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召關(guān)
摘? 要:跨文化交際中,語用者受母語文化及思維模式的影響,很容易出現(xiàn)語用失誤現(xiàn)象,從而導致交際不暢或失敗。通過對跨文化交際中容易出現(xiàn)的語用失誤現(xiàn)象進行分析,深入討論其成因,提出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增強語言文化輸入比重、培養(yǎng)英語思維意識、營造課堂語境和強化語言應(yīng)用能力訓練等對應(yīng)策略,避免不必要的語用失當,進而提升外語學習者對英語的實踐運用能力。
關(guān)鍵詞:跨文化語用失誤;英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2-0125-04
Abstra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occurs the pragmatic failure phenomenon which leads to poor communication or failure by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native culture and thinking mod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pragmatic communication failure,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proportion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input, training the English thinking consciousness, creating the real practicing context and focusing on the practice in class teaching activities, so as to avoid unnecessary pragmatic misconduct or communication failure,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Keywords: inter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English teaching; strategy
語言是文化和信息的載體,是人類個體之間的重要交流媒介之一,是不同的群體和個人相互交往和溝通的重要橋梁。語言通過人類文化的承載和傳播,能夠全面地在時間上折射出人類發(fā)展各時期的文化,在空間上反映出地區(qū)和民族文化內(nèi)涵。胡文仲將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定義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就是跨文化交際[1]。何自然指出,跨文化言語交際指交際一方或雙方使用非母語進行的言語交際。我們在使用外語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本族語(native language)和本土文化(local culture)的影響,形成一種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言語,可以稱作為中介(interlanguage),抑或稱作為語際言語[2]。
不同文化和語言都具有自身所特有的民族性、歷史性、人文性、地域性等特征,各種語言在結(jié)構(gòu)模式、演化過程、文化元素、約定俗成和使用方法等維度各不相同。在交際過程中,由于交際雙方的文化背景、文化差異、語言習慣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造成溝通交流的失敗,從而產(chǎn)生實際應(yīng)用中的語用失誤。因此,在語言習得中既要熟知語言自身架構(gòu),又要掌握語言文化歷史,從而強化語言文化意識。因此,要不斷分析交際雙方的語言特征,從中發(fā)現(xiàn)其中的異同,更好地進行交際,避免語用失誤和文化沖突的發(fā)生。何兆熊指出,語用失誤不僅是指一般情況下的語言應(yīng)用的失誤,更多的是表達時受母語習慣的影響而使話語語場不妥和表達方法不準確,從而致使交際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Thomas認為,由于話語內(nèi)容表達的不準確或錯誤,會使交際雙方在理解上產(chǎn)生分歧和錯誤的理解,會被認為是“說得不好”(speaking badly)或“表現(xiàn)不好”(behaving badly)。
一、語用學與跨文化語用失誤
Leech認為,語用學主要是研究語言習得者對所習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準確掌握和得體運用一門語言,僅是掌握此門語言的語音,構(gòu)成和語法是遠遠不夠的,還須弄清語言本身和語言使用者的關(guān)系,如詞匯、句法和篇章的本意及延伸意、話語的語境、說話人的目的、聽話人的理解和判斷等。因此,我們在英語學習和使用過程中,要盡可能按照不同的交際場合選擇不同的用語,以正確地表達和使用英語言語,從而避免語用失誤在言語的理解和表達中的發(fā)生。
跨文化語用失誤是指任何兩個或多個來自不同文化的語用者在相互交流中,由于受語言理解、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差異的影響,在相同語境場合下,同一交際活動可以通過不同的言語表達模式來完成。同一話語表達的延伸意思也可能不盡相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者可能會根據(jù)不同的話語表達方式推斷出不同的語義內(nèi)涵,從而得出不同的理解和判斷。如果對此不夠了解,誤用了語言表達方式,使對方產(chǎn)生誤解,稱為語用失誤[.3]。托馬斯(Thomas)認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者在語言使用時,比較能夠容忍交流中語音和語法錯誤,而偏離或違反話語交際規(guī)則(即使是由于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則被認為是不可容忍或不可理解的,或者說是不禮貌的[4]。因此,大學外語教學大綱制定和教師教學實踐過程中要把學生運用英語語言能力輸出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設(shè)定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將“學是為了用”的理念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盡可能地營造接近于真實的語境,使學習者真正了解體會所學語言的得體應(yīng)用,從而規(guī)避可能產(chǎn)生的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盡量避免由此引發(fā)的語用失誤問題,不斷提升學習者不同情景下語言交際的能力。
二、跨文化語用失誤的成因
(一)對語言文化差異認知的缺失
來自不同國度或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交際者可能會從不同的維度和認知方式去看待某個問題,從而導致各自不同的思維模式,突出反映在交際者言語表達形式上的不同,從而導致了不同人群之間交往的障礙。由于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心理文化環(huán)境,人們的語用也不同。如Sophia病了,她向她的中國朋友傾訴,中國朋友設(shè)法安慰她。
Sophia:I am seriously ill.
Chinese:Sophia,don't worry. It doesn't matter.
