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澤玲
(山東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590)
民事侵權行為實體法所規(guī)定的惡意訴訟,在民法典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也需要借助侵權行為法,對惡意訴訟進行規(guī)制,進一步明確惡意訴訟的侵權賠償責任認定、構成要件等。探究侵權責任法中的惡意訴訟規(guī)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從根本上減少惡意訴訟行為的出現,對良好的民事訴訟環(huán)境進行構建,為民事立法的健全提供參考意見。
惡意訴訟指的是對訴訟權利的濫用,借助公權力來獲得利益的非法行為,不僅會降低訴訟程序的價值,還會對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造成較大損害。據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二條的規(guī)定來看,對于當事人串通來進行惡意調解或惡意訴訟,對他人合法權益進行損害的狀況,需要對請求進行駁回,并結合具體狀況作出拘留、罰款或追究刑事責任的懲治。其中將虛假訴訟定義為典型虛假型惡意訴訟,當前民事法庭可以對該類虛假訴訟行為進行駁回并懲處[1]。而在《刑法》中所規(guī)定的虛假訴訟罪強調的是對惡意訴訟行為人的處罰,需要追究相關責任,包括罰款、管制、拘役或判處有期徒刑。判定為虛假訴訟罪的關鍵就是符合國家司法秩序、他人合法權益為犯罪客體的條件,但刑事責任犯罪人并不涵蓋虛假訴訟罪下他人合法權益客體的救濟內容。
綜合最高人民法院案例能夠得知,對于惡意訴訟法的判決,認為雖然影響了訴訟秩序,對他人合法權益進行了侵犯,但是針對惡意訴訟人只是做出了書面訓誡懲處,以此來對法院的正當訴訟程序、司法權威進行有效的維護。
《民事訴訟法》中的程序性制裁就對虛假惡意訴訟進行了規(guī)定,借助刑法的虛假訴訟罪來制裁后果嚴重的惡意無據起訴型惡意訴訟。對于知識產權侵權糾紛、權屬糾紛,該類惡意訴訟可以提起損害賠償訴訟;對于權利濫用型惡意訴訟,該類訴訟的形態(tài)比較隱蔽、發(fā)生頻率較多,只有符合惡意財產保全型惡意訴訟、申請知識產權臨時措施以及申請先予執(zhí)行的條件,才能夠對侵權損害賠償訴訟進行提起。
隨著《民事訴訟法》和《刑法》的不斷修正,對虛假訴訟、虛假訴訟罪的規(guī)制更加詳細,然而當下仍然存在濫用訴訟程序的惡意訴訟狀況,司法實務中惡意訴訟非常常見[2]。惡意訴訟之所以不能完全禁止,關鍵就在于當下立法并沒有針對惡意訴訟制定針對性的民事責任規(guī)制,從理論層面來看能夠按照侵權責任法來規(guī)制惡意訴訟侵權行為,民事救濟遭到利益損害的當事人,但是《侵權責任法》中并未將惡意訴訟歸為典型侵權行為,同時司法實務不能真正有效開展民事救濟當事人的工作,所以致使侵權行為人的民事賠償責任落實不到位。
對于惡意訴訟的故意和惡意的分析。結合惡意訴訟的概念進行分析,行為人存在惡意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然而惡意又歸屬于道德的范疇,缺乏法學詳細規(guī)定,所以不能將其歸屬到侵權行為法理體系內。侵權行為法下加害人存在可歸責心理狀態(tài)下的行為指的就是過錯,可以劃分為過失、故意等不同的形式。其中過失、故意的基本性質存在差異,二者所致的不合理行為在侵權法內也需要差別對待。對于惡意訴訟下的過錯要將其定義為“故意”,指的是認識能力較強,且無誤解的狀況,行為人可以清晰地預知即將出現的侵害結果,并存在積極追求預期結果的意志[3]?;谠V訟法的法定程序而言,惡意訴訟借助訴訟法定下的訴訟權利,無法損害他人的合法利益;在認識因素層面上看,行為人將侵害他人合法利益作為根本目的,若被告秉著誠實的態(tài)度,持有特定目的進行訴訟,若因過失而損害他人合法利益,也無法將其認定為惡意訴訟,不需要對侵權損害賠償責任進行承擔。
