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婷
懷集縣第三人民醫(yī)院男二科,廣東肇慶 526400
精神分裂癥往往病因未明,疾病病程時間較長,近50%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發(fā)作后1年仍會出現(xiàn)復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會顯著降低,患者多使用藥物干預治療,若患者病情出現(xiàn)緩解,可以采用家庭治療[1-3]。然而,在患者家庭治療期間,為了更好地避免疾病再次發(fā)作,需要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在家庭護理中,患者家屬對疾病的了解甚少,往往會影響患者的治療與康復效果。家庭護理是近年來新型的護理方式,強調重視家庭和諧,重視家庭成員在患者治療中的參與作用,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以此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4-5]。為評估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康復治療中應用家庭護理的價值,該次研究選擇該院2019年6—12月就診的94例患者開展調查,現(xiàn)報道如下。
將該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94例納入研究,在隨機數(shù)表法下分為兩組,每組47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行家庭護理。對照組,男21例、女26例;年齡18~55歲,平均年齡(36.66±6.85)歲;病程時間在4個月~6年,平均病程時間(2.15±1.05)年。觀察組男22例、女25例;年齡18~53歲,平均年齡(36.89±6.35)歲;病程時間在3個月~6年,平均病程時間(2.22±1.21)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疾病處在恢復期;③患者攜帶一名家屬參與該次研究,配合度良好;④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⑤該次研究經(jīng)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嚴重軀體疾病者;②血液疾病者;③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患者;④嚴重心肝腎疾病患者。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為患者提供常規(guī)出院指導,包括飲食注意事項,作息和用藥護理,告知患者定期復診,并且每隔半年電話隨訪1次。
觀察組行家庭護理:①建立家庭護理小組。由護理部工作人員共同協(xié)助,對家庭護理小組成員進行教育培訓,為患者講述家庭護理干預的概念、目的和作用。制定家庭護理干預書,包括服藥指導、角色訓練、作息指導、飲食衛(wèi)生和疾病教育等,由家屬及其家屬簽字確認。②開展多種形式的疾病教育。包括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視頻教育等,采用一對一的教育,1~2次/月,時間40~60 min/次。教育內容包括精神疾病發(fā)病表現(xiàn)、診斷方法、治療方法、藥物服用方式、不良反應、復發(fā)癥狀等。③社會角色訓練。指導患者家屬陪伴患者進行并且嘗試生活運動,如采購、聚餐等,讓患者逐漸嘗試與人群接觸,2~3次/周,培養(yǎng)患者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引導患者自己穿衣、刷牙、上廁所、起床等,促進患者獨立生活,快速康復。告訴患者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采用戶外模擬社交技能訓練,幫助患者逐漸融入社會群體,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溝通。④隨訪指導。工作人員每個月進行上門隨訪,檢查患者的恢復情況,在隨訪前仔細了解患者的資料,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習慣,檢查患者的服藥情況,糾正并且指導患者家屬如何對患者進行護理。
①觀察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知識評分,采用自制家庭用精神分裂癥健康知識調查表進行評估,參考精神分裂癥訪談中文譯本制定,包括疾病診斷、疾病癥狀、疾病病因、疾病藥物治療、疾病病程和預后處理辦法等等。賦分0~4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的知曉程度越好。
②觀察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BPRS評分,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評估,賦分0~7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的精神癥狀越嚴重。
③觀察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SDSS評分,采用社會功能缺陷篩查量表 (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評估,包括以下項目:社會性退縮、家庭內活動、個人生活自理、對外界的興趣、責任心和計劃,賦分1~7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的缺陷越嚴重。
④觀察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GQOLI評分,采用生活質量量表(general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GQOLI)評估,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和GQOLI總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干預前,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知識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家屬健康知識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知識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知識評分對比[(±s),分]
?
干預前,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BPR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評分均小于干預前,干預后,觀察組BPRS評分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BPRS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BPRS評分對比[(±s),分]
?
干預前,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SDSS評分(社會性退縮、家庭內活動、個人生活自理、對外界的興趣、責任心和計劃)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DSS評分包括社會性退縮、家庭內活動、個人生活自理、對外界的興趣、責任心和計劃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SDSS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SDSS評分對比[(±s),分]
?
干預前,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GQOLI評分(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和總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和GQOLI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GQOLI評分對比[(±s),分]
表4 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GQOLI評分對比[(±s),分]
?
精神分裂癥為遷徙性疾病,致殘率較高,病因復雜,患者普遍存在抑郁、悲傷等不良情緒。精神分裂癥作為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近年來呈現(xiàn)上升趨勢[6]。精神分裂癥為人格呈現(xiàn)漸進性變化的疾病,常見癥狀為行為障礙、情感障礙、思維障礙等,疾病不僅影響患者個人的正常生活,還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7-8]。
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癥狀基本消失,恢復了自知力,但是隨著患者意識的恢復,患者會出現(xiàn)較多不良情緒,擔心自己的未來,擔心被家人遺棄等[9-10]。精神分裂癥患者以常規(guī)護理效果并不理想,無法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整體護理質量。家庭護理以患者的健康為主體,幫助患者恢復和重建社會功能,對于滿足患者的實際需求和改善疾病具有重要價值[11]。家庭護理強調以患者及其家屬為中心,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恢復和重建社會功能,可以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促使其不斷更新知識,有利于激發(fā)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對于滿足患者及其家屬的實際需求和改善疾病價值重大。家庭護理可以充分調動患者家屬的積極性,促使其不斷更新知識,可以提升溝通效率,更全面了解患者,讓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愛,提升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有效的溝通可以提升患者的舒適度,通過有效的交流溝通,可以更好地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提升患者的臨床護理配合度。大部分患者家屬對該病的相關知識不太了解,受到社會的歧視和冷漠,導致多數(shù)家屬處于應激狀態(tài)。
葉彩萍[12]在《家庭干預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中,觀察組的BPRS評分(21.58±2.61)分小于對照組(30.36±2.75)分(P<0.05)。其研究結果與該次研究無顯著差異,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BPRS評分(23.26±5.24)分小于對照組(25.88±6.79)分(P<0.05)。說明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家庭護理干預可以取得顯著成效,對于改善患者精神癥狀具有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康復治療中應用家庭護理具有使用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