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杰
(浙江省海亮外國語學校,浙江 諸暨 311800)
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越來越能重視素質教學,從初中科學的教學方式來看,往往課程的整體都是實踐性較強,知識比較繁雜。而且在平時的教學中都是使用填鴨式這種比較傳統的教學方式,不看重學生是否能夠理解和接受。當學生是處于被迫學習的過程中,那么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也是不可避免的,更不要提想要開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所以想進行高效的教學,需要從根本上找出問題并解決,才能讓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高效快速的形成。
在現在的教學過程中,有的時候教學內容與課程中需要的內容完全是不對等的。有的教師還深陷于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進行初中科學這門學科是在耽誤時間。這些教師在講授這門課程的時候就會很敷衍,不會關注學生是否了解了這門課的學習方法,不重視學生是否對所講知識有直觀的體驗,所以會導致學生只通過教師口頭敘述的方式來了解知識。這種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對初中科學產生厭惡的情緒,讓學生失去了主動探索的興趣。
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學習模式往往都是一種,教師使用儀器演示出教材所給的實驗步驟,而且有的時候還讓學生們根據教師的分組來完成實驗內容。學生們需要根據教師在課堂上講述的步驟來模仿操作,教師在旁邊進行指導。雖然這種實驗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快速地完成實驗觀察現象,但是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學生的探究意識,動手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都有一定的扼制。
現如今的初中科學教學相對的籠統,從實驗開始進行到結束都沒有讓學生能充分發(fā)揮潛能的空間,就拿現有的實驗教學現狀來說,學生只需要準備做實驗就可以,完全忽略了做實驗的目的、原理、儀器、操作步驟及其注意事項,這些東西往往都會被省略掉,沒有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學生們只需要根據已有的器材跟著教師大概的做幾個步驟,收集一部分數據,實驗就算做完了。這種的實驗教學不僅浪費時間還收獲很少。
如今的教學理論要求讓學生動手做科學需要,通過科學來增強學生對新事物的興趣。科學可以通過學生自己來觀察發(fā)現,自己動手實驗這也是一種學習中的樂趣。而做材料實驗中有很多東西都是不太在生活中常見的,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將這些東西適當的用生活中的材料來代替,也許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就比如,在進行電路實驗的時候,可以用學生的自動鉛筆的筆芯來代替做實驗的材料或者是其他的物品也可以,但是實驗的效果還是一樣的。筆芯是學生不可缺的物品,將復雜的實驗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樹立生活處處是科學的思想。再者,學生剛接觸這門學科的時候會產生好奇,好奇教師在演示實驗時候所用到的器材都是什么和實驗中的現象。但是這種現象在課本上都是有說明的,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實驗的內容讓課堂的氛圍活躍起來,讓實驗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進行。
比如在學習物種多樣性的時候,在一個合起來的箱子中放不同的物品,可以是水果、蔬菜等物品,讓學生根據經驗來猜測物品,對猜對的學生進行獎勵。除此之外,還需要增強學生的興趣。那么能夠動手實踐,是每位學生在進行實驗前都必須具備的,而且這個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的最好方式。所以在能讓學生親自做實驗的機會就讓學生親自參與,給予學生充足的實驗時間。讓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實驗,可以在教師講述清楚之后,完全交手給學生進行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將需要演示的實驗改變成需要學生的小組合作實驗,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還可以增強團結精神。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都是演示者,學生是觀看者,不利于提高動手能力。所以教師需要將演示中的實驗交給學生,讓學生放手去做,主動地找到做實驗的方法,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用多種實驗來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基于學生按照小組做實驗的情況下,確保學生已經掌握了實驗的原理,可以讓學生選擇不同于往常的物品來進行實驗。在這個進行分辨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在這種材料中進行取舍篩選,選擇最合適的材料來進行實驗,這就要求學生需要在已知的目標下進行創(chuàng)新,根據出現的現象來改變實驗的步驟,讓學生的抽象思維和表達能力都有一個階段的提升。
就比如,在學習細胞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需要區(qū)分動植物細胞,教師可以將學生幾個人幾個人一組,提出問題,兩者有什么不同。教師在學生進行探討之后拿出兩個細胞的模型,讓學生直接看兩個模型的區(qū)別,原來植物細胞比動物細胞多細胞壁、液泡、葉綠體,讓學生加深對這兩個細胞的印象。也能讓學生在實驗室使用顯微鏡來分辨出兩個細胞切片的不同,然后小組討論畫出兩個細胞的結構圖,教師選出畫的最為接近的,提出表揚。這不僅可以讓學生牢記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兩個知識點,還能讓學生增強自我表現的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yǎng)。而且還可以為學生以后做實驗提供分析基礎,讓學生迅速地判斷出是屬于什么細胞,大大地減少了需要判斷的時間,能夠為學習更多有趣的知識提供更多的時間保障。讓學生的分析實踐能力也有一個大的提升,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對于有一些需要特定的技巧的實驗,需要教師耐心地對學生指導,還需要學生能夠反復的練習,就比如顯微鏡調整焦距、蓋玻片不會出現氣泡等細微的操作,這些小的操作能夠影響實驗是否準確,需要學生能夠多次練習才可以準確掌握。讓學生保持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在進行實驗的時候,有的時候一點點的誤差都會導致實驗的結果偏離預期。比如在進行植物的觀察實驗中,學生需要先觀察外圍部分,再觀察內部,之后再使用顯微鏡來觀察證實自己的猜想。進行科學實驗是需要親力親為,不能根據已有的科學數據來照搬照套,需要要求學生根據教科書給出的現象和自己實驗的現象來思考實驗原理。
就比如在進行“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實驗時,有一位學生根據教材向AB 兩個試管注入2 毫升的漿糊,并且在A 試管里面加入2 毫升的凈水,B 試管中則放入2 毫升的唾液,讓學生將這兩個試管搖晃并且放10分鐘,并且要滴入碘酒,讓學生觀察兩個試管的顏色,可以發(fā)現都會變藍,雖然出現了變色,但這與教科書中的現象不符合,通過學生的排除分析,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原來是忘記做37 攝氏度水浴這一關鍵的步驟。教師需要用創(chuàng)新的思維,才能讓學生很好地受到啟發(fā)后進行合理的分析、討論、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梢酝ㄟ^直觀的自然現象來詢問,當植物缺水、施肥過多的情況中,為什么會變得非??菸?,可以讓學生分析討論各是什么原因。通過分析的生物現象,就可以分析背后的原因。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也是進行初中科學教學的必備能力,如果觀察力不足,那么就不會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了。而且想要提高觀察力是需要一點一點地培養(yǎng)的,學生可以先通過思考有創(chuàng)新性的問題,教師在對學生的思考進行指導,讓學生能夠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通過錯誤的實驗現象來找尋本來的真相,增強學生的求知欲。
總的來說,在初中科學的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當作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打破陳規(guī)蹈矩的教學方法,多讓學生動手進行實踐,教師做到一個在旁指導的作用。教師應樹立最大程度發(fā)揮學生特長并幫助學生力所不及的事的新型觀念。學生與教師共同進行教學也是一個高效教學的手段。教師將課本上比較抽象化、概括化的知識轉變?yōu)榭芍庇^看到的知識,這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渠道。所以,學習初中科學實驗知識也是為了為高中知識的學習提供了前提條件,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