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麗
《火焰在燃燒》是著名音樂家、劇作家威爾第所創(chuàng)作的歌劇《游吟詩人》中的經典曲目,這一經典作品將音樂作品的抒情性與戲劇作品的思想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具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與優(yōu)美動人的音樂旋律,藝術鑒賞價值較高,是威爾第藝術創(chuàng)作風格走向成熟之后所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音樂調性質樸、平和,擁有較強的戲劇性張力與藝術表現力。作者在《火焰在燃燒》中使用了多種舞蹈表演中常用的配樂旋律,此類節(jié)奏簡明易懂,旋律規(guī)整悠揚,能夠從側面揭示劇中主人公阿蘇切娜的思想感情與內在人格,提高了藝術形象的塑造效果,《火焰在燃燒》這一經典詠嘆調的旋律與演唱風格包含著悲劇性、人文性的內容,作者運用主、屬和弦交替的音樂語言襯托女聲長顫音演唱,表現了藝術人物所承載的細膩藝術理念。
詠嘆調《火焰在燃燒》出自近代著名藝術家威爾第所創(chuàng)作的浪漫主義戲劇《游吟詩人》中的第二幕,具備較高的藝術鑒賞價值與獨特的審美意義,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使用了音色清亮、氣息靈活多變的女中音,營造了能夠持續(xù)吸引觀眾注意力的戲劇張力與表現力。作為19 世紀意大利著名的戲劇作家與表演藝術家,威爾第受到了來自法國的啟蒙主義思想與人本主義藝術理念的影響,立足于當時意大利民間社會的現實情況,合理運用本土化藝術創(chuàng)作資源,創(chuàng)作了反映時代變遷與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矛盾沖突的經典戲劇作品,順應了意大利民族主義逐步興起的社會潮流,對傳統(tǒng)戲劇創(chuàng)作模式與舞臺表演風格做出了全方位的調整與改革,開始在戲劇創(chuàng)作過程中使用具備較高新穎性與獨創(chuàng)性的表演技法、人物塑造手法,從全新路徑體現了意大利歌劇藝術的獨特文化價值,突破了傳統(tǒng)創(chuàng)作技法與規(guī)則的阻礙。作者在創(chuàng)作《游吟詩人》這一經典戲劇作品時,準確、深入地刻畫出劇中不同類型人物的個性特征與行為模式,讓舞臺戲劇表演具備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與影響力,作者在不同樂段之中使用了連續(xù)性較強的多個強音與顫音,表達了主人公阿蘇切娜內心產生的憤怒與痛苦,曲調飽滿而富有張力,能夠全程帶動多數觀眾的情緒,使之產生情感層面的深度共鳴,降低觀眾理解歌劇具體內容的難度。這一作品體現了劇作家威爾第對現實生活與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感受、認識,因啟蒙主義的影響而產生了獨特的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理念,在詠嘆調《火焰在燃燒》這一章節(jié)中表達出深沉、哀傷的思想感情,讓這一經典文藝作品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與社會特征[1]。
戲劇《游吟詩人》主要描繪了15 世紀西班牙地主壓迫、摧殘吉普賽游民,主人公阿蘇切娜立志報仇并達成目的的復雜故事,這一戲劇的故事情節(jié)理解難度較大,人物行為動機并不明顯,創(chuàng)作者威爾第使用多種美聲樂器演奏形式將劇中各色人物的內心情感與思想理念全面、直觀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妥善地處理了不同人物之間的情感沖突與立場沖突,營造出富有震撼力與藝術表現力的舞臺效果,其中富有藝術鑒賞價值的《火焰在燃燒》這一章節(jié)著重體現了帶有一定矛盾色彩與浪漫主義的戲劇創(chuàng)作風格。威爾第在詠嘆調《火焰在燃燒》中使用了具備較強藝術感染力的美聲唱法,采用了全新的戲劇表演形式,使用不同類型的樂器作為輔助,營造出思想內涵豐富的藝術表現風格,使用婉轉悠揚的旋律表現藝術人物內心的思想與心理狀態(tài),將生動多變的樂聲與具備一定思想深度的藝術主題進行有機結合,有力地修飾了主要的藝術情節(jié),讓藝術作品具備較強的生命力與持久的感召力[2]。
