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楊
(蘇州市職業(yè)大學,江蘇 蘇州 215104)
筆者曾在2011 年以蘇州地區(qū)十番鑼鼓為材進行了碩士論文的寫作,在整個寫作過程中經過了查閱史料、結合實地考察、采訪老藝人等多方面的整理收集,對歷史上和當年蘇州地區(qū)十番鑼鼓所殘存的若干班社進行分析、整理。在一年多的收集、整體中發(fā)現(xiàn)當時還有活動的班社僅僅只有3 個,分別是:顧家音樂班、木瀆合和堂、西山陳巷十番鑼鼓〔1〕。
顧家音樂班的傳承人顧再欣先生,我們很熟識,老先生的父親是從事宣卷音樂的這個班社是父輩傳給他的,所以最早這是一個以堂名為主的班社,嚴格說起來不是十番鑼鼓班社。班社正式接觸十番鑼鼓,市從顧先生參加工作后,對十番很感興趣,慢慢摸索,學習,才有了今天的顧家音樂班。顧家音樂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下,慢慢壯大并成熟起來,多次代表蘇州十番出去演出。
合和堂這個班社的歷史比較悠久,產生于有這100多年歷史的木瀆古鎮(zhèn),當時也是費盡周折,找到了第五代傳承人:孫根大。也對老先生進行了獨家采訪,并在后續(xù)的史料查找中,并沒有在史料中查找到,而是在蘇州新聞網上找到一篇報道:(附)在近幾年,也都是與顧家音樂班合作演出。
西山陳巷十番鑼鼓,這個班社是當時一個音樂學院打擊樂的老師告知,在蘇州西山太湖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上有一個村民代代相傳的十番鑼鼓班社。于是筆者便通過當?shù)氐奈幕^找到了這個班社的負責人:陸華老先生。據(jù)陸老先生介紹,這個班社是當年他的祖爺爺?shù)秸憬萑ギ攲W徒學來的,當時沒有什么曲譜之說,都是口傳心授,靠耳朵聽就敲,學好了以后就傳下來,一直傳到了他這輩,現(xiàn)在他的兒子也是班社的一員。當時,我們想看他們的現(xiàn)場表演,沒想到說來他們就開始了,只是也是沒有曲譜的,拍子、點子都在腦子里,雖然當時的演奏十分的粗糙,也不夠整齊,但是讓我們感受到了當年那個服務于民眾的十番,來源于生活的十番。
以上是筆者在2011 年研究碩士畢業(yè)論文中提到的當時還有活動著的班社,那么時隔這么多年后,這些班社是否還有活動?
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走訪了班社,發(fā)現(xiàn)當年的這幾個老人都年歲很高,沒有體力再去管理和召集大家一起來傳承十番鑼鼓,看到這樣的景象,讓我們陷入了反思中……記得當年,筆者在文章的最后提到,希望能夠為十番鑼鼓的傳承與發(fā)展做一些應有的努力。
我們曾設想將十番鑼鼓帶入高校的藝術實踐課堂,讓我們的大學生進行傳承,并發(fā)揚;我們曾設想把十番鑼鼓帶入我們的社區(qū),讓老百姓來傳承自己的民俗;我們曾設想把十番鑼鼓帶入義務制教育的課堂,或者是課后社團,從娃娃抓起,弘揚民族文化……想法千千萬萬。在設想的同時,這些年我們也多方打聽、關注各地十番鑼鼓的傳承方式,我們的得知,我們的設想很多地區(qū)已經展開了實際行動,通過多種渠道的收集,筆者整理了以下幾個地區(qū)的傳承與發(fā)展現(xiàn)狀。
福建省清流縣長校鎮(zhèn)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十番鑼鼓”演奏團12 人到長校中學,為長校中學的學生們上了一節(jié)別開生面的音樂課。為更好地繼承和弘揚長校鎮(zhèn)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2017 年起,清流縣長校中學和清流縣長校鎮(zhèn)聯(lián)手打造了“十番鑼鼓進校園”和“十番鑼鼓進班級”活動,學校定期邀請“十番鑼鼓”演奏團成員到學校演奏,為學生們傳授“十番鑼鼓”知識,還手把手地教有興趣的同學演奏。清流縣長校中學“十番鑼鼓進校園”活動,讓同學們了解了許多有關的音樂知識,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了當?shù)氐膫鹘y(tǒng)文化。
