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謝橋幼兒園 李正瓊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我們日益感到保持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常熟是歷史文化名城,翁同龢故居、興福寺、曾樸故居、白茆山歌、叫花雞、王四桂花酒、鴨血糯等聞名遐邇,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我園地處常熟北郊,常熟文化氣息每日浸染著孩子們,但長期以來幼兒園的活動內容對于本土資源的利用不夠充分,不利于提升幼兒的經驗、拓展幼兒的視野,也不能很好地實踐“活動應‘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理念。為了讓孩子體會多元文化的風情,培養(yǎng)孩子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和民族自豪感,我們遵循“以興趣為引導、注重幼兒體驗,把活動與幼兒的生活相連接,讓每一個幼兒都得益”的原則,進行了以下實踐。
為了讓幼兒感知常熟的文化、了解常熟民俗,我們發(fā)放調查表,請家長收集常熟民俗知識、民間體育游戲、方言兒歌,家長們積極配合,上網搜索了“常熟叫花雞”“桂花酒”“血糯”等資料,打印出來后為我們組織活動提供參考,并指導孩子在調查表中歪歪扭扭寫下很多常熟民俗知識。
我們參考了《謝橋鎮(zhèn)志》《與春天同行》《常熟縣志》等資料,網上下載了很多家鄉(xiāng)方言兒歌、民間游戲、民間故事,從民間故事中篩選出《虞山的來歷》《叫花雞的傳說》《玉蟹泉》等故事,從方言兒歌中篩選出《看月亮》《常熟好地方》等內容,從古詩中篩選出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和翁同龢的《銀杏》兩首古詩,作為地域文化主題里的語言課程內容;其他課程內容也是采用類似方法深入挖掘出來,匯編成一本“家鄉(xiāng)資源袋袋庫”,作為設計教案、設施活動時的參考工具。我們還收藏了白茆山歌等本土樂曲,作為音樂活動的備用資料。
為了完善地域文化課程,我們還從《常熟日報》《姑蘇晚報》《常熟市民手冊》《環(huán)保手冊》等報紙和書中剪輯了很多圖片,抄錄了有關課題的文字,關注常熟市發(fā)展的新動向,為孩子們進一步學習家鄉(xiāng)文化做好鋪墊。
為了創(chuàng)設富有地域特色的幼兒園課程,園領導帶領教師構建課程框架,從常熟的吃、穿、住、行四方面設計課程。開始實踐時,以主題目標為統(tǒng)領,將豐富多彩的本土資源滲透于幼兒不同領域的教學活動,以使幼兒體、智、德、美諸方面的認知與技能獲得均衡的發(fā)展。后來,我們以教研組為單位,大家群策群力,建構“地域文化話題”,商討出適合幼兒特點的話題目標、環(huán)境預設、家長資源收集、區(qū)域游戲預設,確定七大領域的具體內容,分工設計集體活動方案,準備活動材料。每個教研組每學期都要商議出一個“地域文化話題”,每個話題一般占時三個星期。在實施地域文化話題的三個星期里,幼兒園配合教研組的進度開展“民俗節(jié)活動”。在“民俗節(jié)活動”期間,請家長來觀摩“家長開放日活動”,觀看孩子在地域文化活動中的表現(xiàn),并參與一些民間親子游戲。針對課題內容,幼兒園還設計了家長問卷,請家長提建議,以待更好地開展工作,家長們都積極支持。實踐證明,民俗節(jié)等一系列活動豐富了孩子們的生活,增進了他們對家鄉(xiāng)文化的了解和探究興趣,萌發(fā)了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我們根據(jù)擬定的地域文化話題,制訂活動方案。在制訂方案時,我們先深入解讀地域文化素材,把素材中的典故出處弄得透徹清楚,然后對地域文化素材進行改編、加工。比如在設計古詩《題破山寺后禪院》的活動方案時,我們發(fā)現(xiàn)該詩共八句,對于大班孩子來說,難度太大,于是只截取詩歌前四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作為教學內容來設計活動方案,便于幼兒理解。
