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星
摘 ? 要:將“戰(zhàn)貧故事”與思政課融合有利于強化高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堅定高職學生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將“戰(zhàn)貧故事”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要堅持政治性、德育性和科學性原則,結合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
關鍵詞:戰(zhàn)貧 ? 高職院校 ? 思政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工作,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qū)域性整體貧困。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涌現出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彰顯了中國力量。將這些戰(zhàn)貧故事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之中,有利于強化高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政課堂的實效性。
一、“戰(zhàn)貧故事”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強化高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
8年戰(zhàn)貧,中國讓1億多貧困人口脫貧,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不僅致力于解決14億人口的溫飽問題,還無私地將經驗分享給世界人民。將發(fā)生在960萬平方千米國土上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戰(zhàn)貧故事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中,可以讓學生深刻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
(二)有利于堅定高職學生的理想信念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全國累計選派290多萬名縣級以上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截至2019年6月底,全國有將近800名扶貧干部倒在了扶貧一線。將戰(zhàn)貧故事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通過講好戰(zhàn)貧故事,挖掘戰(zhàn)貧故事中扶貧干部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對黨忠誠的精神品質,充實大學生的精神生活,讓學生領會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格魅力、體會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勵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
(三)有利于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如果將脫貧攻堅工作中的方針政策直白地灌輸給學生,他們肯定不愿意聽,但如果將戰(zhàn)貧故事融入思政課堂,通過深挖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戰(zhàn)貧故事,吸引學生了解國家扶貧工作的方針政策,了解中國人民是如何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扶貧開發(fā)道路,引導學生在故事中學習與馬克思主義相關的理論、體會脫貧攻堅的不易、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以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戰(zhàn)貧故事”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基本原則
(一)德育性原則
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性課程。大學生正處于“拔節(jié)孕穗期”,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階段,而高校開設思政課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8年扶貧,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有在扶貧路上譜寫“敬業(yè)”二字的故事、有用實際行動展現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故事、有無數的“小人物”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綻放出屬于他們的精彩的故事。這一個個生動的戰(zhàn)貧故事,就是一個個展現脫貧攻堅不易的素材,教師若將戰(zhàn)貧素材融入思政課,就能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使命擔當。在挖掘戰(zhàn)貧故事時,教師必須堅持德育性原則,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問題并積極傳遞社會正能量。
(二)科學性原則
將戰(zhàn)貧故事融入思政課要堅持科學性原則,指的是教師所選取的戰(zhàn)貧素材一定是真實的,不能無中生有。在信息化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我們每天要獲取大量的信息,其中難免摻雜虛假信息,教師在選取戰(zhàn)貧素材的時候要確保素材的真實性,既符合教學目標,又適合教學內容,不能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更不能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而隨意拼湊素材、歪曲事實、嘩眾取寵,應將戰(zhàn)貧故事與思政課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并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需求。
三、如何將戰(zhàn)貧故事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
(一)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的故事
例如,在講述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的故事時,教師可以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內容相融合。在講解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選擇素材“王曉陽退休后的扶貧生活”的故事,通過設置問題“你退休后會選擇干什么”?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并導入到新課中。這個故事講述的是王曉陽從九江市檢察院退休后主動請纓,先后前往多個村駐村幫扶,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讓自己的退休生活與眾不同、更有意義,用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故事
例如,在講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故事時,教師可以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相融合。在講解這個知識點時,可以選擇素材“全國脫貧攻堅獲獎者支月英”的故事,通過設置問題“你堅持做一件事情最長的時間有多長”?以此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討論。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支月英40年如一日,行走在大山深處,幫助上千個學生走出山區(qū),改變山區(qū)教育面貌。我們說扶貧必扶智,支月英用40年的時間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幫助山區(qū)的孩子上得起學。她40年的時間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教書,她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的故事
例如,在講述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的故事時,教師可以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弘揚中國精神”內容相融合。在講解這個知識點時,可以選擇素材“瑞金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的故事,通過講述當地村民充分利用開發(fā)紅色資源,依靠種“紅軍糧”、做“紅軍餐”、賣“紅軍笠”等擺脫貧困。在“戰(zhàn)貧”的同時,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讓革命文物“活”起來。
(四)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故事
例如,在講述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故事時,教師可以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人生的青春之問”內容相融合。在講解這個知識點時,可以選擇素材“神山村的彭夏英”的故事。彭夏英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啟發(fā),堅信“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抓住神山村旅游發(fā)展趨勢,開辦全村第一家農家樂,注冊“夏英米果”商標,用實際行動踐行幸福就是奮斗出來的。教師可以通過這樣一位普通婦女的脫貧故事,在故事當中設置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四、戰(zhàn)貧故事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基本路徑
(一)將戰(zhàn)貧故事融入課堂教學
首先,可以利用戰(zhàn)貧故事進行課堂導入。導入對于課堂非常重要,好的導入可以讓整堂課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都來自農村地區(qū),可以說脫貧攻堅與大部分學生息息相關,利用戰(zhàn)貧故事進行課堂導入能引發(fā)學生共鳴,通過對戰(zhàn)貧故事的挖掘,采取設問、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視頻等方式,引發(fā)學生思考,進而導入新課。其次,可以利用戰(zhàn)貧故事中符合教學目標的知識點,開展課堂研討活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素材所傳遞的精神力量和理論知識,提高大學生分析問題和表達的能力。
(二)將戰(zhàn)貧故事融入教學實踐
思政課教學實踐是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將戰(zhàn)貧故事融入思政課實踐教育,首先,要設計好教學方案,特別是實踐教學的目標,讓學生認識到脫貧攻堅的不易、體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其次,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實踐教學。例如,讓大學生利用假期采訪身邊的扶貧干部,了解發(fā)生在身邊的戰(zhàn)貧故事。利用新媒體平臺,記錄鄉(xiāng)村脫貧歷程中的點點滴滴,描繪新農村建設,展現鄉(xiāng)村的變化。在大學生實踐后,教師要及時進行點評和總結,可以設置相關獎項,并將優(yōu)秀作品進行網上展示,以此增強大學生的自信。
綜上所述,教師將戰(zhàn)貧故事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之中,不僅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有效素材,也能讓學生更加深刻了解我國脫貧攻堅工作,明確自己的責任與擔當,為實現鄉(xiāng)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J].中國工運,2020(5):23-26.
[2]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J].中國民族教育,2013(6):2-4.
(作者單位:江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