Sophia:(Embarrassed).
按照中國思維一般會用“沒什么,不要緊”來安慰病人或回應(yīng)一些壞消息,而英語思維模式一般是用“Terrible,it is a bad news.”或“I am sorry to hear the bad news.”來回應(yīng)。交際者顯然是按照母語思維模式來安慰講話者的,沒想到卻被Sophia理解為對方根本不在乎其生病,從而導致交際語用失誤。由此可見,在不同的民族或國度中,盡管思維的內(nèi)容有很多相同之處,但由于語用者思維的不同,進而在言語表達和使用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西方交際者重邏輯思維的表達,中國語用者則更重情感思維體會。
(二)母語策略遷移的影響
20世紀中葉,對比分析理論中提出了認知心理學術(shù)語“母語遷移”,引起了學術(shù)界的熱議和關(guān)注。Odlin提出母語遷移分為兩個方面:正遷移和負遷移。外語習得者在外語習得中按照本族語的語法構(gòu)成和表達習慣使用語言,稱之為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本族語和目的語在形式、構(gòu)成、語法和語義共性時,會幫助和促進學習者對目的語的認知和了解,進入更深層次地理解,促進二語習得的成效,提升對其更好地應(yīng)用,稱之為語言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相反,外語學習者使用目的語過程中,忽視其語言規(guī)則,按照本族語的習慣和模式生搬硬套,致使學習活動受到母語影響或干擾,出現(xiàn)語言使用錯誤,無法完成跨文化交際,則稱之為語言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語用正遷移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習效率,語用負遷移對于外語學習者的干擾很大,而母語及母語文化習慣對英語學習者的影響則更大[5]。Krashen 認為,影響第二語習得的情感變量主要有三類,即學習者的動機、自信心和焦慮。學習動機能夠?qū)ν庹Z的學習態(tài)度和效果起到有效的激發(fā)和調(diào)節(jié)作用。有效學習動能有利于保持原有的語言技能和水平,提升對外語學習的自信和期望[6]。
外語習得者從母語向目的語策略遷移學習過程中,受語法規(guī)則和表達習慣的干擾,心理焦慮高,擔心會出現(xiàn)語言錯誤,怕出錯,展示出很大程度的不自信,影響了語言習得的自覺性和輸出能力,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跨文化語用失誤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為:外語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不能準確得體地寫出正確的語法語句,在按照母語的表達習慣和方式來使用目的語時,就會產(chǎn)生失誤。如在請求他人幫助時,非母語學習者會用“please help me...”,按照母語文化的思維邏輯,我們認為用了“please”已經(jīng)很客氣了,但是英語為母語的交流者則認為,你在用命令的語氣求他幫忙,這是很不禮貌、很不友好的行為,因為你用了一個祈使句,帶有命令強迫意味。如果按目的語思維改為:“Would you mind helping me...”,則會讓人感覺比較禮貌和委婉客氣一些,更容易接受。
(三)語用能力培養(yǎng)的缺失
Chomsky提出語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概念,區(qū)分了語用者內(nèi)化語言知識和情景語言應(yīng)用,并把語用意圖納入其研究范疇。Hymes在Chomsky的語用能力觀基礎(chǔ)上進一步提出交際能力觀(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他認為語用過程應(yīng)該強化交際能力的核心重要性,交際者在日常交際中在運用語法和規(guī)則的同時,更應(yīng)該注重交際能力培養(yǎng)。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仍存在“老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的教授學習模式,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只是被動地接受,缺乏主動的學習接受動機,造成語言交際訓練模式無法真正意義上開展,從而導致在真實語境中語言應(yīng)用能力輸出的嚴重匱乏和不足。即便對詞匯、句法和語法等掌握比較熟練,對部分常用語言點等記憶比較準確,但在實際語用場景中,也會出現(xiàn)使用錯誤。比如,在向別人問候“晚上好”時,脫口而出的卻是“Good night”; 在問候時會說“Where will you go?”“Have you eaten?”等言語表述。學生由于日常語用模擬訓練的不足或缺失,對目的語問候和使用規(guī)則的不了解或掌握不準確,在真正語際交流時,受母語文化的干擾,會出現(xiàn)匆忙用母語思維和表達習慣應(yīng)對,很難流暢準確地表達和回應(yīng),從而出現(xiàn)跨文化語用錯誤[7]。長期以來,受傳統(tǒng)語言觀的影響,我國外語的教與學重點主要集中于言語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的講授、學習和訓練上。學生記憶存儲了大量的詞匯、句法、語法和篇章結(jié)構(gòu)等規(guī)則,在測試當中亦能取得很好的成績,但在實際應(yīng)用中頻繁出現(xiàn)失誤,影響有效交際的順利開展。由此可以看出,學好了語言不等于提高了交際能力,語言知識的積累是通向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石[8]。因此,大學外語教學中,要強化對學生所學習語言的應(yīng)用能力訓練,特別是跨文化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
三、跨文化語用失誤的教學應(yīng)對策略
大學外語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學生對英語言語應(yīng)用能力的培養(yǎng),準確把握所用言語的文化內(nèi)涵,在不同的交際語境中,能夠運用得體的言語進行流利表達,確保達到預(yù)期設(shè)定的教學效果,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課堂和實踐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增加言語文化內(nèi)容教學的比重
