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婷 玉林師范學院
音樂欣賞作為普及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對提升學生的美育水平具有重要意義?,F階段,音樂欣賞逐漸成為高職院校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在信息化時代,教師可嘗試將信息技術與音樂欣賞教育相融合,以豐富音樂欣賞內容,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音樂作品的深層魅力,提升育人效果。鑒于此,本文針對將信息技術融入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堂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策略,僅供各位同人參考。
在學生進行音樂欣賞時,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為他們營造視聽一體的氛圍,從而充分調動其視覺、聽覺,讓音樂欣賞由單一的聽覺刺激轉變?yōu)橐暵牳惺?,這樣可高效地將學生帶入作品之中,從而在無形中開闊學生視野,激發(fā)其音樂欣賞興趣。例如,在學生欣賞《森林的歌聲》這一合奏曲時,教師若像往常一樣口頭介紹作品,難以讓學生理解合奏曲的美妙,也難以讓其更為生動、直觀地感受這一樂曲的魅力。為此,教師可嘗試借助信息技術,在學生欣賞音樂作品時,利用投影設備為學生展示大森林、小動物、各類精靈等畫面,還可為學生播放森林中各種動物的叫聲、溪流聲、雨打樹葉聲等,將學生引入森林情境,使其更深層次地理解《森林的歌聲》這一作品。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開展音樂欣賞,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對音樂欣賞的興趣。
聯(lián)想能力作為開展高效音樂欣賞的基礎,對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培養(yǎng)學生音樂欣賞能力時,教師可嘗試調動他們的多重感官,使其利用自己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這樣學生既能更深入地領悟音樂作品的內涵,又能感受到音樂蘊含的美感,對學生綜合發(fā)展極為有利。為實現此目標,教師可嘗試引入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更為直觀地欣賞音樂作品。例如,在學生欣賞《百鳥朝鳳》這一民族樂曲時,教師可先為學生播放《百鳥朝鳳》這一樂曲,而后利用媒體視頻,并為樂曲搭配相應的圖像。這樣能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從而在多個方面刺激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其聯(lián)想能力。不僅如此,在欣賞結束后,教師可鼓勵學生用語言將聽到的歌曲描述出來,培養(yǎng)其邏輯思維。
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發(fā)現音樂中的美是最重要的,這就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審美能力。為此,教師可從情境入手,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直觀、生動的音樂情境,使其對音樂之美產生直接感受。在此基礎上,學生還將對音樂之美形成更為深入的理解,從而逐漸提高創(chuàng)造美、發(fā)展美的能力。法國作家雨果曾將音樂比作人類智慧寶庫的鑰匙,這從側面體現了音樂的重要意義。為此,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至關重要。
例如,在欣賞《春江花月夜》時,教師為提升學生欣賞水平,可以為其創(chuàng)設對應的音樂情境,以此幫助學生領悟這一樂曲的精髓。在學生欣賞之前,教師首先可利用投影設備,為學生展現月出東山、花影重疊等圖片,并呈現詩歌《春江花月夜》,讓學生在閱讀時結合圖片進行想象。在學生閱讀結束后,教師可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文,而后為其播放樂曲。學生通過欣賞圖片、閱讀文字、朗讀詩文、傾聽樂曲,能從多角度、全方位對《春江花月夜》這一樂曲產生了解,從而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在音樂欣賞的初級階段,學生更多的是對樂曲進行情感體驗,通過聯(lián)想、想象等方式,對樂曲內涵產生認知。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后,學生會形成一種阻塞感,發(fā)現自己很難對樂曲進行深入思考。這是因為學生缺乏對樂曲的邏輯思維和理性認知。實際上,樂曲創(chuàng)作過程并非單純的情感抒發(fā),還包含著很強的邏輯思考。在欣賞音樂時,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樂理知識,還應結合音樂的創(chuàng)作背景,對其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例如,在欣賞《七子之歌》這一音樂作品時,學生除了要對音樂的節(jié)奏、韻律進行分析,還需結合音樂創(chuàng)作時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進行理性思考。為增強學生的直觀認識,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關于列強入侵的歷史類影片,幫助學生產生與音樂作品的情感共鳴,使其領悟到《七子之歌》背后的領土分裂、人民抗爭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綜上所述,將信息技術與音樂欣賞相結合,學生的音樂欣賞興趣、聯(lián)想能力、審美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將得到大幅提升,這對完善其音樂欣賞知識體系有重要作用,更是提高學生音樂欣賞水平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