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萍,張肖蘭,莊秋鳳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血液腫瘤科,廣東廣州510060
多發(fā)性骨髓瘤是臨床上多發(fā)的一種惡性漿細胞增殖血液性疾病,多發(fā)于中老年群體。軟組織發(fā)生異常克隆的浸潤骨髓與免疫球蛋白是其主要表現(xiàn),易引起骨質(zhì)疏松、骨痛、腎功能損傷與病理性骨折等一系列并發(fā)癥[1]。該病多發(fā)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此年齡段人群耐受性較差,認知程度低,護理配合度不高,加重骨疼痛。所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十分重要。流程化溝通護理模式可通過流程方式指導護士按照特定程序和步驟與患者進行溝通,注重溝通的完整性、全面性與有效性[2]。根據(jù)相關(guān)報告指出,將流程化溝通模式應用于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的護理中,干預效果滿意[3]。有利于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提升其應對能力,改善生活質(zhì)量。在該研究中,對2019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80例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效果開展對比和探討,旨在探析兩種護理對策對于提高應對能力效果的差異性,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共80例作為該次研究主體,將其通過雙盲隨機法分為觀察組(n=40)與對照組(n=40),觀察組中女15例,男25例;年齡44~74歲,平均(59.75±5.57)歲;根據(jù)國際分期體系(ISS)分期不同,其中Ⅰ期5例、Ⅱ期18例,Ⅲ期17例。對照組中女16例,男24例;年齡45~75歲,平均(59.79±5.59)歲;根據(jù)國際分期體系(ISS)分期不同,其中Ⅰ期6例、Ⅱ期17例,Ⅲ期17例。研究項目均按相關(guān)流程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或其家屬簽署診療知情同意書。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中多發(fā)性骨髓瘤的診斷標準,且經(jīng)細胞學、穿刺病理檢查確診[4];臨床資料全面;無其他部位原發(fā)腫瘤;精神正常;未伴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以及功能衰竭。
排除標準:臨床信息資料不全面者;不能耐受手術(shù)者;伴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及功能衰竭者;合并其他惡性骨骼病變者;未簽署同意書者。
對照組采用一般化護理方式。確保環(huán)境衛(wèi)生達標,給予住院指導與心理護理,保持病房舒適與安靜,為患者發(fā)放多發(fā)性骨髓瘤相關(guān)資料,解答患者及其家屬的疑惑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實施流程化溝通模式,重要護理內(nèi)容如下。
①接觸:護士在日常工作中,需注意儀表良好,著裝干凈、整齊,首次和患者接觸時,態(tài)度需友好、和善,給予問候,然后核對患者的基本信息。
②介紹:為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介紹住院制度,護理人員基本情況、院區(qū)環(huán)境等,指導患者進行實驗室檢查,幫助患者盡快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消除陌生感。
③溝通:告知患者就診原因,并通過一對一溝通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多發(fā)性骨髓瘤的相關(guān)情況,包括該病的病理病機、臨床用藥和自我管理方法等情況,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一個認知度。護士需重視患者的生活觀念轉(zhuǎn)變,提醒患者起床、下蹲時,動作幅度不宜過大,預防低血壓發(fā)生。根據(jù)患者的病情評估結(jié)果為患者選擇適合的化療藥物。告知患者藥物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與使用禁忌,提高其治療配合度。
④詢問:實時對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的負面情緒進行評價,詢問其具體護理需求,了解患者在放化療過程中的負面情緒,由護士每周定時了解并記錄患者的具體情況。
⑤回答:針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與要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予耐心解答,在回答問題時,需面帶微笑,保持態(tài)度友好、和善,語氣溫和,同時在溝通過程中運用肢體語言對患者表示關(guān)心,幫助患者達到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解除心理負擔。對于缺乏信心的患者,可通過分享前期治愈成功的案例,來樹立疾病治療的信心。
⑥離開:在患者出院前發(fā)放健康手冊,感謝患者的配合,指導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確認無異常后幫助患者辦理出院手續(xù),囑患者日常多飲水,飲食宜清淡,少進食油膩、辛辣與刺激性食物,家屬可陪同患者適當活動,如打太極拳、慢走等,以不感到疲累為宜,鼓勵患者養(yǎng)成規(guī)律、健康的生活習慣。提醒患者定期回院復查,了解患者的恢復情況。
①以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兩組均應用20題問卷測試法,使用1~4分4級評分法,根據(jù)患者癥狀輕重改善,每題最高分為4分,最低分為1分,分值越高,代表抑郁、焦慮癥狀越嚴重。②通過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測評表評價兩組自我管理能力,其中自我管理行為、自我管理認知均包含14個條目,每個條目滿分為5分,得分越高代表其自我管理能力越好。③通過Jalowies應對方式量表對兩組應對方式進行評價,包括面對、情感宣泄、自我依靠、樂觀等評價條目,各條目為0~3分,得分越高代表應對率越高。
護理前,兩組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護理后的自我管理認知評分(36.86±3.56)分與自我管理行為評分(33.74±3.58)分,高于對照組自我管理認知評分(33.29±3.87)分與自我管理行為評分(30.36±3.29)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294、4.39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對比[(±s),分]