安徽省有個徐橋鎮(zhèn)的地方,在農歷正月十五,有著這樣的標語“美好村居眾志豪,十番鑼鼓鬧元宵。橋鄉(xiāng)國粹何其盛,古鎮(zhèn)藝人分外嬌。曲苑傳承呈異彩,人文薈萃領風騷。與時俱進年年好,跟黨同行步步高。”在傳統(tǒng)佳節(jié)元宵節(jié)到來之際,鎮(zhèn)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十番鑼鼓鬧元宵、幸福徐橋普華章”文藝演出活動,用激揚的鼓樂歌頌偉大的祖國、贊美甜蜜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明天!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qū)徐市鎮(zhèn)的十番鑼鼓,這種極具地方特色的吹打樂,深受徐市人民的喜愛。為了更好地弘揚和傳承寶貴的文化遺產,徐市鎮(zhèn)十番鑼鼓隊利用中心小學舉行開學典禮,開展十番鑼鼓進校園活動。鎮(zhèn)黨委宣傳委員和文化站、中心小學師生等1100 人參加了這次活動。徐市鎮(zhèn)通過十番鑼鼓進校園活動的方式,旨在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感受和享受十番鑼鼓的藝術魅力,從而有更多的群體關注和喜歡這種音樂,確保這一古老、獨特的傳統(tǒng)音樂在徐市土地上永久流傳。為了更好地弘揚和傳承文化遺產。舞臺中央,鑼鼓藝人身著大紅的演出服裝,嫻熟地將打擊樂器鑼、鼓、鈸和管弦樂器嗩吶、笛子、二胡、月琴交替或重疊進行演奏,曲目節(jié)奏熱烈、歡快動聽,既有打擊樂的鏗鏘有力,又含管弦樂的宛轉悠揚,贏得了師生們熱烈的掌聲。據(jù)筆者查閱史料發(fā)現(xiàn)十番鑼鼓是徐市鎮(zhèn)流傳了300 多年的民間音樂,屬南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笆笔侵钙錁菲鞣N類繁多,“番”是指樂曲曲牌豐富、演奏花樣翻新。通過這種進校園的活動,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感受了十番鑼鼓的藝術魅力。
浙江省白峴鄉(xiāng)中心小學,在六一來臨之際以一曲曲清脆悅耳的十番鑼鼓聲不斷從學校的排練室傳出來,優(yōu)美的器樂聲把孩子們帶入了“六一兒童節(jié)”的歡慶氣氛。五月接近尾聲,這也意味著孩子們自己的節(jié)日即將到來。為了排練精彩節(jié)目慶祝六一,白峴鄉(xiāng)中心小學的孩子已經早早忙碌起來。排練室里,13 名孩子穿著整齊鮮艷的民族服裝,分左右排成兩列。左列拿著大鼓、大镲、大鑼、京鑼等6套大樂器,右列拿著小鑼、小鼓、小镲、木魚等小樂器。在老師的指導下,隨著中間大鼓聲響起,13 種樂器按不同節(jié)奏發(fā)出了美妙動聽的音樂。據(jù)了解,“白峴十番鑼鼓”傳承于盛唐時期,至今有1000 多年的傳承史。在上世紀末,由于缺乏有效的傳承機制,曾一度面臨失傳危險。2008 年,白峴十番鑼鼓被湖州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幾年來,白峴鄉(xiāng)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傳承和創(chuàng)新工作,相繼在各行政村開展“種文化”活動,通過老藝人的傳幫帶活動,白峴十番鑼鼓這一傳統(tǒng)音樂得到了有效傳承和發(fā)展。在村村建立示范鑼鼓隊的同時,該鄉(xiāng)歷史上的首支女子十番鑼鼓隊先后亮相上海世博會和湖州市文化走親活動,受到中外觀眾的喜愛,成為長興縣一張優(yōu)質的文化名片。該校副校長俞忠琴表示,學校已經連續(xù)三屆培養(yǎng)了3 支白峴鄉(xiāng)少年十番鑼鼓隊,將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進行傳承。
