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琿
(中共重慶市奉節(jié)縣委黨校,重慶 404600)
在中國傳統禮教社會長期發(fā)展的影響下,人與人之間基于功利層面進行交往形成的熟人關系,如同石子投入水中產生的水波半徑,集中體現了人情社會的鄉(xiāng)土情結、宗族關系等社會管理特點。大數據時代,以自我為中心、內層優(yōu)于外層、身份信譽為關系管理保證的差序格局對社會治理的影響是連續(xù)、廣泛的,在全面貫徹依法治國政策的社會背景下,正確認識熟人關系對公共管理機制的影響,建立多元化、扁平化、法治化的社會管理結構,成為現代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方向。
在熟人社會的差序關系結構下,人際交往關系格局存在較大的伸縮性特征,按照關系密切程度,形成不同等級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如,同鄉(xiāng)、同宗族之間的信任關系十分密切,發(fā)生借貸關系時,甚至無須書面契約憑證。這種基于身份、血脈、地域之間的熟人關系,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關系,在長期禮教制度的影響下,形成不同的道德規(guī)范制約體系,成為社會關系管理的重要依據。因此,熟人社會也可以被稱為人情社會,在依法治國戰(zhàn)略全面實行的現代社會,政府部門應轉變以身份共識為社會治理的觀念,在正確認識熟人關系對公共治理實踐工作影響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社會管理機制的優(yōu)化創(chuàng)新。
1.管理思維滯后,社會服務目標不明確
在熟人社會中,社會管理階層與公民的關系定位模糊,行政管理程序缺乏規(guī)范性引導,使得領導管理層的權利過于集中,在行使權力時,主觀性較強,導致公共權力本質變化,影響了現代社會治理工作的推進。當今社會,政府部門在履行自身職責的過程中,逐步由管理型政府過渡到服務型政府建設階段,公共治理的目標也隨之發(fā)生變化。但從社會管理實踐情況來看,部分領導管理人員工作思維滯后,掌握集中性的公權力,受熟人關系的影響,摻雜主觀意識行使權利,為自身、熟人牟取利益,損害了公眾的利益。與此同時,群眾對熟人關系中身份共識的依賴性較強,忽視了契約精神,一旦發(fā)生矛盾或是辦理事務,往往會選擇“找關系”,跳過正規(guī)程序,進行違法、違規(guī)行為,擾亂公共治理的秩序。
2.權利監(jiān)管與約束機制不健全
基于熟人關系開展公共治理,將身份共識作為管理依據,將會導致公權力的監(jiān)管缺位,不僅會影響法治社會的全面建設進程,對于民主管理的實行也有著重要的制約影響。熟人社會的存在,導致潛規(guī)則、賄賂現象層出不窮,但這種風氣的盛行,間接說明的就是我國的法制監(jiān)管機制形同虛設[1]。我國歷史傳承悠久,法律制度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實行形式存在較大的差異,在現代社會中,法治體系仍舊受到地域、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在按照民主程序依法開展公共管理時,會受到熟人關系的制約,甚至存在潛規(guī)則、形式主義、含糊辦事等情況,出現該種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框架設計不合理、管理規(guī)范執(zhí)行難度大、監(jiān)管機制不健全。在法律制度的建設方面,由于公權力的監(jiān)管職責劃分不明確,政府部門在履行監(jiān)督職能時,存在權利交叉、重疊的問題,難以肅清熟人社會的不良風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部門現代化公共治理機制的建設。
3.管理主體的單一化
禮教制度下的熟人之間身份共識是基于血脈、地域、情感的,關系的維護依靠的是群體間的默契。這種信譽的保障缺乏強制制度的約束。因此,在群體交往的過程中,欺詐行為時有發(fā)生,尤其是對陌生人。相較于鄉(xiāng)土社會熟人之間的交往,關系社會最外層的陌生人難以得到可靠的保證,在交易前期的溝通成本較高,而與之相對應的,違約成本較低。公共治理機制建設的轉軌時期,舊的熟人秩序不再適用[2]??萍嫉目焖俑镄屡c市場經濟的廣泛影響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更復雜,政府開展社會治理的實踐模式也需要進行對應性的轉變,需要協調多方的利益關系。但當前,政府管理工作包括厘清復雜社會管理、協調多方利益、開展民生保障建設項目等內容,管理主體單一化現象嚴重,整體公共管理的質效相對滯后,難以滿足各方利益主體差異化的訴求。大數據時代,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多方協同管理的管理格局逐步形成,在公共管理過程中,對熟人關系進行調整與重構路徑仍需進一步探索。
