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瀟
歌曲《我愛這土地》由艾青詩詞改編而成,表達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抒發(fā)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段覑圻@土地》經(jīng)過陸在易先生思考、創(chuàng)作,最終定稿完成的,反映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內(nèi)涵,體現(xiàn)音樂與詩相結合的魅力,展現(xiàn)詩歌本身內(nèi)涵以及作曲家用音樂語言表達的細膩感情。為此,本文結合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藝術風格、演唱方法,感受陸在易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結合大愛的情懷、優(yōu)美的旋律,體會藝術歌曲的抑揚頓挫節(jié)奏。其中演唱者應當結合自身聲音的美感,揣摩作品所表達的內(nèi)涵以及歌詞內(nèi)容,通過二次創(chuàng)作傳遞出真摯的情感體驗,讓音樂戲劇化發(fā)展,從而激起觀眾的共鳴。
《我愛這土地》是一首富有赤誠之心的愛國詩歌,打破以往頻繁加入“的”字卻失去詩之韻味的局限,通長句、修飾語描寫對祖國的熱愛,抒發(fā)愛國情懷。陸在易根據(jù)艾青詩歌內(nèi)的轉折手法在曲子和聲上進行歌曲創(chuàng)作。艾青使用比喻、象征手法展示鳥兒暴風雨穿梭的決心,即使河流再湍急也阻擋不了鳥兒對祖國的眷戀,對曙光黎明抱有無線希望。艾青的愛國情懷給中國人民留下深刻影響,通過晚會朗誦的方式來抒發(fā)人們的愛國情懷。藝術歌曲結合音樂以及詩歌,然后融合鋼琴伴奏以及人聲進行展示,國內(nèi)藝術歌曲主要是利用國外技法、曲式以及和聲結構,加上語言文字,展示出藝術歌曲內(nèi)涵。陸在易帶著愛國主義情懷以及歷史責任感創(chuàng)作經(jīng)典歌曲《我愛這土地》,感受詩人對祖國的眷戀之情。當代作曲家陸在易畢業(yè)留校任教,開始投入熱情從事室內(nèi)樂、合唱等題材的創(chuàng)作,并且創(chuàng)作大量藝術歌曲、合唱曲,取得更大的藝術成就。民族精神是其創(chuàng)作追求,藝術應當與祖國熱愛相聯(lián)系,《我愛這土地》富有較高藝術價值,曾獲得第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其對祖國強烈的愛讓歌曲更動聽[1]。
陸在易先生作品以“祖國”為主題,《我愛這片土地》時長約7分鐘,用深情表達對祖國的熱愛。歌曲從合唱到獨唱充滿激情,表達對祖國的眷戀。歌曲最后“啊”,襯托雄偉氣氛,強調“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說明陸在易把對祖國的愛化作此詩,回應詩詞“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感受陸在易對祖國用情至深的愛,時刻關心祖國母親命運。其中針對民族存亡的擔憂,運用多元素音樂的技巧,抒發(fā)對祖國山川河流的熱愛,表達對民族的眷戀。鋼琴伴奏的織體,使用民族調式,與愛國情懷相呼應,把民族期望與希冀承載于語言中,如“嘶啞的喉嚨歌唱”等,洋溢出沉重的歷史責任感,給人以深深感染力,仿佛回到當時戰(zhàn)爭年代,讓強烈民族情懷沖擊聽眾耳朵。陸在易先生運用多種節(jié)奏型,高潮使用六度大跳法,節(jié)奏用弱起并以六度大跳弱起到下小節(jié),將藝術歌曲感情表達細致。比如“假如我是一只鳥”詞尾復韻母“a o”與“嘶啞的喉嚨歌唱”后鼻音韻母“a n g”達成一致,體現(xiàn)詩歌的歌唱性[2]。
