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永佳
自從教育部印發(fā)《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后簡稱《課程標準》)以來,高中新課程工作逐步推進,教材和教師用書也相應的出版。在《課程標準》中闡述了體育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即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道德。圍繞著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課程標準》提出了體育課程更為全面和具體的課程目標。為達成課程目標新教材的教學內容有了很大動作的調整。實施選項教學就是高中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新教材中關于選項內容提供的六大類運動項目,在各類運動中又涵蓋了豐富的體育項目供學生選擇學習,排球項目就是其中之一。新教材和舊教材有本質性的區(qū)別。一是新教材要比舊教材的選項內容豐富許多。二是教材的指導理念不同,舊教材偏重于運動技術動作的指導,而新教材則是更偏向于技術的實際運用。
高中排球教學內容比較復雜,對技術的要求也比較高。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成果,教師需要對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進行詳細的拆分,明確教學重難點并運用適當?shù)慕虒W方式開展排球教學,這樣才能得到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積極的將新教材的教學理念運用到教學之中,致力于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1 高中排球的教學原則
1.1 積極主動原則
在排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教會學生關于排球的理論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yǎng),將被動完成學習任務,變成主動完成學習任務。
1.2 直觀性原則
在排球教學時,要結合排球的運動特點和規(guī)律,充分利用學生的肌肉感覺和已有的體育知識,再加上教師的準確示范和對圖片、電影等的觀看,促進學生直觀的感受排球,繼而掌握排球的相關知識技能。
1.3 系統(tǒng)性原則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規(guī)律,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特點開展課程教學,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遵循從易到難的方式,逐步開展訓練,逐個步驟教會學生,從訓練再到實踐,這樣構建出訓練系統(tǒng)模塊,根據(jù)模塊重復進行,直到學生擁有熟練的排球技能。
1.4 鞏固性原則
鞏固性原則受人體肌肉記憶消退理論和人體技能的適應性規(guī)律所影響。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要注意鞏固練習,如果不能加強練習,鞏固技能和知識,那么排球技術就會有所下降。
1.5 遵從實際的原則
排球課上的運動量、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安排都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fā),以學生的年齡、性別、身體素質的高低和接受能力等為依據(jù),考慮到學校的相關場地設備和天氣因素等實際情況,進行合理靈活的課堂教學。
2 高中排球的教學策略
2.1 課前興趣激發(fā)
在高中時期的學生,學習上壓力都特別大。每天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都特別的長,長時間的高強度學習,就需要學生具有一個好的身體素質來面對學習的挑戰(zhàn)。學生在面對體育課的時候,積極性不高,對體育課程也沒有興趣。所以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跟課程相關故事、觀看視頻等,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上課前,帶領學生觀看《排球少年》的激情動畫片段,引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為學生講“鐵榔頭”郎平與排球的故事,激起學生的向往之情,賦予排球運動以感情的色彩,使學生帶著這種感情,繼而高效的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
2.2 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排球是高中體育中的一項基本體育課程,重視團體合作和技巧指導。符合高年級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能夠使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得到身心放松。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選擇與學生體育認知水平相符合的教學模式,根據(jù)學生對體育的需求,來進行體育運動的教授。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相關的體育知識。為學生減輕繁重的課業(yè)壓力帶來的疲憊,幫助學生勞逸結合,松弛自己。
例如,在教授學生有關排球的理論知識時,教師可以事先在班級中了解一下學生本身對排球的了解情況,根據(jù)調查的結果選擇教學方式,由于每個學生的情況都各不相同,所以教師也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以保障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有效教學。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掌握情況,將學生進行分組,教師在每個小組分別進行排球知識的講解,以確保學生都可以得到發(fā)展和提升,教師在其中知識講解的時候,可以讓其他小組的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知識展開討論,從側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教學打下基礎。分組教學完成之后,由教師將學生集中在一起,詢問學生還有沒有疑惑,教師再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在全體同學面前進行知識講授,保障課堂教學質量。
2.3 動作教授與實踐相結合
