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東 齊齊哈爾大學
聲樂演唱隨著時代教育的發(fā)展融入了很多的新要素。演唱者應利用專業(yè)化的方法和技巧,加強自身的聲樂藝術表現力,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yǎng)。由此,筆者對如何將任務教學法應用于高校聲樂演唱教學提出了以下見解。
在進行聲樂演唱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歌喉進行充分與科學利用。在整個聲樂演唱過程中,學生要注意自身歌喉的打開狀態(tài),保持良好的歌喉展開狀態(tài)。學生充分利用歌喉進行演唱訓練,有助于掌握聲樂學習技巧,為聲樂合唱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而提高聲樂表現力。對于現階段的學生來說,掌握正確的歌喉打開技巧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通過不斷的練習與學習,遵循聲樂演唱訓練的展開歌喉的具體原則,學生則能很好地掌握聲樂演唱技巧[1]。具體而言,學習聲樂的學生要通過不斷的訓練,將自己的喉嚨打開,然后再進一步擴展到自己的喉頭之上及咽腔、喉嚨之上,在過程中用心體會聲音向上傳遞的過程,感受聲音的力量推進,運用科學、合理及準確的技巧打開自己的歌喉,發(fā)出準確的音色,進而不斷掌握聲樂演唱技巧,成為優(yōu)秀的聲樂演唱者[2]。
在聲樂演唱過程中,學生應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學生在演唱聲樂作品的過程中,要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及有效的呼吸技巧。在學生對聲樂作品進行團體演唱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掌握呼吸的基本方法,首先要掌握呼吸的使用方式及利用氣息的技巧手段。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對順利完成聲樂合唱意義重大,如果演唱的學生沒有掌握正確運用氣息的方法,那么他們是不可能將聲樂作品的情感通過自身的聲音與感悟,完全地向聽者表達出來的;而且,沒有氣息的作用,沒有正確利用呼吸進行發(fā)聲的練習,學生的聲音是無法變得飽滿的。由此來看,學習聲樂的學生要格外關注與有效利用呼吸技巧[3]。
在聲樂演唱訓練過程中,學生掌握共鳴的原則,有利于提高聲音力度及音準,更重要的是能夠更好地與團隊成員進行合作演唱,表達出聲樂合唱的情感狀態(tài)與感悟。演唱者要注重對頭腔共鳴、口腔共鳴、胸腔共鳴的掌握與運用,通過聲帶、口腔、鼻子、腦部形成一體化的體系,形成通透的聲音。學生通過對自身的各種共鳴器官的運用,再加入自身對其他具體情況的處理,保持身體放松,有助于在進行聲樂合唱練習的過程中,將自身的音準、音色、音調的掌握能力進一步提高,形成獨具自身特色的發(fā)聲標準,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與水平[4]。
在高校教育階段,學生的價值觀與世界觀逐步形成,因而,這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時期。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不斷進行自主學習的動力。有學習興趣的驅動教學與沒有學習興趣的驅動教學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課堂教學所取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因而,教師在講解聲樂演唱內容時一定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聲樂興趣,不斷吸引更多的學生融入聲樂課堂中,促使學生自主探索知識。教師要采用任務教學法,優(yōu)化聲樂課程教學,為聲樂課程增添新時代要素,促進傳統(tǒng)聲樂課程的轉型,不斷激發(fā)學生的聲樂興趣。為了激發(fā)學生對聲樂的好奇心和學習動力,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年齡特點、興趣特點,在保證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基礎上引入聲樂教學。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設置一些學生喜愛的、具有特色性的,同時能幫助學生展示聲樂特長的教學內容;可以在課堂開始后幾分鐘內鼓勵學生展示自身的聲樂本領,如唱一首歌曲或者用樂器彈一段曲子等,通過這種方式更好地幫助學生建立聲樂學習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進而使其更好地掌握聲樂知識。另外,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組織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和探討,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選取適合自身的聲樂活動。這些任務化的教學內容能夠豐富學生的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聲樂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5]。
在聲樂演唱訓練過程中,要想進一步提升演唱能力,學生要運用正確的發(fā)聲方式及吐字方法。在聲樂合唱過程中,正確的發(fā)音方法不是用嗓子,而是用氣發(fā)聲。這種運用氣息發(fā)聲的方法,有助于學生初步掌握聲樂的練習技巧。這種發(fā)聲方式與吐字方式訓練的基本要領為:打開兩肋,將自身的橫膈降于較低的位置,使自己的小腹收緊。這種呼吸方式要求學生的每一次呼吸都吸進足量的氣息,以滿足后續(xù)的發(fā)聲要求,而且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新能力來掌握呼吸與發(fā)聲技巧。教師通過不斷優(yōu)化教學手段,帶領學生掌握更加有效的訓練方法,能夠充分發(fā)揮任務教學法的作用,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掌握音樂知識,同時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進而實現音樂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通過一種聲樂演唱技巧來引入任務教學法,以點帶面,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任務化教學過程中,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音樂審美的后天培養(yǎng)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需要在課程講解之前,規(guī)劃好這節(jié)課的流程,給學生提供更多可以展示自己的機會,既要向學生傳授音樂理論知識,又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練習,使他們充分表現自己;學生也要對自己充滿自信,多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互相分享經驗,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感悟音樂的魅力,培養(yǎng)自身音樂素養(yǎng)[6]。
學習聲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聲樂興趣,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在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沒有充分運用藝術教學的優(yōu)勢,缺乏任務性、靈活性,導致傳統(tǒng)的聲樂課堂教學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還有一些教師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向學生傳遞聲樂理論知識,對學生的學習和接受情況,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了解,僅僅局限于單純、單向式的知識傳授,使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這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難以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因而,傳統(tǒng)聲樂課程亟待轉型,教師需要為傳統(tǒng)課堂的進一步發(fā)展進行合理規(guī)劃,采取新的措施促使傳統(tǒng)聲樂課程教學不斷得到優(yōu)化和發(fā)展。為此,教師要引入任務教學法,在聲樂課程教學中,以任務化教學為核心思想,發(fā)揮藝術教學的優(yōu)勢,促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聲樂課堂中,進而使聲樂課程緊跟時代教育的發(fā)展步伐,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高質量的聲樂課堂還能夠反過來影響聲樂教師與學生,推動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更熟練地掌握聲樂知識。
聲樂演唱課程在新時代教育改革下不斷融入新的元素,得到了不斷發(fā)展。促進高校藝術學生更好地學習聲樂演唱方法與技巧,也引起了很多聲樂領域專家的探索。教師要通過多種任務化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課程,實現聲樂演唱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進而為藝術領域培育更多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