作者威爾第為提高舞臺演唱表演對觀眾的吸引力,進一步強化藝術表現力,有計劃地調整了《火焰在燃燒》這一篇章中不同小節(jié)的演唱音量,在本段的開頭兩小節(jié)前奏中,作者設計演唱者使用女中音演唱出較為深沉、低落的樂聲,有力地營造出帶有一定神秘感的舞臺表演效果,并在進入下一小節(jié)的后,突然提高演員演唱的音量,表現出主人公阿蘇切娜內心突然迸發(fā)的悲傷與憤怒,并在樂曲的第九小節(jié)部分使用帶有顫音的高音表現出主人公在回憶母親被仇人殺害時所產生的痛苦、無力心情,演唱者的聲調與音量必須隨著主要故事情節(jié)的遞進和人物行為方式的演變而做出調整,以此強化詠嘆調的戲劇性表演效果。人物的情緒在故事情節(jié)的不斷推進中逐步從憤怒轉向痛苦、哀傷,為表現不同類型的情感,必須在演唱層面使用逐步爆發(fā)情感的聲調,以女中音的形式演唱出富有韻律與節(jié)奏感的顫音、裝飾音,觀眾可通過聆聽、觀察不同小節(jié)音量的大小,理解藝術人物的心理變化[3]。
為強化音樂表達的力度與持續(xù)性,從側面推動戲劇中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與人物性格的變化,創(chuàng)作者威爾第使用了交替演奏主屬和弦的層次性和聲,襯托了女主人公阿蘇切娜在心理層面的劇烈變化,強化了戲劇的舞臺表現力,為富有美感與藝術鑒賞價值的詠嘆調提供了較為完善、系統(tǒng)的和聲襯托,借助細膩、詳實的音樂語言表現人物的行為動機與思考方式。在音樂演奏技法層面,作者威爾第使用了慢板,并在樂句中加入了較多的重音記號,凸顯出前后樂段和弦演奏的強弱對比,突出了藝術主題,準確、形象地表現了主人公內心多種情緒糾纏的心理狀態(tài),拓展了演員演唱的音域,并在演唱過程中逐步調整調性,保證樂調變化的靈活性,演唱者可自行調整歌唱的力度、音程以及所包含的內在情感豐富性。作者威爾第通過構建主屬和弦交替的演奏形式,使演唱者的聲調變得更為活潑動人,讓戲劇中女中音的演唱技巧獲得充分發(fā)揮。詠嘆調《火焰在燃燒》所使用的伴奏形式較為規(guī)整、嚴謹,速度沉穩(wěn)緩慢,體現了主人公阿蘇切娜立志報仇的堅定決心與面對沉痛打擊所感受到的痛苦,豐富了女中音演唱的色彩,將音樂與主人公內心所包含的情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用通透、清亮的音色烘托音樂演奏的高潮部分[4]。
作者威爾第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使用了較為簡明易懂的三拍子節(jié)奏,此類節(jié)奏多用于舞蹈表演活動之中,具備簡單明快、容易記憶的基本特點,能夠喚起多數觀眾的藝術鑒賞興趣,在《火焰在燃燒》這一詠嘆調的表演過程中,表演者應當演奏出蘊含突出情感的旋律,并使用節(jié)奏感較強的三拍子展現主人公回憶往事、內心苦悶哀傷的狀態(tài),使用伴隨主人公阿蘇切娜內心情感變化的持續(xù)性連音,加強戲劇表演的音樂性與藝術傾向性。詠嘆調《火焰在燃燒》這一段落的音樂結構屬于副二部曲式,全篇貫徹著d 小調與四分之三拍,旋律平整、舒緩,樂句均可分為四到五個小節(jié),結構嚴謹,演奏風格偏向于附點節(jié)奏型,能夠為觀眾營造出富有動感的舞臺表演效果,連續(xù)演奏出的附點音符可突出故事情節(jié)的連貫性與前后銜接性,與渾厚、堅定的演唱融為一體,表演者在演唱過程中必須結合整體演奏活動的實際情況,對演唱情緒做出調整[5]。