對于虛假訴訟的惡意的認定標準。參考《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當事人串通來進行惡意調解或惡意訴訟,對他人合法權益進行損害的狀況,需要對請求進行駁回,并結合具體狀況作出拘留、罰款的懲治。在構成犯罪的情況下,還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由此看出,虛假訴訟將故意的標準來設定主觀過錯,當事人之所以會出現串通行為,根源就在于其對最終損害結果的追求。
在濫用訴訟權利型惡意訴訟中“惡意”的認定方面。民事訴訟需要秉承的根本原則就是誠信,能夠對民事訴訟主體進行約束,規(guī)定當事人必須保持誠意來解決糾紛和訴訟,從而來維護合法權益,有效地行使訴訟權[4]。參考《民事訴訟法》的誠信原則,能夠對濫用訴訟權利型惡意訴訟中過錯要件的主觀過錯的認定進行判斷,當事人必須要在合法和善意的原則下來正當行使訴訟權。若當事人借助訴訟權來侵犯他人權益,違反設定民事訴訟權的宗旨,就可以判定為濫用訴訟權利型的惡意訴訟,對侵權行為進行懲處。
惡意訴訟會使他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主要包括非財產損害、財產損害兩大類,前者指的是受害者企業(yè)商譽、人格名譽以及精神壓力等,后者指的是所支出的差旅費和律師費等,還涉及惡意訴訟導致的財產損害。惡意訴訟的懲罰性賠償根本目標就是對侵權行為進行懲罰,并對惡意訴訟當事人進行威懾,預防侵權行為的再次發(fā)生,同時也可以讓受害者的損害得到彌補。根據《侵權責任法》的限定,在當事人明確了解產品會影響他人健康狀況的前提下依然進行銷售或生產時,被侵犯權利的一方,享有強求懲罰性賠償的權利。對于這種侵權行為,需要按照懲罰性賠償制度來處理,而在對這類侵權行為進行判定的過程中,必須要符合故意的主觀要件。相關研究學者認為,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條件應為:侵權行為完全忽視他人的合法權益、故意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而對于惡意訴訟侵權行為的過錯這一主觀構成要件,在符合直接故意的標準下,就能夠給予懲罰性賠償處理。然而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二條中也明確限定了法院對于惡意訴訟的損害及賠償制度,即法院能夠對惡意訴訟侵權行為做出相關處罰,包括拘留或者罰款。但是惡意訴訟侵權行為人只需要履行法院所判定的處罰就不需要再接受懲罰性賠償了嗎?只需進行補償性賠償嗎?對于這些問題,由于惡意訴訟侵權行為人存在主觀過錯,而且持有故意的態(tài)度,借助訴訟程序來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所以需要按照懲罰性賠償制度進行懲處,而在損害賠償問題上,則需要接受懲罰性賠償。法院可以對惡意訴訟侵權行為人做出拘留或罰款的懲處,而侵權行為人可以借此來抗辯懲罰性賠償,對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實施還需要法院進一步的明確,要結合侵權行為的性質、影響嚴重性,針對個案做出科學合理的裁量。除此之外,還需要對立法進行完善,明確惡意訴訟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發(fā)揮立法的效用來達到有效恐嚇和懲罰的功能。
惡意訴訟這種侵權行為一方面浪費了司法資源;另一方面也侵犯了他人合法權益,破壞了國家公信力、公權力。在司法實踐中,法院主要根據侵權行為構成要件,來審理惡意訴訟案件,但是由于《侵權責任法》沒有針對性地規(guī)定獨立的惡意訴訟侵權行為,所以無法對惡意訴訟提起侵權訴訟。訴訟為惡意訴訟的表現形式,直接故意即定義為主觀過錯,在《民法典》中應對惡意訴訟侵權行為進行獨立規(guī)定,還要對除賠償之外的利益損害進行規(guī)定。在《侵權責任法》不斷修訂的過程中,侵權法的懲罰制度進入到一般化狀態(tài),要求懲罰性賠償侵權行為。對于惡意訴訟,在立法方面要對懲罰性賠償制度進行明確規(guī)定,從而更好地懲治惡意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