語言可以反映出文化的內(nèi)涵。語言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習者了解此語言所代表的文化,深入了解該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史。國外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外語專業(yè)人員包括外語教師不僅要注重潛在語言意識的培養(yǎng),更應(yīng)注重潛在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語言文化背景對語言習得過程和言語學習效果的重要性,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學習目的語言語背景文化的意識。一方面,教師要把自己所了解的或親身體驗過的有關(guān)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教授給學生,課堂教學中要不斷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做到隨時講解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相關(guān)文化背景知識,這其中包括所學語言國家的發(fā)展歷史、民族文化、國家傳統(tǒng)、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另一方面,要向?qū)W生推薦閱讀通俗易懂的有關(guān)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的書籍及音像資料等,引導他們在學習中不斷積累有關(guān)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guān)系等方面的素材。如果不了解目的語的國家文化背景,而僅從母語文化背景出發(fā),即使是進行最簡單的交際,說出來的話語語音、語法、詞匯搭配都正確,且符合“語言規(guī)范”,也可能使對方聽不懂,或講得不得體, 無法完成交際的目的。
(二)提升教師自身跨文化語用能力
跨文化教學是整個英語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直接關(guān)系和影響到英語教學內(nèi)容向?qū)嶋H語言應(yīng)用的輸出或轉(zhuǎn)化程度。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掌握語言技能的同時,還應(yīng)兼顧所教授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和國家概況,不斷深化對所教授語言文化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教師還需不斷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語用能力水平,不斷貫徹跨文化教學理念,改進跨文化教學方法,開展跨文化教學活動,將課堂教學行為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效結(jié)合,從而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教學目標。
(三)培養(yǎng)學習者英語思維意識
語言習得過程中,下意識地采用所學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表達習慣和思考模式,避開本族語文化和定式的干擾,消除本族語負遷移現(xiàn)象。在書面語和口語應(yīng)用方面,更多的學習者是采用中式思維,不考慮內(nèi)容和規(guī)則是否與目的語文化語言規(guī)則相對應(yīng),直譯到目的語,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語言“石化”現(xiàn)象(fossilization)。因此,大學外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認真梳理容易產(chǎn)生負遷移的知識點和內(nèi)容,強化課堂模擬和訓練,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語言意識,固化思維模式,深入掌握所學語言的實質(zhì)特征,消除對跨文化學習的抵觸心理和誤區(qū),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準確得體語用能力。
(四)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情境
林麗指出,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言語交際能力的途徑除了教師教學言語材料之外, 課堂教學情境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課堂教學是最重要的英語教學基本形式, 課堂也是學生進行交際的模擬和演練舞臺,學生走向社會后,會把從英語課堂上所獲得的知識技能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去。在課堂教學中, 英語教師可以設(shè)置一些特定的文化情景和交際環(huán)境等, 指導學生按所了解的西方國家的習俗設(shè)置情境, 讓學生置身于這種接近真實的文化情境之中進行模仿訓練活動, 并鼓勵他們盡量使自己的言語、風格更符合英語國家的民族特征,盡量體現(xiàn)英語國家文化特色。如教室里桌椅的擺放, 張貼英語格言、諺語、故事等圖文資料, 讓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時刻感受到多元文化, 使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五)強化應(yīng)用,夯實語用交際水平
語言習得不僅僅在于其外在形式,更應(yīng)該是基于其形式進行有效的跨文化語用交際。語言習得旨在交際,通過大量的交流和實踐活動,不斷了解所學語言的內(nèi)在特征和習慣,掌握其內(nèi)容和規(guī)則,形成對目的語文化的實踐和思考,才能形成系統(tǒng)的跨文化語用交際能力。在提高學生文化差異化認知的同時, 還要注意提高學生靈活得體運用交際文化的能力。這包括言語的語法和詞匯基本知識、說話的規(guī)則、怎樣使用和回答不同類型的語言行為,如問候、請求、道謝、咨詢、道歉等。
四、結(jié)束語
在外語習得過程中,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構(gòu)建以語用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架構(gòu),強化外語學習者的語言知識和背景文化輸入,以交際語言的準確性和得體性為尺度,消除兩種或多種文化之間的沖突和隔閡,避免交際語用失誤,掌握及運用語言和文化雙重功能,促進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與實踐能力的真正有機融合,對促進培養(yǎng)語言學習者的跨文化語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文化出版社,1988.
[2]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高曉梅,關(guān)立新.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現(xiàn)象及成因[J].世紀橋.2008(20):118+124.
[4]Thomas, Jenny.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5]張燦燦.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與大學英語教學[J].考試周刊,2007(42):61-62.
[6]Krashe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 Pergamon Press,1982.
[7]王少杰.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與英語語用失誤的消除[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8(6):78-79.
[8]劉純.語用失誤研究對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2008(3):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