根據(jù)地域文化話題需要,我們還創(chuàng)編教材,然后設計成活動方案,比如,在認識常熟虞山桂花的話題中,由于找不到合適的語言活動素材,于是大家商議,由我動筆撰寫了《桂花》一詩,我根據(jù)大家的意見,撰寫了如下詩句:“小小的桂花,香香的桂花,悄悄地說話,開吧,開吧,八月來了,中秋到了,開吧,開吧,等人們把花朵采下,炒成桂花栗子,釀成桂花酒,剁成桂花餡,做成桂花餅,蒸成桂花糕,小小的桂花,開吧,開吧?!睂嵺`證明,孩子們不僅喜歡朗誦該詩,而且在朗誦中認識了三種常熟特產——桂花栗子、桂花酒、桂花糕,一舉兩得,豐富了地域文化課程內涵。
我們在實施地域文化集體活動時,力求活動的高質和高效。為此,在實施活動前會進行集體審議,然后分工制作教具和學具,在實施時實行資源共享,教具學具輪流用。比如,在大班地域文化話題《民間創(chuàng)意樂》里,每周一個小主題,三周的小主題分別是“繡”“畫”“織”,大(1)班第一周使用有關“畫”的活動方案,大(2)班第一周使用有關“繡”的活動方案,大(3)班第一周使用有關“織”的活動方案。第二周交換,大(1)班使用有關“繡”的活動方案,大(2)班使用有關“織”的活動方案,大(3)班使用有關“畫”的活動方案。這樣輪流的結果,是每一個班都有充足的教具和學具,確保了教學材料和時間,間接保證了教學質量。
為了提高地域文化集體活動的實效性,我們在實施時講究教學藝術,確保提問的精準,強調師幼互動,注重放手讓幼兒動手操作,比如,科學活動“栗子”,我們讓幼兒觀察栗子,然后親自動手用工具剝栗子,最后品嘗栗子;在社會活動“認識蠶豆”中,讓孩子親自剝蠶豆,并品嘗蠶豆;幼兒通過動手做、動腦想、動嘴嘗,直觀地感知了很多常熟特產,加深了對家鄉(xiāng)文化的印象,萌發(fā)了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為了保證集體活動質量,我們還及時地寫好活動后的反思,吸取經驗教訓,揚長避短。
為了建構地域文化課程,我們在班級里增設地域文化特色游戲區(qū),比如“常熟小吃”“草頭餅專賣店”等。在創(chuàng)設各區(qū)域游戲環(huán)境時,把地域文化元素自然地滲透其中。比如,在創(chuàng)設“好又多超市”游戲區(qū)時,我們張貼了常熟知名企業(yè)波司登、夢蘭等廣告宣傳單、商標,并收集波司登、康博等羽絨服商標,讓幼兒玩賣品牌羽絨服的游戲;在創(chuàng)設“建筑工地”游戲區(qū)時,我們張貼了方塔、尚湖、沙家浜等風景圖片,激發(fā)幼兒仿照家鄉(xiāng)建筑物建構的興趣,提高建構技能,萌發(fā)為建設家鄉(xiāng)的明天而努力學習的愿望。
我們還美化特色游戲專用教室“常熟老街”。在“常熟老街”里,漂亮的小雨傘、喜慶的中國結、充滿江南情韻的藍印花布、青磚古巷、古老的店鋪……應有盡有。我們在此設置了“春來茶館”“美工坊”等特色游戲區(qū),提供彩紙、彩筆、藍印花布、針線,讓幼兒大膽設計藍印花布、編籃子、繡花。孩子們系上圍裙、戴上頭巾,有模有樣地學起了阿慶嫂,唱歌跳舞,盡情地游戲,每次都意猶未盡,久久不肯離去。
結合地域文化的園本課題,我們還利用短暫的游戲時間深入開展民間體育游戲。在教室外面的長走廊上,很多班級開設了“民間體育游戲區(qū)”,組織幼兒玩跳房子、滾紐扣、甩牌結結、跳繩、踢毽子、炒黃豆等游戲。我們還請家長制作鐵環(huán)和毽子,并指導孩子游戲。幼兒園組織民間游戲比賽,促使幼兒掌握滾鐵環(huán)、踩高蹺、踢毽子等基本技能,愛上民間游戲。
總之,豐富而獨具家鄉(xiāng)特色的課程,從多角度吸引幼兒積極地參與其中——滾著鐵環(huán),踩著高蹺,品嘗著好吃的鄉(xiāng)土美食,拓印著有名的鄉(xiāng)土名碑,歌唱著淳樸的鄉(xiāng)土民謠……調動了幼兒的各種感知覺,讓幼兒對家鄉(xiāng)文化有了一個立體認識。在特色課程進行過程中,教師們的課程建構等專業(yè)能力得以提升。幼兒園匯編了有關地域文化課程的論文集,收獲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打出了自己的園本特色牌,提高了核心競爭力。就課程而言,彌補了幼兒園現(xiàn)存課程體系“大統(tǒng)一”而缺乏“地方特色”的缺陷,豐富了幼兒園的課程內容和活動類型,展示了幼兒教育的多樣性。在實施課程時,我們還發(fā)現(xiàn),地域文化融入社會、健康、數(shù)學等領域時,內容少,不便于操作,教師設計活動方案時猶如“牛吃南瓜,難以開口”,找不到切入點,教具和學具也很難準備,實施時幼兒興趣也不高,如何突破這一難點,使地域文化更好地落實到各項活動中,還需要我們反復實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