演唱者應當在參與舞臺表演活動之前,準確提煉作品《游吟詩人》中主要角色阿蘇切娜的性格特點,還原人物的真實性格與在不同樂段中的行為方式,使不同類型人物的基本性格在表演活動中得到保持,以此提高表演的真實性與可信度,凸顯在詠嘆調《火焰在燃燒》這一樂章中主人公阿蘇切娜內心所涌動的兩種相互沖突的情感:對復仇的渴望與對子女的愛。觀眾通過品味、思考這兩種較為強烈的感情,能夠從不同角度分析故事情節(jié),正確地理解劇中主要人物的行為動機,表演者應當將戲劇表演建立在愛與恨的鮮明對比之上,并使用富有感染力與指向性的音樂伴奏,以此逐步推動作品內在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與人物立場的轉變,營造出較為合理且具備較強感召力的戲劇性沖突與舞臺效果。演唱者必須將自身的表演建立在充分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礎之上,有節(jié)制地使用寬厚、舒緩的女中音,讓音調與音色具備較為顯著的質感,并在回憶痛苦過往的樂段中使用低沉、壓抑的音調演唱出主人公的臺詞,描繪出阿蘇切娜作為復仇者的陰暗面。表演者應當深入、準確地揣摩劇中不同人物的立場沖突與性格差異,在演唱過程中體現主人公所具備的普通人情感,以合理方式處理較為激烈的戲劇沖突。
表演者應當在演唱詠嘆調《火焰在燃燒》時,立足于詠嘆調所采用的三拍子旋律結構,根據調性變化與樂句基本特點,逐步調整演唱的速度與力度,在不同階段的演唱過程中持續(xù)性貫徹聲音為藝術情感的表達而服務的文藝思想,使用自身所掌握的多種發(fā)聲技巧與基礎性演奏技能,面向觀眾展現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藝術情感,提高演唱的連貫性與持續(xù)性,在藝術內涵豐富的音樂旋律中灌注感情,把握戲劇作品中人物在不同藝術情境中內心所迸發(fā)的情感,演繹出作品所蘊含的藝術理念與文化思想,使演唱者使用高層次的表演技法修飾該藝術作品的音樂表述模式,描繪主人公在受到強烈心理刺激后的言行舉止,使用或急促或舒緩的聲調與速度進行演唱。
演唱者在表演唱過程中應當在調式層面貫穿速度緩慢、情緒憂傷的c 小調,以此幫助觀眾準確定位主人公阿蘇切娜的性格與下一階段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趨向,給人以一種哀婉、抑郁的個性化音樂藝術鑒賞體驗,使這一經典戲劇所使用音樂語言的基本風格與人物角色的個性達成一致,演唱者可主動結合哀傷的音樂調性,使用能夠襯托不同藝術形象相互沖突的抒情性旋律,展現內容豐富、節(jié)奏多變的藝術化旋律。創(chuàng)作者威爾第使用了個性化的戲劇創(chuàng)作手法,采用樸實、婉轉的音樂語言描繪了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為揭示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歷程,演唱者應當立足于歌劇本身的抒情性特征,使用富有靈活性的語氣與調性,體現不同段落中樂曲的戲劇性,表達主人公對復仇的渴望與對子女熱切的關愛。威爾第所使用的抒情性調性必須與經過系統(tǒng)性修飾的戲劇表演手法相結合,強化前后樂句之間的銜接性,觀眾可對比分析不同樂段之間所蘊含情感的強弱差距,認識到人性在受到強烈刺激后所做出的反應,體現主人公阿蘇切娜個人命運的悲劇性,讓觀眾感受到較為深沉、悠遠的戲劇張力[6]。
意大利歌劇作家威爾第所創(chuàng)作的詠嘆調《火焰在燃燒》擁有曲折多變的故事情節(jié)與動人的音樂旋律,演唱者必須在表演過程中發(fā)掘歌劇中所蘊含的主題思想,在聲調、音色等不同領域體現威爾第在詠嘆調中注入的浪漫主義藝術理念,表現出具備突出對比效果與層次性的人物性格變化,使用優(yōu)美、簡潔的唱腔描繪出主人公阿蘇切娜在行為方式、心理狀態(tài)等各個方面的變化,準確把握這一經典喜劇作品的藝術風格與表演要點,保證音樂表演的表述準確性與全面性,根據實際表演情況調整音高與音程,演唱出具備較高音量、蘊含強大爆發(fā)力的聲音,還原威爾第時代意大利歌劇的舞臺表演風格與審美理念,營造出獨特的個性化表演風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