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毓君 顧桂新
我們常說,一個人所有的情感和潛意識都是隱藏在故事里面的。很多心理工作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每個人內心的故事。無數試驗證明,講故事能很好地讓學生產生同理心,激發(fā)學生的能量,引起學生的共鳴。當班主任老師遇到棘手問題時,不妨停下來講一個故事。故事往往會跨過隔閡的高墻,到達心靈的深處。
一、講人生故事啟迪思考領悟
每到緊張的復習階段是,就有學生叫苦連天,有的甚至抱著“混日子”的態(tài)度,課室里面矛盾多多。
我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大沙漠中有一個緊靠綠洲的小村莊,從村莊走出沙漠只要三天時間,卻沒有一個人走得出沙漠。學者肯萊文問村民原因,得到的回答是“走不出去”。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每次都是轉回到原地來??先R文當然不信,他雇了一個叫阿古特兒的當地人,讓他帶路,一起走了一天,果然又回到了原地。他非常想弄清了他們走不出去的原因,原來村民們在茫茫大漠里沒法準確地判斷方向,所以他們走的路線實際上不是直線而是一條弧線??先R文告知,白天休息,晚上朝著那顆北斗星的方向一直走,就能走出去了。后來,阿古特兒成了那里第一個走出是沙漠的人?,F在村莊里阿古特兒銅像的底座上刻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接著我和學生們一起探討:在我們的生活途中,也有這樣的沙漠,很多人走不出去,并不是因為那沙漠 大到我們根本無法走出去,而是我們沒有選定方向。學習何嘗不是如此,復習設立好目標就能指引方向,學生們都若有所思。
如今青少年接觸的信息量比較多,接受了正負難辨的網絡能量。每當學生狀態(tài)需要調整之時,我都尋找故事幫忙,有時也講自己的經歷,更常用的是“感動中國”系列故事,用故事促進學生思考感悟,自覺建立正確的三觀,抵制有害思想的腐蝕,又或者找到反面故事警醒大家,讓學生明白有些道德底線是不能逾越的。通過不同方向,讓學生心靈得到凈化,提高道德水平,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人生。
二、講新聞故事啟發(fā)德育共鳴
德育不是一個人的“獨奏”,是橫向貫通、縱向聯動的“合奏”,要變獨奏為合奏,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平時教育教學中,往往抓住真實的新聞故事,更容易讓學生從身邊的事情中汲取力量。
愛是小學德育教育的主旋律,每個節(jié)日都可以灌輸愛的教育,但是我們往往發(fā)現孩子們的體會不夠深刻。母親節(jié)那天,我沒有空洞地講“愛”,而是給孩子們講了當年“5.12”汶川地震中的兩則報上刊登的感人肺腑的故事。
其一:《最后一條短信》
救援人員在廢墟之中發(fā)現一位女子,已經失去了生命的跡象。透過磚瓦廢墟的間隙,救援人員發(fā)現她保持著一種很奇怪的姿勢,雙膝跪著,雙手扶著地支撐著身體。教援人員小心地清理掉地身邊的廢墟,發(fā)現這位女子身下竟躺著一個大概3、4月大的寶寶,毫發(fā)無傷。她被子里的手機寫好了這樣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p>
其二:《最后的支撐》
歷經1個多小時搜尋后,尋著孩子的哭聲,救援的人終于發(fā)現了媽媽正以“弓”形趴在地上,雙手雙腳支撐在地上,背上頂著一塊預制板,已經停止了呼吸。身下兩歲的女兒卻安然無恙。抱出女兒后,8個大人用力才把何滿滿的遺體從水泥板下移出來。孩子的生還是她媽媽用柔弱的脊梁創(chuàng)造的奇跡。
聽著地震中偉大母愛的真實故事,學生們無不潸然淚下!故事的力量永遠大于任何形式的說教。
新聞故事讓學生更有親近感,更能夠產生情感共鳴,讓教育得到升華。
有時,對一些討論熱度比較高的時事新聞,學生聽的津津有味,在關鍵時刻,我會拋出問題“假如是你,你會怎么做?”,學生很自然地討論到各種德育點上,一反過去愛理不理的情況,這樣,讓德育事半功倍。
三、講名人故事正向激勵實踐
許多孩子沒有毅力,不懂堅持,不能吃苦,事情總是不能一鼓作氣順利完成,時常半途而廢,要么做不出理想的效果時就放棄,這讓老師和家長擔憂,我又給學生們準備了故事。
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說:“用偉人的事跡激勵我們,遠勝一切的教育?!敝型饷藙钪镜墓适卤缺冉允恰?/p>
在讀完六年的私塾后,毛同學不得不回鄉(xiāng)務農。繁忙之余,他抽出一切時間來讀書,不知疲倦地汲取著書籍帶來的力量和養(yǎng)分。有一天,一個問題突然跳入毛同學的腦海中,:中國傳統(tǒng)的小說主要人物極少見之有以農民為主角的。經過深入思考,原來這些小說頌揚的都是那些統(tǒng)治階層的人,他們是不必種地的。主角的光環(huán)怎能落到這些辛勞的下層勞動人民上呢?此后,讓農民當家作主的念頭慢慢在毛同學的腦海里出現了。
《東關模范小學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1912年10月),是現在保存下來的周同學所寫的最早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中,繼”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后,少年周同學“學校興亡,學子有責”的主張,作為學生,職責在于把自己視為“負將來國家責任之國民”,這樣才符合辦學校為“造就完全國民”的目的。借“一物不知,儒者之恥”之句,明晰了學生對知識渴求的學習態(tài)度,并且終生身體力行,最后成為了一代偉人。
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中說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啊,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聽完這些故事,以名人們?yōu)榘駱?,他們所有的感悟和發(fā)明,均源自不斷的實踐,孩子們被觸動了。
對于小學生而言,故事無疑是他們童年中最璀璨的心靈的潤滑劑。講故事通過啟迪而不是指導的方式,讓青少年逐漸理解人與人交往中的情境和責任。通過感受別人的經歷,能夠得到對自身的反省和精神撫慰,從而提高自身道德認識,讓有益的道德規(guī)范逐漸內化到青少年的內心深處,成為引導青少年行動的內在動力。善講故事、以情動人,助力成為更好的班主任——孩子心靈的守護者。
趙毓君;顧桂新
廣州市越秀區(qū)楊箕小學 廣州市駿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