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賢杰
2021年暑假伊始,我收到了茍乙丁從四川寄來的一盒CD,由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版的這兩張唱片,收錄了八首莫扎特早期鋼琴奏鳴曲。茍乙丁同學現(xiàn)就讀于四川綿陽市東辰國際學校高中部,他三歲半開始學琴,先后師從四川音樂學院鋼琴系謝若蓮和鄭大昕教授。隨著科技的迅速發(fā)展,錄制CD的人好像越來越少了。讓我感興趣的有兩點:首先,一位高中生何以在繁忙的學業(yè)生涯中堅持彈琴,并且能夠抽空錄制了八首奏鳴曲;其二,在眾多的鋼琴曲目中,他為何挑選了這些早期的莫扎特奏鳴曲?
讓我們先看一下這八首奏鳴曲。與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相比較,莫扎特的十八首鋼琴奏鳴曲在其整個創(chuàng)作中并沒有占據(jù)與前者同樣顯赫的地位(莫扎特自認他最偉大的創(chuàng)作是在歌劇領域)。可是它們同樣反映出莫扎特創(chuàng)作風格的演變,這些作品是莫扎特創(chuàng)作的縮影,顯示出他從青年時代到成熟期的進化,一些屬于晚期的奏鳴曲尤其顯現(xiàn)出他的管弦樂、歌劇與室內樂創(chuàng)作風格的影響。這些奏鳴曲內容深刻、形式多樣、主題形象生動,尤其是優(yōu)美的旋律如行云流水般充滿魅力。
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可以依據(jù)其創(chuàng)作年代與背景,分為幾個組群。其中第一至六首(K.279——K.284)是莫扎特的早期作品,創(chuàng)作于1775年初的薩爾茨堡與慕尼黑。在慕尼黑的巡演中,莫扎特經常演奏它們,直至其光芒被后來更加出色的作品所掩蓋?,F(xiàn)今,這六首奏鳴曲也屬于相對“冷僻”的曲目。第七和第八首(K.309、K.310)則創(chuàng)作于1777年10至11月之間曼海姆至巴黎的旅途中,第八首《a小調奏鳴曲》作于他母親客死巴黎之后,失去母親的悲痛加上經濟上的窘迫,那個夏天的苦惱、悲傷,以及他力圖從中解脫的掙扎,在樂曲中有明顯的反映。
茍乙丁在十幾年的鋼琴演奏學習中,積累了許多曲目。但是他對莫扎特的音樂可以說是情有獨鐘。他八歲那年就在四川音樂學院成功舉辦了莫扎特鋼琴獨奏及協(xié)奏曲專場音樂會,獲得專家好評;兩年后他與四川省交響樂團舉辦了鋼琴協(xié)奏曲個人專場音樂會?;蛟S正是這些舞臺經歷,促使他在十四歲那年開始一首接一首地錄制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已經完成錄制的八首可能只是他計劃的一部分,其余十首有待于將來完成。這是一個很大的項目,須知即便是專業(yè)音樂院校的學生,啟動如此的全套錄音,也需要有相當?shù)囊懔陀職?。作為一個普通中學的學生,在完成學校的課程之余,能有多少時間用來練琴,是可以想見的,為了錄音還要精打細磨地提高每一樂章的演奏水平,更是不容易。如何平衡大量的練琴時間與完成學校的作業(yè),是一種挑戰(zhàn)。只有那些懂得掌控時間,能夠高效率學習的學生,才能兩頭兼顧??梢哉f,憑借著對于音樂的滿腔熱愛,茍乙丁他做到了。
聽他錄制的這八首奏鳴曲,總體感覺是音樂進行相當自然流暢、分句細致而不造作、強弱對比節(jié)制而不夸張。慢板樂章表情樸素,旋律舒展富于歌唱性,末樂章則指觸利索干凈、充滿活力。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演奏沒有刻意模仿任何一位名家。在當下這個各種優(yōu)質音響資料隨手可得的環(huán)境下,許多人很難抵御這種模仿的誘惑,而他還是選擇基于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和體驗。因此,這份錄音聽起來,雖然不能與爐火純青的名家版本相媲美,卻有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本真,稚嫩卻質樸,并且充滿了演奏的樂趣,借用周銘孫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已經做到了“把鋼琴彈得好聽”。
我之所以寫這些文字,不僅僅是為了向茍乙丁同學和他的老師們表示祝賀,還想將這個例子當作一個相當“勵志”的故事,介紹給廣大的琴童與他們的家長。
現(xiàn)在比較普遍的情況是許多家長抱怨孩子功課太多,沒有足夠時間練琴。甚至有些家長要求老師不管學生的能力和程度,必須得在上初中前考完十級,理由是孩子上初中之后再無時間練琴了。這當然也有其道理,教育部門已經注意到學生的負擔過重,并且下達了一系列舉措??墒牵绻覀兛纯雌堃叶⊥瑢W,他在同樣的條件下,能夠做到學業(yè)鋼琴兩不誤,而且他也沒有把自己逼到好像是“苦大仇深”的地步,依然可以輕松自如、游刃有余。如果我們改進學習方法,提高練琴效率,是否會發(fā)揮出自身更大的潛能?
會彈琴的孩子不一定都優(yōu)秀,可是彈得好的孩子在其他方面也一定是優(yōu)秀的。因為他們懂得工作方法與學習效率,并且通過學習鋼琴,手腦并用,有更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執(zhí)行多重任務的技能,讀譜和背譜使得記憶力和專注力超越常人,每天堅持不懈的練習讓人更有毅力和懂得如何面對挫折。上臺演奏培養(yǎng)了孩子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和自信心,演奏音樂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了孩子對藝術的感知與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音樂作品的美感幫助彈琴的孩子開啟更為精彩的人生。我有兩個優(yōu)秀的業(yè)余學琴的學生,所以對此深有體會。一位福州的同學,在考完鋼琴十級之后,仍堅持學習鋼琴,在高二時舉辦了個人獨奏音樂會;另一位漳州的同學,也是每個月過來上課,今年高考,他通過了“鋼琴特長生”考試,演奏了肖邦練習曲(作品10之4),以及貝多芬《“暴風雨”奏鳴曲》,獲加分20分,如愿以償?shù)乜既肭迦A大學數(shù)學系。
最近,教育部已經決定將藝術科目納入中考,作為試點,包括音樂在內的美育中考加分10至40分,到2022年全面覆蓋。這對于所有從事鋼琴教學的同行是一個好消息。我認為,要做到真正把彈鋼琴作為美育的一部分,迫切需要調整和改進我們的教學理念,才能適應新的形勢。我們需要摒棄那種短時的以考級為目標的教學,通過彈鋼琴,讓孩子體驗音樂之美,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孩子保持熱愛音樂的初心。至于具體如何改進,有待于大家群策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