運用和聲語言進行音樂藝術表現(xiàn),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針對前奏,作曲家可以豐富鋼琴織體,猶如管弦樂隊演奏一樣,通過沖鋒號角般的和弦引起人們的警示,可見鋼琴曲的前奏奠定了不安、憂郁的基調。針對首段則是情緒穩(wěn)定,體現(xiàn)出呈示性,可以在該段落以及第二段使用六連音織體,以便營造猶如奔涌不息的河流,或者宣泄作者內(nèi)心翻騰的心情。針對間奏可以賦予作品更多思考,實現(xiàn)詩歌的“生命化”,在轉調部分可以通過織體實現(xiàn)舒緩轉急促的三連音,感受歌曲高潮復雜的感情。針對第二段:旋律與第一段類似,不過開頭則把調式建立A大調上,如同幻想般的感覺,色彩相比首段差別明顯并且速度加快,從而更好營造情緒。第二段后半句,需要自然回到歌曲的主調上,給人一種回歸的感覺,實現(xiàn)全曲統(tǒng)一的效果。針對由問答構成的尾聲:猶如拋出平靜的問題,繼而得到奔放的回答,結合柱式強有力的伴奏進行情緒烘托。針對尾奏:通過鋼琴展示加以縮減、中板速度的前奏織體,從而呼應前奏速度,圓滿回歸結束曲子。
歌曲《我愛這土地》可以結合吐字咬字、氣息運用、發(fā)聲訓練進行演唱技巧的把握,展示出歌曲演唱的技巧,更好詮釋歌曲的內(nèi)涵,從而有效引起觀眾的共鳴。其一,吐字咬字運用,通過語言文字感受歌曲的感情。歌唱與語言、咬字吐字息息相關,不清楚的咬字吐字難以明確表達歌曲的意思,容易出現(xiàn)詞不達意的情況。針對《我愛這土地》聲樂作品需要明確其演唱內(nèi)容,咬字需要比較清楚,通過口腔的上下打開實現(xiàn)松弛有度,然后結合氣息進行聲音的推動。另外針對閉口音“息”“激”等內(nèi)容需要放松口腔,母音咬完便要松掉,咬字著力點要準,恰到好處。演唱帶有宣敘調的中低音區(qū)旋律,需要與情感配合,演繹出旋律的緊張氣氛。字正腔圓,保持精準吐字咬字極其重要,《我愛這土地》的詩詞簡練,每個字對應每個音,文字與感情聯(lián)系緊密,從而表達作者對祖國的眷戀之情。漢字富含表現(xiàn)力,不重視語言表達內(nèi)涵的是無法撰寫出優(yōu)秀的聲樂作品。陸在易結合詩歌結構重復歌唱詩詞,以便加強情感表達,抒發(fā)強烈的情感。咬字吐字為輔音、元音處理,咬字處理輔音、吐字處理元音,兩者處理有度可以有效烘托情感表達.其中腔體念字,開口大小以及牙關閉合需要松緊合適,避免出現(xiàn)口齒僵硬的情況。比如《我愛這土地》首句,“一只鳥”中“鳥”以及“嘶啞的喉嚨歌唱”的“唱”,由于張口音“a o”和“a n g”,演唱需要保持松弛有度,特別是開口演唱“a”,需要打開2個拇指距離,并且穩(wěn)固嘴型進行氣息支持,主要注意的是避免口舌僵硬。針對“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開口演唱“雨”-“所”需要變化嘴型,略微收攏牙舌,演唱“土地”兩字需要避免口舌過緊、向內(nèi)摳著唱等情況。
其二氣息運用,唱歌曲要掌握氣息。《我愛這土地》對氣息要求高,旋律結合基于二度音程、三度音的音調,降G大調開始,需要氣息通順,與國內(nèi)語言語調吟唱相似,需要把握氣息,避免氣息過少導致聲音發(fā)抖,影響兩個排比句的語氣對比“這被暴風雨吹刮著的激怒的風……”缺少層次感。同時利用腰部以及腹部的力量進行撐住,保持氣息由內(nèi)到外流動,保證音準。氣息是歌唱者需要具備條件,良好氣息支撐更好完成作品,沒有氣息支撐難以演繹曲子。歌唱藝術需要融合人的聲音以及情感,在演唱《我愛這土地》需要深刻感受歌詞的意思,體會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實現(xiàn)詞、旋律結合,用聲音傳達歌曲感情、打動聽眾?!段覑圻@土地》篇幅長,情感細膩,演唱需要有力氣息進行支撐,保證頭腔共鳴。另外演唱中低音區(qū)要像說話一樣,把聲音搭到氣息上,通過頭腔、眉心的位置傳送,從平緩-高潮-平緩,情緒歌詞呼應,突出愛國情懷?!段覑圻@土地》曲子節(jié)拍無固定,速度標記是每分鐘70,即放聲歌唱,如“然后我死了…”注明“比前稍慢”,則唱出來低聲訴說的情況[4]。
