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良富
(南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299)
眾所周知,要理解論語各篇章,我們就必須結合語錄背景,重點考證解釋語錄句子中出現的疑難字詞,以疏通文意??v觀本句,歷代論語注釋者爭論較多的點主要在于“季氏”“八佾”“忍”以及整體文意。筆者也將嘗試從這些方面考證梳理。
遍閱《論語》,我們可以看到關于季氏的記錄15 條,比如《微子》、《顏淵》中的“季桓子受之”、“季康子患盜”,其中有明確稱謂的達10 條。在有明確稱謂的這10 條記錄中,涉及康子的有8 條,基本都與孔子來往有禮有節(jié)。這些有明確稱謂的條目,似乎與季氏“僭越”無關,且沒有引起爭議,但是其他幾條,注解爭議頗大,尤其是“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中的季氏,大多認為這是孔子對魯國當權者季氏的譏諷,但是也沒明確到底是指哪位。
季氏是誰?素有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之說,均是各執(zhí)一詞,莫衷一是。
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注解為“季氏:魯大夫季孫氏?!?,李學勤先生在《十三經注疏》中則引用《正義》的解釋“季氏,魯卿,于時當桓子也?!?,認為是季桓子,據《韓詩外傳》里又認為是季康子。而楊伯峻先生、查正賢先生在自己著作中也沒明確指明,認為無論是季平子、季桓子還是季康子皆存疑。這就使得后人理解文意稍有不便。
無論是誰,毫無疑問的是,季氏是姬姓,春秋戰(zhàn)國時,是魯國的卿家貴族,掌握魯國實權。在我看來,這里的季氏就是指季平子。
《漢書·劉向傳》中有明顯記載“季氏八佾舞于庭……卒逐昭公”,吳仁杰《兩漢刊誤補遺》也說到:“昭公二十五年,褅于襄公,萬者二人,其眾萬于季氏。臧孫曰[此之謂不能庸先君之廟]”,這時孔子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大概講的是季平子注重家庭而不將宗廟放在眼里,到最后肯定什么都能做出來。程樹德先生在《論語集釋》中還談到季氏僭用八佾,是由于魯君僭用天子之禮樂,而這種禮樂又是從魯隱公開始的,在《公羊傳》中有記錄。到定公和哀公的時候,禮樂征伐大夫又開始了,我想八佾也就是描述的這個事件。另外,林堯叟做注說:“季氏舞八佾,恐即此事”,從這些我們便可以知道,季氏應該指的是季平子,而不是季桓子或者季康子。
“八佾舞于庭”,“佾,列也,是樂舞隊行列的意思?!栋谆⑼āざY樂》篇曰:天子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所以別尊卑?!蹲髠鳌分杏涊d“天子八佾,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故古人說,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一個天子樂舞隊行是八列,每列八個人,八佾就有六十四人。杜預、何休也說“八人為列,八八六十四人”。諸侯是六列,六八四十八人;大夫四列,四八三十二人;士二列,二八十六人。
天子之所以為八佾,據《左傳》記載說:“考仲子之官將萬焉。公問羽數于眾仲,對日:‘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蛭杷怨?jié)八音而行八風,故自八以下。”杜預也說:“唯天子得盡物數,故以八為列,諸候則不敢用八。”
古人說,天子八佾,那么魯侯就只能用六佾,大夫是四佾了。否則就是僭越,那季氏是如何做到僭越的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禮記·祭統(tǒng)》記載:“昔者,周公且有勛勞于天下,成王、康王賜之以重祭,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樂也,康周公,故以賜魯?!庇帧睹魈梦弧吩唬骸懊敼朗漓胫芄蕴熳又Y樂。”,由此可見看出是受王者禮樂也。然而這種禮遇是只有文王、周公廟祭祀的時候采用,如果是其他人或者其他廟使用則不合禮儀。
魯國是侯國,魯君本來是六佾,四十八人,季氏是大夫,只有四佾,三十二人,結果到季平子的時候,大夫季平子取走了魯君的四佾,合起自己的四佾,一共就有八佾,而魯君也就是只有二佾了。因此左傳里面才說[褅于襄公,萬者二八。],二八就是說二佾,就相當于祭祀的時候就只有十六人了。因此季平子僭越了,確實違規(guī)使用了舞者。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之“忍”大眾解釋有兩種含義:忍心和容忍。