組別自我管理認知護理前 護理后自我管理行為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32.53±3.37 32.56±3.35 0.040 0.968 36.86±3.56 33.29±3.87 4.294 0.001 28.74±2.49 28.71±2.47 0.054 0.957 33.74±3.58 30.36±3.29 4.397 0.001
護理前,兩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護理后的SDS評分(33.42±3.58)分與SAS評分(41.54±4.25)分,低于對照組SDS評分(38.46±3.61)分與SAS評分(46.36±4.73)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S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AS評分對比[(±s),分]
組別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SA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43.63±4.54 43.65±4.56 0.020 0.984 33.42±3.58 38.46±3.61 6.270 0.001 54.64±5.49 54.61±5.47 0.025 0.981 41.54±4.25 46.36±4.73 4.794 0.001
觀察組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的面對(2.65±0.32)分、自我依靠(1.62±0.21)分、情感宣泄(2.83±0.33)分與樂觀(3.18±0.36)分等應對方式評分,高于對照組面對(1.42±0.19)分、自我依靠(0.78±0.09)分、情感宣泄(1.53±0.20)分與樂觀評分(1.57±0.2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應對方式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應對方式評分對比[(±s),分]
組別 面對 情感宣泄 自我依靠 樂觀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2.65±0.32 1.42±0.19 20.903 0.001 2.83±0.33 1.53±0.20 21.307 0.001 1.62±0.21 0.78±0.09 23.253 0.001 3.18±0.36 1.57±0.22 24.135 0.001
多發(fā)性骨髓瘤由于血漿細胞異常增殖,導致破骨細胞生成,多表現(xiàn)為骨質(zhì)疏松、骨痛、腎功能損傷與病理性骨折等癥狀,且患者多并發(fā)高鈣血癥、貧血,嚴重者可出現(xiàn)溶骨性損害與腎臟損害,引發(fā)嚴重骨疼痛,使患者行走困難,影響生活質(zhì)量[5]。由于患者對疾病認知不足、年齡偏大與擔心日后癱瘓等因素,心理較為脆弱,常伴有煩躁、恐懼等應激反應,造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下降,甚至導致多種并發(fā)癥與免疫功能障礙發(fā)生[6]。
采取有效護理措施,是多發(fā)性骨髓瘤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對于提高護理質(zhì)量等具有重要作用[7-10]。給予流程化溝通模式可提高護理效果。流程化溝通護理模式是加州大學綜合醫(yī)院提出的以流程為導向的一種溝通方式,以患者的需求為出發(fā)點,指導護士按照特定程序和步驟與患者進行溝通,是以接觸、溝通、介紹、詢問、回答、離開為護理流程,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的6個步驟與患者溝通,全面掌握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的臨床資料與病情,評估其護理需求,針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與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告知患者多發(fā)性骨髓瘤的相關(guān)情況,使其對自身疾病有一個認知度,針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與要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予耐心解答,用非語言溝通方式對患者表示關(guān)心,解除患者心理負擔。注重患者的生活觀念轉(zhuǎn)變,鼓勵患者養(yǎng)成規(guī)律、健康的生活習慣。該護理模式可在為患者提供專業(yè)信息支持的同時,讓患者感受到關(guān)懷與尊重,有助于提高醫(yī)患間的溝通效率[11-14]。
孟紅霞[15]在多發(fā)性骨髓瘤化療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對生活質(zhì)量與應對方式影響的研究中,納入了80例突發(fā)性耳聾病患進行觀察研究,采取護理干預后的情感宣泄評分為(2.82±0.61)分,面對評分為(2.66±0.75)分,樂觀評分為(3.20±0.54)分,依靠自我評分為(0.75±0.35)分,應對方式改善效果較好。在該次研究中,采取流程化溝通護理模式護理后的面對評分為(2.65±0.32)分,情感宣泄評分為(2.83±0.33)分,自我依靠評分為(1.62±0.21)分,樂觀評分為(3.18±0.36)分,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面對、情感宣泄與樂觀、自我依靠等應對方式評分更高,自我管理認知與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更高。通過流程化溝通模式,使護士掌握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的溝通重點,使得骨髓瘤的相關(guān)知識內(nèi)化于心,介紹更為通俗易懂,在溝通中應用問答方式,使患者注意力更加集中,并強化患者的藥物使用和自我管理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自我管控能力,使其以更加積極的心態(tài)配合護理。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SDS、SAS評分更低,提示流程化溝通模式的護理效果更佳,該護理模式具有完整性、全面性與有效性等特點,有利于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提升其應對能力,進而提高預后。
綜上所述,流程化溝通模式對于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促進護理質(zhì)量提高等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值得將其推廣普及于護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