排球知識的學習需要用動作來實踐,排球的動作比較繁雜,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動作拆分,加上親身示范,充分詳細的對學生講解相關動作,鼓勵學生大膽的進行實踐,親身體驗排球的動作要領。繼而使學生完成排球動作知識的理解掌握,只有指導學生掌握排球的基礎動作,才能夠開展接下來關于排球比賽的學習,以免學生身體受傷。
例如,在教授“排球基本動作”時,可以先組織學生觀看排球比賽的視頻,讓學生對排球動作形成一個大概的印象,并且還可以通過激烈的比賽觀看,調動學生的情緒,將學生對排球訓練的期待值拉滿。然后,教師在向學生示范要學習的動作,交給學生每個動作的要領,并且進行安全提示,防止學生因為操作不當受傷。另外,教師再帶領學生做動作,教師做一個動作學生就跟著教師一起做,并針對較為復雜的動作進行重復示范,直到學生學會,體現(xiàn)了“先理解后操作”的運動觀念。最后進行自主練習,自行熟悉本節(jié)課所學到的動作知識,教師在此時要起到一個指導監(jiān)督的作用,巡視學生練習情況。監(jiān)督學生認真進行,并在學生動作不標準的時候,及時的進行糾正,以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2.4 集體訓練與自我訓練相結合
在體育的運動教學中,理論知識和動作要領的教授,最后都要落實到運動實踐當中,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檢查出學生對所學體育知識的把握程度。繼而通過實踐加深對動作的印象和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準確的理論知識指導下,進行標準的動作學習,增強自身的體育運動能力,進而形成良好的體育素養(yǎng)。
例如,在進行“排球實踐體驗”時,教師首先要對學生進行集體訓練,每個學生都有一個排球,向學生講授如何“擊打球”“接發(fā)球”。并引導學生進行排球擊打訓練,教師關注學生的訓練進程,找出學生的不足之處,及時的對學生進行講解。集體訓練完成之后,將學生分成兩組,模擬排球比賽進行練習。使學生在實戰(zhàn)演練中,深入的了解排球比賽并找到球感。在最后,給予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讓學生自由組隊進行練習。將所學的排球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并在排球運動的過程中,感悟排球精神,體會到團隊合作的意義。在集體合作的過程中,感受體育的魅力,使學生喜歡上體育運動。這對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5 游戲與教學相結合
排球技術的學習不僅僅需要相關動作的標準,還需要找準合適的力度和角度,然而這些都無法短期形成,需要長時間的練習鞏固。但是體育教學的過程較為單調,學生不能長時間的保持興趣。基于這種現(xiàn)象,教師可以將游戲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當中,提升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教師需要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相關游戲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例如,在發(fā)球教學的過程中,針對發(fā)球所需要的力量和準確度的練習,進行趣味游戲“推小車”,兩個學生一個當小推車,一個當推車人,當小車的學生用胳膊支撐起身體向前行進,推車的學生要用力抬起當小車的學生的兩條腿。這個游戲不光可以點燃課堂氣氛,還可以很好的鍛煉學生手腳力量,在發(fā)球教學完成后,進行“發(fā)球打靶”的小比賽,在固定距離放上一個靶子,讓學生用標準的發(fā)球姿勢來打靶,以此來訓練學生的準度,對表現(xiàn)好的學生分發(fā)小禮品。通過游戲與教學相結合,能夠緩解體育課的乏味,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體育鍛煉,以此來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2.6 德育與體育相結合
在排球的教學過程當中除了對學生進行體育的教學,還需要為學生滲透德育,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排球的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四肢的協(xié)調發(fā)展,中國女排也體現(xiàn)了團結奮進的精神,因此教師就可以借助這樣的排球精神來為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
在進行排球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出中國女排的歷程,使學生感受到中國女排從光輝到失利再到重振雄風的全過程。正如學生在進行排球學習的過程當中一樣。一開始,學生們所學的內容都是相對基礎的內容,所以十分容易上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很容易完成目標,并且獲得成就感。但是隨著學生的一步步深入學習,相對的排球的內容也更加的細致,并且難度也有所增強,這是學生想要獲得體驗感,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也就導致學生出現(xiàn)了一定的畏難情緒,導致學生在排球學習當中的積極性降低。教師借助女排精神,就能夠使學生看到,即使女排在最低谷的過程當中,也沒有放棄,面對如此艱難的場景,女排隊員們齊心協(xié)力,加倍努力才獲得了成功。通過這樣的女排精神滲透,就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排球的過程當中也不會能因為一點小小的挫折而放棄,也要不斷的鼓勵自己,像中國女排一樣知難而上越挫越勇。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在進行體育學習的過程當中也接受了德育教育。
3 結束語
在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要的今天,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發(fā)生了改變。教師應該依據(jù)新課程新教材的教學理念重新樹立起正確的教學觀點,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展開教學。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總結經(jīng)驗,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能夠在體育鍛煉中,增強自身的身體素質,使身心得到放松。致力于使學生能夠全面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