認為是“忍心”之義的,這句話就變成了[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翻譯為“孔子評論季氏舞八佾于庭中,這種不合乎當時禮儀的事情都做得出,還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出的呢,這都忍心做,還有什么不忍心的呢”,多認為季氏八佾舞于庭,遠僭天子,近蔑其君,這種事情都尚且忍心做,那么季氏就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忍心做的了,多認為孔子說這話是在指斥季氏不遵守禮儀。
斥責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季氏是陪臣,季氏舞八佾是在“陪臣執(zhí)國政”的魯國的特殊背景下發(fā)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他們的先祖即慶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魯桓公的兒子、魯莊公的弟弟,號稱“三桓”。到孔子這時,“三桓”執(zhí)魯國國政已達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這一百多年間,魯君和三桓之間一直在進行權力爭斗。
到魯定公時,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但由于與當時三桓政治觀點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去周游列國,希望在別的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是先后到了衛(wèi)、宋、陳、蔡、楚等國,都沒有受到重用。從這里看,持“忍心”義觀點的人是覺得季氏把持權力影響甚大,因此孔子評論季氏什么都忍心做得出來,用來表達季氏欲望之大。
但仔細想來,又覺得孔子說這話應該是孔子不滿于魯君不能制裁其大夫之僭肆,讓季氏把持權力,而孔子也沒能在魯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更多的是站在為國家社會維護封建禮儀的基礎上來批評這種現象,這其中還涉及到魯昭公出走流離后死亡的背景,因此在和弟子們講經過程中便利用季氏八佾于庭中來譏諷,把他作為反面教材,而不僅僅是針對他個人的嘲諷。
恐怕“忍”應該是“容忍”義?!墩f文解字》曰:“忍,能也?!敝祢E聲《說文通訓定聲》:“忍,能也,從心刃聲,按謂堅中?!稄V雅·釋言》,忍耐也,論語‘是可忍也’皇疏猶容耐也?!边@些都是解釋為“容忍”之意。程樹德先生在《論語集釋》中也引清人管同《四書紀聞》:“然而季氏之惡豈復可忍乎?謂昭公制之不得其道則可,謂季氏之惡可忍而不誅,則亂臣賊子無一而非可忍之人矣。而觀《左氏》及《公羊》,則當時之人率以意如為可忍,故孔子特發(fā)此言,寬弱主,罪逆臣,而深警當時之聵聵者”,認為“忍”字為“容忍”之義。
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注》還說到:“一般人把它解為容忍、忍耐,不好。因為孔子當時并沒有討伐季氏的條件和意志,而且季平子削弱魯公室,魯昭公不能忍,出走到齊,又到晉,終于死在晉國之乾侯。這可能就是孔子‘孰不可忍’的事?!彼裕叭獭弊值囊馑籍斒恰叭萑?,忍受”,也正是此意。
理解“季氏”“八佾”“忍”的含義,我們理解這句話的攔路虎也就少了。我們要想完全正確的理解本章,我們再來看看“謂”“是”“孰”各是什么意思。
“謂”在古代漢語中有四個意思,一是“對某人說”。二是“叫,叫做,認為”。三是“評論人物”。四是通“為”。(參考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第一冊第43 頁)。
“是”有三個意思,一是“對的,合理的,跟“非”相對。”二是“代詞。這,這個,這些?!比恰跋翟~,是。”(參考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第三冊第1080 頁),在這里顯而易見應該選取第二種解釋,也就是說“是”是一個代詞,要么代指這件事,要么代指這個人。
“孰”有三個意義。一是“煮熟了的。后引申為深入,深透?!保恰拔骞蓉S年。跟饑相對,又寫作“熟”。三是“誰,哪個?!蓖趿ο壬J為這個“孰”字多用于選擇問,跟“誰”的意義相同,“孰”還可以用來指物,論語八佾:“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因此“孰”字自然而然也就選擇第三種意思。(參考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第一冊第329 頁)
綜上所述,“謂”是“評論”,“季氏”是“季平子”,“是”指代詞“這”,代指八佾舞于庭這件事,“忍”是“容忍”,是孔子容忍這件事?!笆搿笔恰罢l”,用來指物。整句話的翻譯就應該是“孔子評論季平子在庭院中舞八佾,這件事是可以容忍的,還有什么事是不能容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