。線上授課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1)授課同時錄課。教師可以一邊授課一邊錄課,并將錄課結果作為后續(xù)課程的重點視頻材料。但是實際上課過程中,可能會隨時發(fā)生各種狀況,因此建議只將此類錄課內容作為該課程學生回顧之用。
(2)先錄課再授課。教師先將課程錄制完畢,再上傳到線上課堂中,這樣,可以更全面的把控線上授課過程和質量。但是,即使是相同的課程,面向不同的專業(yè)和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學內容和重點都會有所變化。因此,這種類型的課程比較呆板,失去教學針對性。
(3)只授課不錄課。這種授課方式能充分鍛煉教師的線上授課能力,也提升教師線上教學水平。但缺點是學生一旦分散注意力,就沒有渠道補回缺失內容。
3.挑選適合內容。線上授課內容的選擇是非?;A和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計算機語言類實踐課程并不需要教師重復講解理論課程內容,而是要鞏固基礎知識,提高重點、難點知識的理解程度。因此,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結構和接受能力,選擇不同難度的實踐題目至關重要。針對不同的實踐項目,首先要考慮的是它所包含的基礎知識的層面。例如,對于《Web前端開發(fā)技術》實踐課程的CSS選擇器知識點,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計算機專業(yè)學生,應將類別選擇器、標簽選擇器、ID選擇器、后代選擇器、偽類選擇器等選擇器以實例形式依次展現(xiàn),讓學生指出選擇器類型作為課程回顧和基礎知識的深入理解,再提出“如何使用X選擇器來完成案例中Y選擇器的功能”等要求,對選擇器知識點進行加深理解和知識重構,讓學生獨立完成,徹底掌握選擇器的用法。
“查錯難”是計算機語言類實踐課程線上授課的技術難題之一。在線下課堂中,教師直接為學生查找程序錯誤非常直觀。但在線上課堂中,就需要學生和教師頻繁切換共享界面,操作非常繁瑣,不利于溝通。因此,如何讓學生避免出現(xiàn)此類錯誤就顯得尤為重要。據(jù)此,教師應該根據(jù)多年教學經驗,把學生易錯處進行匯總編輯,將典型錯誤進行歸納總結后,編寫易錯點專項練習題庫,進行專項模擬訓練,提高學生處理此類問題的能力。
1.有編譯功能的平臺。有編譯功能的編程平臺,具備查錯功能,并有明顯的出錯提示,比較容易找到錯誤。但是對于新進入編譯領域的學生而言,這些用英文書寫錯誤提示往往如同“天書”,難以理解。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歷年學生易出現(xiàn)的錯誤情況,編寫相應題目并給出“錯誤”的程序代碼,并匹配相應的出錯提示,讓學生一起來“找錯”。這樣就可以通過教師統(tǒng)一共享屏幕進行學習,也讓學生在閱讀代碼、修改錯誤這個過程中,對如何正確地進行編程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2.無編譯功能的平臺。類似Hbuilder一類與web前端相關的平臺并不具備查錯功能,這是由HTML語言的解釋特性決定的。對于使用這類平臺的學生,一旦寫代碼時不謹慎,出錯后更加難以查找。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多年教學經驗,總結學生的出錯行為,并編輯出專項練習的題目。這類題目應給出網(wǎng)頁制作要求、要實現(xiàn)的目標以及實現(xiàn)的具體代碼,然后要附上代碼出錯后,網(wǎng)頁運行時錯誤表現(xiàn)的截圖,讓學生在練習的同時,又能記住網(wǎng)頁何種表現(xiàn)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從而加深印象。
進行1~2次的專項練習后,學生就能夠深刻理解程序代碼出錯的原因及處理方法,對學生今后計算機語言類課程的學習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任何計算機語言類的實踐課程,都不會讓學生直接接觸大型項目,而是從微小程序入手,熟悉編程方法和過程,然后逐步接觸小中大型項目,讓學生對開發(fā)項目的過程有一個從點到面的認識。然而,在線上課堂發(fā)布練手型小程序,無疑是對寶貴的線上課堂時間的浪費,教師要充分發(fā)揮線上教學平臺“無所不連、無時不連”的特點,引導學生全方位的利用時間,提升自我。
1.線上預習,打好基礎。隨著抖音等小視頻APP的流行,學生更喜歡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教師也要充分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式。教師可以匯總每節(jié)課程的重點知識,將每個重要知識點以學生喜歡的網(wǎng)絡式語言,制作成一分鐘左右的小視頻,發(fā)布在教學平臺,讓學生在碎片時間觀看。將原本枯燥無味的知識點轉換為學生喜聞樂見、感到親切的小視頻,會引起學生的注意,提升學生的學習樂趣和意愿,能夠達到一定的預習功能。在小視頻學習后,仍要對學生的預習效果進行檢驗。在學習平臺上發(fā)布與預習知識點相關的預習作業(yè),來測試學生的預習水平。作業(yè)題目數(shù)量最好在五個以內,否則預習題目過多,可能會引起反效果,導致學生對預習這個版塊有抵觸心理。
2.線上課堂,綜合實訓。在預習后,學生已經對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牢固。線上課堂的內容應該更加偏向于小項目的綜合實訓。將新學習的知識與已經掌握的知識點進行綜合運用,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實踐能力。教師也應編輯相應的項目要求,讓學生單獨或分組完成。例如,對于《Web前端開發(fā)技術》實踐課程中的CSS,它涵蓋所有對網(wǎng)頁進行樣式設置的功能。然而,相同的功能在前面章節(jié)中學習過,并且學生能夠熟練應用。教師就可以選擇讓學生以CSS的方式來完成前面章節(jié)中完成過的項目,不僅讓學生覺得項目曾經完成過,難度不大,而且還可以讓學生有充分的線上時間來完成項目,得到充分的鍛煉。
3.線上復習,鞏固體系。在一節(jié)實踐課結束后,這節(jié)課后與下節(jié)課預習之前的時間也不要浪費,要在學生對課程內容有著最深刻記憶的三天內,發(fā)布復習作業(yè),對上節(jié)課所學知識進行體系式的鞏固,這樣才能夠真正掌握知識點。對知識的鞏固仍以小視頻為主,在制作預習小視頻時,視頻的最后最好以對某個知識點的深層次應用為疑問結束。在復習小視頻中,就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預習作業(yè)完成效果以及線上課堂完成小項目的程度,以回顧總結的方式,邊回答預習小視頻中提出的問題,邊進行復習總結。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有首尾呼應的感覺,學習效果也會更好更深刻。
隨著各大線上教學平臺的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緊密,也變得更陌生。教師如何在遙遠的“云端”仍能把握住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是每位教師都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也是在“十四五”期間,隨著應用型本科培養(yǎng)方案更加偏重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如何充分使用線上教學平臺,來完成或輔助實踐教學,進行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相信隨著線上平臺的不斷優(yōu)化升級,教師們能夠開發(fā)更多適合實踐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知學、能學、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