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支國
摘 要:文言文承載著我國古人優(yōu)秀的品質。在進行德育工作時,教師應注重文言文教學的重要作用。然而當前的文言文教學成果并不豐碩,究其原因,部分教師缺乏對文言文的透徹理解,也沒有合適的教育方式。在進行教學時,教師看重的只是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而忽略文言文中的深刻內涵,這樣一來,學生難以體會作者的真實情感,不能理解文言文背后的內涵,也不利于學校開展德育工作。
關鍵詞:初中教學 文言文 德育滲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2.045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接觸文言文的時間并不是很長,所以在文言文理解能力方面比較差。同時,語文課堂學習時間是比較有限的,怎樣才能在緊迫的時間里讓學生真正掌握文言文的內涵,是每一位教師都需要考慮的。在之前,教師進行文言文教學時,都是使用比較單一的教學模式,為了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教師只關注對文言詞匯、句子翻譯的講解,這樣學生在課堂進行課文品讀的時間就大大減少。這樣的文言文課堂沒有趣味,顯得十分枯燥,學生也沒有學習積極性,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很難進行認真思考。
一、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現狀的分析
1.文言文講解只側重考試重點
由于受課堂時間的限制,一直以來,在進行初中文言文學習時,教師一般只側重講解考試重點,要求學生對重點內容部分進行背誦,而對學生的德育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枯燥單一的教學方式和內容使許多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整體課堂參與度也不高。
2.對文言文的重視程度不足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進行文言文教學時,對于相關的寫作背景教師卻沒有向學生進行具體的介紹,使課堂教學得不到很好的延伸,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也無法體會,在情感上無法實現共鳴,對作者的價值觀也無法領會。同時,由于課堂重點在語句的翻譯上,文言文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介紹方面很少有涉及,教師只重視課本教材,卻沒有拓展課外內容,導致學生無法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更不能體會到作者的感情和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德育發(fā)展。
二、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內容,科學制定德育目標
新課程改革之后,初中語文課文內容做出了優(yōu)化,教師在教學中也越來越多的滲透傳統文化。為了讓初中文言文教學更好地與德育進行融合,作為教師,需要以語文教材為依據,對教材中德育方面的素材進行深入的挖掘,并對當前的教學現狀、學生特點進行充分全面的考慮,制定出有效的德育目標,讓德育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滲透。
以《陋室銘》為例,在進行教學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銘的用法、文體特征,同時,文中所用到的各種修辭學生也要明確,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這樣學生在文言文閱讀之后才會受到作者高尚品德的影響,并主動去學習其高尚的品質,努力成為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在講解課文時,教師要向學生講解劉禹錫創(chuàng)作《陋室銘》的背景,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劉禹錫因為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而被貶官,后又被當地知縣刁難,被迫搬了三次家,條件一次比一次差,最后僅是陋室。于是作者提筆寫下了這篇《陋室銘》,并讓人可在石頭上,立在門前。在文章中作者托物言志,通過對居室的描寫,極力形容陋室的簡陋,突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中心思想,表達自己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些都是學生需要了解的,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感悟作者高貴的精神品質。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自己遇到了困難該怎么辦呢?是一蹶不振,還是鼓起勇氣勇敢地向前,還是苦中作樂,還是學習劉禹錫不論環(huán)境怎么變化,依舊保持自己高潔的節(jié)操。在文言文教學中,學生可以受到教育,增強自身在文學方面的審美情趣,有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2.反復朗讀課文,深入體會課文的內涵
學習語文課文,朗讀是關鍵的一步。因此,進行文言文教學時,要想整個教學具有實效性,教師就需要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朗讀文言文,并且按照課文下方的注釋推測出文章的大概意思,體會課文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朗讀時,學生要對文章進行初步感知,理解文言文的詞句,對課文內容能夠了解。對課文進行研究和分析時,學生要在教師的帶領下,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同時,學生的閱讀要具有自主性,可以對文章寫作方式給出點評,借助語文思維對文章的含義進行快速理解。此外,學生在文章朗讀時,教師要進行有效的指導,對于語氣、節(jié)奏都要準確地掌握,這樣學生才能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到作者的情感。
以《小石潭記》為例,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小石潭的圖片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在圖片播放時配上流水的音樂。同時,在朗讀相關景色的句子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使用適當的語氣進行朗讀。
如果是生動的情景,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心情。朗讀中,教師的啟發(fā)也很重要,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以《三峽》為例,在課前,教師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三峽大壩的視頻,整個課堂的氛圍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們對三峽的美麗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之后,讓學生對課文進行自主閱讀,并將重點詞句找出來,對課文進行自主翻譯。在學生自主閱讀結束之后,我會做好學生的指導工作,安排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析,對課文中的重難點進行講解,與景物描寫相關的語句讓學生找出來,并讓學生投身于情境之中領悟三峽景色的壯觀。接著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對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品味。緊接著,請幾位同學來朗讀課文,對他們的語音、語調、需要停頓的地方都進行指導。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作者的情感進行仔細的品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對文章的對偶句、體現愛國情懷的句子進行深入的探究,在探究合作的過程中將正確的答案找出來。在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祖國美好山河的熱愛。從上面的案例能看出,在進行學生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找到學生的興趣特點,通過朗讀讓學生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充滿感嘆,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做好德育工作。
3.重視朗讀,獲得情感體驗
在語文課堂上,所有的篇目學生都要首先進行朗讀一遍,特別是文言文,里面的生僻字比較多,理解難度比較大,因此,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對于發(fā)音是否標準教師要做重點的關注。進行文言文教學,學生首先要自己閱讀課文,對各種動詞的含義都要理解清楚,而且對課文中的各種事物也要有所掌握。對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標出來,等到上課時可以向老師或者其他學生請教。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情感進行深入的體會,讓學生在自我欣賞的過程中在情感上、審美上都能有所體驗。
以《記承天寺夜游》為例,課前我會將這篇課文的名家朗讀進行播放,這樣學生就能很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來。之后,會讓學生進行自我閱讀,對相關詞語的解釋進行掌握,在文章通讀一遍之后,學生就能大致了解文章的內涵。緊接著,找?guī)孜煌瑢W在課堂上進行朗讀。朗讀結束之后,就課文內容帶領學生進行分析,體會作者的價值觀念。
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初中文言文教學時,要注重與德育的融合,這就需要教師對課本進行深入的研究,將文言文中相關的德育資源進行深入的挖掘,并積極組織多種教學活動,在文言文教學中更好的將德育融為一體。文言文不僅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也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讓學生對文言文進行學習,可以加深他們對古人的優(yōu)秀品質和高尚人格的了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方法將文言文中的德育因素和初中語文教育融合在一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李穎《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吉林教育》2021年第10期。
[2] 熊佳瑜《以陶行知教育理念為指導,開展初中文言文德育教學》,《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年第24期。
[3] 倪紅《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年第20期。
[4] 唐婷婷《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方法探究》,《語文天地》2015年第8期。
[5] 宋海群《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德育目標的認定》,《成才之路》2008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