近幾年,受技術革新與經濟產業(yè)復雜發(fā)展形勢影響,社會治理機制從以政府為中心轉變?yōu)檎鲗?、多方協作的模式,政府不再總攬所有權利,而是更注重社會協同力量的發(fā)揮,將部分微觀管理權利轉移到社會組織、企業(yè)單位等主體上。早在80 年代,等級制度的實行就出現了后繼無力的沒落現象,公共管理新學派提出了“集思廣益的協商”的治理方法,使命令控制管理模式逐步被替代?,F代政府開展公共治理活動時,應立足我國政治體制、社會發(fā)展、法制制度等特征,深入分析熟人社會對現代化建設的影響,將管理權限下移,形成扁平化的控制機制。與此同時,政府應深化與社會組織的溝通與合作,以社會公眾的不同階段的差異化發(fā)展訴求為導向,構建起多元化的公共管理格局,發(fā)揮政府部門組織領導、溝通協作、經濟建設、社會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我國小康社會的整體建設進入決勝階段,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為人們的精神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社會公眾的訴求不斷變化。在開展公共管理工作時,政府部門必須重視公民民主權利的保障,轉變原有自上而下的管理思想。一方面,政府部門應全面推進平視型管理機制的建設,創(chuàng)新熟人關系的整合方式,加強政府與公民、公民與公民之間新型關系的構建,基于依法治國、執(zhí)法為民的觀念,確保權利行使的規(guī)范性與合理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應全面貫徹民主管理的思想。針對熟人社會中缺乏契約精神、信譽保障機制約束力不足的問題,通過強化法律與政策宣傳的方式,鼓勵公眾依法行事、合規(guī)辦事,并從宏觀控制的角度出發(fā),找準新時期政府的發(fā)展定位,建立起現代服務型政府,為社會轉型時期政府公共治理與服務職能的全面發(fā)揮提供保障。
信息時代,在互聯網、移動終端、新媒體等技術改革浪潮下,熟人社會對社會治理的影響被不斷削弱。為全面提升公共治理的規(guī)范性、標準性與法治化,政府部門應積極引進現代技術,構建高效管理與服務模式。在開發(fā)與運用數據進行公共治理的過程中,第一,政府應明確大數據、物聯網、現代辦公軟件等程序應用的特點,基于高效管理的目標,對硬件設備與軟件程序進行引進,做好檢修、維護與更新升級管理;第二,需要以數據安全為前提,加強網絡安全監(jiān)管,組織專門的網絡安全維護與監(jiān)管機構,按照數據信息的保密等級,設置對應的操作權限,在提升公共管理與服務質效的基礎上,構建動態(tài)化、實時性的安全監(jiān)管體系;第三,在技術引進與應用的過程中,還應針對性地提升政府的數據整合與治理能力。政府部門通過大數據平臺的信息共享、處理與交互等功能,可以對管理區(qū)域內民主治理情況進行動態(tài)分析,深入群眾,了解群眾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實行的態(tài)度,進一步為政府部門治理工作的改革提供客觀、真實的依據。
社會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全面推進,推動了政府部門職能的優(yōu)化轉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路徑不斷被拓寬,降低了熟人社會鄉(xiāng)土人情中人際交往的信息流轉成本,也提升了陌生人之間社會關系建設與維護的違約成本。政府在現代社會進行社會關系管理時,應加強對數據信息的挖掘,將人民群眾的利益保障放在首要位置,建設協同化的管理機制,維護公權力的規(guī)范性使用。具體來講,政府公共管理要充分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切實了解和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3],將社會民生的管理與保障作為工作重點,構建協同化的管理機制,融入信息化手段,樹立大數據思維,在常規(guī)管理工作中,全面深化公共數據的挖掘,進一步優(yōu)化群眾辦事的申請、審核等流程,借助現代技術建立起便民服務模式,打破熟人社會以身份、關系為依據的不利局面。
在公共管理權利運行的監(jiān)督與保障制度建設過程中,一方面,調整公共管理的權利監(jiān)督機制,提升政府辦事、執(zhí)法行為的權威性與客觀性。為避免領導管理人員主觀意識對公權力行使的影響,政府應結合各部門職能發(fā)揮形式與工作特點的不同,制定靈活、科學的內部監(jiān)督制度,并與社會公眾的民主監(jiān)督模式有效融合,建立健全權利監(jiān)管制度。如,在與民眾利益息息相關的制度建設過程中,政府單位可以通過招募監(jiān)督員的方式,在制度實施前,對制度進行聽證,收集公眾意見,從監(jiān)督人員構成以及監(jiān)督工作開展兩方面完善公共管理制度[4];另一方面,完善保障機制,加強政府工作隊伍的專業(yè)化建設。公權力的制約與監(jiān)督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的工作,除了通過制度化的工作規(guī)范引導外,還需要通過思政教育、政策宣傳、組織學習等形式,進一步強化工作隊伍的專業(yè)建設,讓政府工作人員樹立起依法、合規(guī)辦事的意識,最大限度地避免以權謀私、公器私用、權利濫用等行為,從源頭控制熟人社會對公共權力使用的影響。
熟人社會是我國在長期禮教制度下,形成的差序格局,基于鄉(xiāng)土、血脈、情感關系達成的共識,對于公共管理法治化、規(guī)范化的發(fā)展有著較為不利的影響。在大數據時代,政府開展社會治理的形式從強制管理的等級制度,逐步轉變?yōu)榉丈鐣拿裰髦贫龋烊松鐣ι鐣芾淼挠绊懸膊粩嗌罨?。針對公共管理改革面臨的管理思維僵化、權利監(jiān)管與約束機制不健全、管理主體的單一等方面的問題,政府部門應在準確定位新時期發(fā)展路徑的基礎上,貫徹民主治理的思想,合理運用大數據技術,深入挖掘大數據的價值,并加強網絡安全維護,不斷創(chuàng)新治理手段,為社會治理機制的全面優(yōu)化提供可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