其三,發(fā)聲的訓練,解決高音、弱音問題,首先需要將歌詞中難唱的字,通過元音為基準轉化為成發(fā)聲練習的方式進行演唱,或者是運用日常練聲中常用字母練習進行發(fā)聲處理,比如把iu唱成“哆來咪發(fā)唆”到歌調最高音,等到熟練后代入字進行練習,可以通過爬梯式的音階實現(xiàn)中低聲區(qū)的演唱。歌中“鳥”“唱”等字皆有較低音,可以結合上下音階練習,使演唱跳度穩(wěn)定。還有uoaei元音組合,從字體c到e中,哆、咪、唆、哆、咪分別來唱字母,最后用“啊”字來演唱音階。結合大線條發(fā)聲練習可以延長氣息,穩(wěn)定高音。此外,唱該條音階需要保持喉頭穩(wěn)定,注意呼吸時喉昽空間,越到高音越要將聲音集中于頭腔,促使腹腔共鳴的振動帶動頭腔的共鳴,使得聲音集中。哼鳴練習是唱歌基本練習,通過練習哼鳴可以訓練弱音的泛音,完善哼鳴練習代入歌曲,集中哼鳴聲音將歌曲哼一遍,再加上歌詞,音色更圓潤。同時還可以通過去掉歌詞字頭的輔音字母,只唱元音、復韻母,避免輔音影響咬字、氣息,保證情感處理有更多空間。比如“假如我是一只鳥”,拆開輔音、元音,只念元音“i a u o r i i r i i a o”,防止咬輔音字母“j r w s z h n”,出現(xiàn)嘴、下巴加勁的情況,從而更好歸韻。
歌唱《我愛這土地》感受愛國情懷,通過借物抒情,感受俯瞰祖國大地的畫面。為此需要代入意境,演唱出情緒表達,想象歌唱畫面促使二度創(chuàng)作符合情感需求,將歌詞中的情景想象在眼前,增加畫面感,想象狂風吹打、暴雨淋濕的自己,感受黑暗盡頭黎明的曙光等已經(jīng)畫面,從而感受到自身的語氣、情感?;蛘呦胂螽嬅娴难凵?,傳遞給所聽所看的情感,通過加工畫面和意境,方便處理旋律的變化,用意境歌唱抗戰(zhàn)的不易,表達民族之情,為此需要全身心投入演唱。另外,弱音與重音的交錯融合,要用到不同處理,讓情感表達理想化。“假如我是一只鳥”用“mp”力度,第二次重復鋼琴伴奏可以增加“f”,演唱力度加強?!坝肋h洶涌著”可以逐漸加入“cresc”(漸強),“河流”則加入漸強記號,“無止息”增加“f”,感嘆作用的“啊”可以用“mp”,呈現(xiàn)出情感交融的意境畫面,展示豐富的情感變化。第二次重復,“吹刮著”加入重音記號,接著“mp”、“d im”,表明情感的強弱變化,氣息支持飽滿。每次“風啊”用弱音演唱,“然后我死了”用漸弱記號。此外,“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可以展示漸強強弱的情感變化,死后羽毛埋在土里,疑問句“為什么”后面“常含淚水”加入“rit”“p”,從而為“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的回答進行鋪墊,接著增加四個重音記號以及“Ht”表示回應。第二段關于“假如我是”需要加入“mf”,以便與第一段形成強烈對比,“moderato”的加入表示情感更加強烈[5]。最后一句105-115小節(jié)要把感情推出來,力量要最大,投入感情去演唱,“對這土地”需要做到在一條氣上重讀,“愛得深沉”則需要有力表達,使情感的變化豐富。
《我愛這土地》演唱基于演唱者的聲音要求,經(jīng)專業(yè)化聲樂訓練自如運用發(fā)聲器官形成良好聲帶功能。通過情緒對比感受歌曲的情緒,結合“緊湊而果斷”“思潮澎湃”等情緒表達演唱情緒,結合前奏的幻想意境表達對國家遭受踐踏的悲哀以及對故土的決心,在演唱時通過對比情緒進行彈性、反差處理,感受對祖國的眷戀之情以及祖國遭受災難的憤怒之情。因此,開展鋼琴演奏需要結合縱情歌唱的情緒給人代入感,接著弱下來開展歌曲演唱,將觀眾的情緒代入其中。針對第二段在“m p”基礎上加少許力,幻想鳥時的溫柔,與第68小節(jié)出現(xiàn)不同情緒,此處可以升高小三度調后又回到原調,突出作者情緒從高昂到被踐踏的悲憤中,通過兩調變化以及情緒對比,演唱時可以做出明顯變化以及斷音[6]。
總而言之,演唱者需要多方面詳細把握,對歌詞、旋律以及和聲結構都有一定理解,通過清晰的發(fā)音以及標準的肢體語言,完美呈現(xiàn)作品內(nèi)容。《我愛這土地》表現(xiàn)了濃烈的民族特色,充滿了時代感,體現(xiàn)陸在易對國家、民族的熱愛,演唱者需要結合歌曲內(nèi)涵,感受鋼琴伴奏中和聲與織體的使用,體會意境中的畫面,從而充分表達個人感受,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同時歌唱者將聲音、音樂、情感有效結合,感受歌詞的感情內(nèi)涵,將自身聲音放置歌曲情境中歌唱出來,從而創(chuàng)作更好的聲樂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