當今社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召下,以上我們看到了一些瀕臨失傳的民間打擊樂形式在多個地區(qū)又漸漸的活躍起來,例如十番鑼鼓這種打擊樂形式,在鼓譜的基礎上加上現(xiàn)代打擊樂的理念和元素,不斷地傳承著……為了更多的孩子熟知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今天我們看到多地將這種演奏形式在學生中慢慢試行著……
看到了這么多地方的十番鑼鼓正以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傳承了,發(fā)揚著……而這個創(chuàng)于京師而盛與江浙的樂種在我們蘇州地區(qū)現(xiàn)在的狀況如何呢?筆者再次走訪了當年為我們傳承事業(yè)活動著的幾個班社,發(fā)現(xiàn)這些老藝人都年過半百,幾乎沒有體力和精力去維系這個傳承工作,看到這樣的現(xiàn)狀,讓我們焦急萬分,同時,其他地區(qū)的十番進校園,進社區(qū),進大眾生活的這些活動,讓我們蠢蠢欲動,激動萬分。于是,經過一年多的聯(lián)系、走訪、溝通,終于在2021 年5 月,我們與蘇州地區(qū)第一所小學建立和合作關系。
由于十番鑼鼓在當今社會中的形式幾乎處于消失的狀態(tài),以至于年輕的一代對于它的了解幾乎等于零,當筆者第一拿著計劃書去與當?shù)氐囊凰W的校長交談的時候,首先他很質疑我們的這個樂種,表示這個樂種他從未聽說過,真的是非物質文化遺傳的傳承樂種?通過各種取證,校長最終認可了。當時,最吸引這位校長的應該是第一,他們學校將是蘇州地區(qū)第一支十番鑼鼓傳承的學生班社(樂隊),用樂隊來表示可能更能讓學校方接受。其次,校方對于樂隊的編制問題也是一個重點,到底學校將擁有一個怎樣的樂隊?一般十番鑼鼓可分為“清鑼鼓”和“絲竹鑼鼓”兩大類。只用打擊樂器演奏的為“清鑼鼓”,兼用絲竹樂器演奏則稱為“絲竹鑼鼓”?!扒彖尮摹贝笾掠校捍蠊?、排鼓、板鼓、小堂鼓、小鑼、大鑼、云鑼、鐃鈸、大鈸、小鈸、拍板、鼓板、木魚、梆子、竹板、節(jié)板、碰鈴、馬鑼、大缽、水鈸……等樂器組成。主要曲目有《大鬧場》《十八六四二》《鬧年鑼鼓》等。
樂隊編制根據(jù)實際曲目的要求有6 人—16 人不等。那么這個樂隊編制和人員配置如果在小學生的樂隊中,可能很難完成純打擊樂的樂隊訓練,所以筆者和團隊的小伙伴們再三商討,也走訪了老藝人,最終我們研究得到以下相對更適合小學生來演奏的改良版十番鑼鼓樂隊的編制:
吹管:竹笛4 人、嗩吶2 人
彈撥樂:琵琶4 人、中阮2 人、大阮2 人、揚琴1 人
鑼鼓類:小堂鼓4人、排鼓1人、大鼓(花盤鼓)2人、云鑼1人(十面)、扁鼓12 寸1 人、扁鼓14 寸1 人、拍板2 人、木魚(五音)2 人、碰鈴2 人、板鼓1 人、大鑼1 人、七鈸3 人、小鈸3 人、中鑼2 人、大鈸1 人
在曲目的選擇上我們還想跟老藝人們進一步的探討、研究,在原十番鑼鼓曲譜的基礎上可能將增加旋律聲部,這一步工作我們將下2022 年初完成,并進行樂隊排練。樂隊組建由二至五年級學生自愿報名,學校篩選后確定人員。參加培訓得學生完全自愿并免費參加培訓,由樂隊具體負責人老師負責組織培訓。每周一至四下午學生課余活動時間。每周兩課時,每學期按18周計。每周派出專業(yè)老師四位按專業(yè)分別培訓學生,安排提供樂隊曲目總譜并由專業(yè)教師一名負責合樂排練,拿出完整作品。每學期安排一次專家進行藝術指導。
我們將構建蘇州吳中區(qū)乃至蘇州大市第一支中小學校十番鑼鼓傳承樂團。以推動學校藝術活動特色發(fā)展,加深學生在素質教育,宣傳學校文化藝術特色,弘揚傳承吳文化及非遺項目。從中培養(yǎng)學生藝術欣賞與表演能力、“注意分散”能力、團隊合作、自身協(xié)調以及身體素質。爭取三年內在學校培養(yǎng)出一支具有一定得演奏基礎、一定專業(yè)素質得小學生十番鑼鼓樂團。并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做出一些實踐和努力,爭取參加各類比賽獲獎,使之成為學校藝術教育閃亮名片。
筆者與團隊成員以把這一傳承方式作為課題,將進一步實踐并推廣,后續(xù)也會跟進我們傳承過程中的種種……來進行分享、探討和相互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