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巖,張玉鳳
南京醫(yī)科大學康達學院附屬連云港市東方醫(yī)院兒科,江蘇連云港222042
臨床上小兒手足口病屬于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兒科疾病,主要由多種腸道病毒引發(fā),常見的包括EV 71(腸道病毒71型)與Cox A16(柯薩奇病毒A16)[1]。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或不伴發(fā)熱,手、足、口腔、臀等部位出現(xiàn)皮疹、皰疹,大部分患兒預后良好,但也有小部分患兒病情會累及神經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出現(xiàn)腦干腦炎或者神經源性肺水腫等并發(fā)癥,病情發(fā)展速度快,具有較高病死率[2-3]?,F(xiàn)階段,臨床尚未出現(xiàn)特異性藥物,通常會采用對癥支持療法治療該病。近年來的臨床研究顯示,干擾素α能有效抵抗腸道病毒,并且具有較高安全性[4-5]。為此,為改善小兒手足口病患兒預后,該研究在該疾病治療中采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行霧化吸入治療。選取2017年1月—2019年9月在該院診治的60例小兒手足口病患兒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以在該院診治的60例小兒手足口病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兒家長知情同意者;②不存在重組人干擾素α-2b用藥禁忌證者;③確診為小兒手足口病者。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者;②合并各類先天性疾病者;③合并腦膜炎者;④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⑤過敏體質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甲組患兒共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9個月~6歲,平均(2.43±0.15)歲;病程1~6 d,平均(3.29±0.11)d。乙組共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齡6個月~6歲,平均(2.36±0.12)歲;病程2~7 d,平均(3.31±0.18)d。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甲組:患兒入院后,行退熱、補充維生素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滿足條件者同時給予患兒0.5 mL/kg熱毒寧注射液(國藥準字Z20050217;規(guī)格:10 mL/支)行抗病毒治療,當患兒有白細胞明顯升高、持續(xù)發(fā)熱等細菌感染癥狀出現(xiàn)時,可視實際情況加用抗生素治療。
乙組:于甲組治療基礎上,將30~40 Wiu/kg重組人干擾素α-2b注射液(國藥準字S2009003;規(guī)格:0.3 mL/300 Wiu)溶于3 mL 0.9%的氯化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43271;規(guī)格:10 mL:90 mg)中,給予患兒霧化吸入治療,10~15 min/次,2次/d,共行3 d治療。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癥狀緩解時間、治療前后炎性指標變化情況。
療效評定標準[6]:經治療,皰疹基本消失,體溫恢復正常,潰瘍基本愈合,則為顯效;經治療,體溫恢復正常,潰瘍、皰疹均得到改善,則為有效;經治療,癥狀未發(fā)生任何變化,則為無效,以有效、顯效之和計算總有效。
炎性指標:治療前后,兩組患兒均抽取2 mL清晨空腹靜脈血,按照3 000 r/min的速度行5 min離心處理,CRP(超敏C反應蛋白)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進行測定,白細胞計數采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
甲組顯效、有效、無效患者分別有10例、7例、13例,乙組分別有15例、13例、2例,乙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甲組的5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756,P<0.05)。
與甲組比較,乙組各項癥狀消失時間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比較[(±s),d]
表1 兩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比較[(±s),d]
組別 皰疹消失時間 熱退時間 住院時間甲組(n=30)乙組(n=30)t值P值5.85±0.58 4.02±0.22 16.158<0.001 3.25±0.28 2.12±0.18 18.594<0.001 6.58±0.59 5.02±0.12 14.192<0.001
兩組治療前CRP、白細胞計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CRP、白細胞計數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甲組比較,乙組治療后CRP、白細胞計數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炎癥因子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炎癥因子指標比較(±s)
組別甲組(n=30)乙組(n=30)t值P值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11.89±0.12 11.92±0.09 1.095 0.278 10.15±0.22 8.02±0.13 45.654<0.001 t值P值白細胞計數(×109/L)治療前 治療后6.158 18.596<0.001<0.001 8.15±0.25 8.19±0.23 0.645 0.522 7.98±0.12 6.58±0.09 51.121<0.001 t值 P值6.156 18.596<0.001<0.001
臨床各種兒科疾病中,小兒手足口病并不少見,該疾病是在各種腸道病毒共同作用下出現(xiàn)的傳染性疾病[7]。干擾素α屬于一種重要免疫保護性細胞因子,不僅能夠有效結合細胞表面受體,表達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復制,避免病毒入侵正常細胞,同時還能夠增強細胞免疫,促進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增殖,病毒清除作用顯著,現(xiàn)今已在輪狀病毒性腸炎、病毒性肺炎以及小兒毛細支氣管炎等多種疾病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采用肌內注射或者皮下注射方式進行治療極易引發(fā)寒戰(zhàn)、肌肉酸痛以及發(fā)熱等各種癥狀,且注射部位也會有疼痛感出現(xiàn),多數患兒的治療依從性較為低下[8]。為此,該研究采用霧化吸入給藥方式進行治療,結果顯示,乙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甲組的56.67%(P<0.05),提示小兒手足口病采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霧化吸入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利于改善各種臨床癥狀。萬待宏[9]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高于對照組的70.0%(P<0.05),這與該研究結果高度一致。這可能是因為給予患兒重組人干擾素α-2b霧化吸入治療具有更強靶向性,且治療效果與安全性更高。與此同時,霧化吸入不會影響藥物生物學活性與分子結構,能發(fā)揮局部用藥效果,治療針對性與有效性更高[10]。給予手足口病患兒重組人干擾素α-2b霧化吸入治療后,藥物可在腸道病毒感染過程中發(fā)揮保護作用,將入侵的RNA病毒直接清除,且不需要免疫系統(tǒng)共同參與,不會產生耐藥性[11]。其次,該研究結果還顯示,與甲組比較,乙組治療后CRP、白細胞計數均更低(P<0.05),提示小兒手足口病采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霧化吸入治療可改善機體炎癥狀態(tài)。小兒手足口病發(fā)病過程中,病毒會對機體巨噬細胞、單核細胞進行刺激,使得大量炎性因子生成,CRP會被大量釋放。CRP屬于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在炎癥、感染等狀態(tài)下其水平明顯提高[12-13]。白細胞計數則是臨床用來對感染炎癥進行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該研究中乙組患兒治療后CRP、白細胞計數更低,提示重組人干擾素α-2b霧化吸入治療效果理想,利于改善機體炎癥狀態(tài)。
綜上所述,小兒手足口病采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霧化吸入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利于改善臨床癥狀,改善機體炎癥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