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春,田英俊
(本溪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感染五病房,遼寧 本溪 117000)
乙型肝炎病毒(HBV)已經是疾病發(fā)展較晚階段,如不積極對病毒進行控制,會導致患者預后不佳,肝細胞癌變發(fā)生風險也會隨之增大[1]。乙型肝炎肝硬化屬于我國最常見的傳染疾病,病情進展可使患者出現(xiàn)肝硬化、肝細胞癌與肝衰竭,通過長期抗病毒治療,可有效抑制HBV,減輕肝細胞變性壞死,改善患者肝功能,延緩肝硬化發(fā)生[2]。目前,對這類患者主要采取保肝抗病毒治療,恩替卡韋能有效抑制病毒復制,屬于一線治療藥物[3],本研究旨在探討恩替卡韋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70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39~77歲,平均(56.12±4.67)歲;病程5 個月~11 年,平均(6.43±1.67)年。研究組男19 例,女16 例;年齡39~73 歲,平均(55.77±4.77)歲;病程5個月~11年,平均(6.23±1.67)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HBV-DNA≥1 000 拷貝/mL;②未使用抗病毒或免疫調節(jié)藥物。排除標準:①無法積極配合研究;②既往有肝部疾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保肝對癥治療,保肝護肝和營養(yǎng)支持治療,藥物包括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二銨、促肝細胞生長素等。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恩替卡韋(四川海思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31)口服,每天1次,每次0.5 mg。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患者24、48 周HBV-DNA 陰轉率、病毒變異發(fā)生情況[4]。②記錄治療前后患者肝功能,包括總膽紅素(TBiL)、谷草轉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直接膽紅素(DBIL)[5]。③觀察兩組患者肝纖維化:使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層粘連蛋白(LN)、血清透明質酸(HA)、Ⅲ型前膠原(PCⅢ)[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HBV-DNA陰轉率、病毒變異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病毒變異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24 周、48 周HBV-DNA 陰轉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HBV-DNA陰轉率、病毒變異發(fā)生情況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AST、ALT、TBiL、DBIL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情況比較(±s)
注:AST,谷草轉氨酶;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TBiL,總膽紅素;DBIL,直接膽紅素
組別對照組(n=35)研究組(n=35)t值P值AST(U/L)治療前78.12±12.74 77.36±13.65 0.241 0.810治療后9.74±2.14 6.16±1.57 7.980 0.000治療后25.05±4.36 13.65±3.52 12.036 0.000 ALT(U/L)治療前90.14±8.85 90.05±8.65 0.043 0.966治療后26.47±6.47 11.58±3.05 12.315 0.000 TBiL(μmol/L)治療前61.47±9.14 61.36±9.05 0.051 0.960治療后27.15±4.21 15.36±3.07 13.387 0.000 DBIL(μmol/L)治療前14.46±3.10 14.85±3.09 0.527 0.600
2.3 兩組血清肝纖維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血清肝纖維化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比較(±s,μg/L)
表3 兩組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比較(±s,μg/L)
注:LN,血清層粘連蛋白;HA,血清透明質酸;PCⅢ,Ⅲ型前膠原
組別對照組(n=35)研究組(n=35)t值P值LN HA PCⅢ治療后154.85±31.08 111.45±20.26 6.921 0.000治療前304.74±41.41 305.96±42.74 0.121 0.904治療后171.06±32.74 142.05±25.44 4.139 0.000治療前168.46±45.85 169.74±44.53 0.118 0.906治療后116.87±36.20 80.47±24.36 4.935 0.000治療前204.46±35.74 206.74±34.74 0.271 0.787
乙型肝炎肝硬化主要發(fā)生在乙型肝炎失代償后,由于病毒持續(xù)感染,肝炎反復發(fā)作,增加患者治療難度,預后較差[7]?;颊卟环e極及時治療,發(fā)展至后期會成為肝硬化,病毒在肝細胞中不斷發(fā)展使肝細胞出現(xiàn)損傷,最終危害患者健康。而抗病毒藥物能降低HBV-DNA載量,避免肝細胞出現(xiàn)免疫損傷,能延緩疾病發(fā)展。恩替卡韋是近年來較為有效的治療手段,可有效抑制病毒發(fā)展,屬于近年來我國抗病毒較好的藥物,也獲得臨床認可[8]。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肝功能與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肝功能指標均低于對照組,研究組血清肝纖維化指標均低于對照組,研究組24 周、48 周HBV-DNA 陰轉率高于對照組(P<0.05)。既往臨床大多選擇拉米夫定進行抗病毒治療,短時間內療效理想,但隨著時間延長,變異病毒也逐漸增多,耐藥率升高,因此,患者預后較差[9]。恩替卡韋是HBV-DNA 聚合酶的有效抑制劑,耐藥率較低,初治患者4年耐藥率<1%,能對病毒起到良好的抑制效果,改善患者炎癥和肝細胞學狀況[10]。本研究結果也證實恩替卡韋治療效果更加理想,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更快速且強效的抑制HBV 作用,早期抑制病毒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及更低的耐藥率。隨著HBV-DNA下降,患者肝功能出現(xiàn)不同程度好轉,通過抑制HBV 復制,減輕肝細胞炎性反應,有效降低轉氨酶等各項生化指標。治療期間,各項情況均出現(xiàn)好轉,提示肝臟儲備能力也出現(xiàn)好轉。本研究結果均證實通過恩替卡韋抗病毒治療,可減輕肝細胞炎性反應,糾正失代償,延緩患者病程進展。劉小瑩等[11]學者指出,ETV 單藥方案維持可有效提高病毒應答效果,降低耐藥發(fā)生,可保護患者保護腎臟功能,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恩替卡韋對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并抑制患者體內HBV 復制,延緩病情進展,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