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辰
摘 要:在“中國文化走出去”和全面建設高?!罢n程思政”的背景下,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模式已不適應最新的“德語+思政”類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需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受數據驅動教學模式啟發(fā),本文就思政德語平行語料庫框架建設及其在翻譯教學實踐中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探討如何提高思政德語翻譯教學的啟發(fā)性與實效性,從而實現(xiàn)翻轉課堂的獨創(chuàng)優(yōu)勢。
關鍵詞:思政德語 翻譯教學 平行語料庫
一、研究背景綜述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話語權的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選擇采用歸化翻譯策略來向世界介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但在此過程中,由于缺乏系統(tǒng)性思政類翻譯策略的指導,導致高低語境文化差異常常被忽略。這就造成了語用層面的接受鴻溝,大大影響了中華文化傳播的質量和效果。這從某一方面折射出了傳統(tǒng)翻譯教學存在的不足:對思政領域不夠重視,且未形成完整、系統(tǒng)的教學體系。
在此情況下,從數據驅動教學模式(DDL)視角切入,將語料庫翻譯學作為翻譯教學改革的抓手正當其時。當今,關于研究如何拓展計算機語料庫、探索思政領域翻譯教學語料庫、推動優(yōu)質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已成為教學改革研究中極具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新生力量。但國內目前對翻譯語料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語教學的應用與發(fā)展方面,鮮有關注漢德雙語平行語料庫構建的研究,且平行文本大多局限于文學作品、語言學現(xiàn)象等,鮮少涉及思政領域。
綜上所述,研究關于如何構建德語平行語料庫、如何高效地將其應用于日常德語翻譯教學中,具有創(chuàng)新性、現(xiàn)實性及必要性。高校德語教師在開展翻譯實踐教學時,將思政語料庫應用到課堂設計中,能有效地提高德語專業(yè)學生在思政領域的漢德雙語互譯能力,從而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能講好中國故事的“德語+思政”類復合型人才。
二、思政德語平行語料庫的構建
(一)模塊設計
思政德語平行語料庫建設框架主要包括三大模塊:詞條模塊、翻譯技巧模塊、交流模塊。詞條模塊又下設六大主題子語料庫,分別是綜合類概念、黨建、政治、經濟、外交、環(huán)境。翻譯技巧模塊包含在不同體裁(如領導人重要講話、新聞報道、外交評論等)的文章中適用的不同的思政翻譯技巧講解和其典型譯例。交流模塊包括訓練習題、糾錯反饋、討論區(qū)三個部分,為德語專業(yè)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我提升的空間。
(二)語料采集與加工管理
1.語料采集
首先,語料來源應具有廣泛性,要涉及各階段中國特色時政詞匯。語料庫所收錄的文本絕大部分來源于以下途徑:官網新聞文本(如新華網、人民網)、報紙雜志(如《人民日報》)、各類思政App(如學習強國)、書籍(如《談習近平治國理政》《中國關鍵詞》)。此外,根據創(chuàng)新思政課的宗旨、“德語+思政”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以及對德語學生學習需求的調研,在語料的收集過程中還應注意對收錄語料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整理,并使各等級語料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
2.語料處理
采集到的生語料格式主要有兩種原承載方式:Word和PDF。為了方便后期對各子語料庫進行信息編輯和形式調整,要對所有文本進行轉換,實現(xiàn)文本格式的統(tǒng)一。Word格式的生語料通過電腦設置轉存為記事本文本格式,使用ANSI編碼保存文本文件,PDF格式的生語料則通過PDFMate Free PDF Converter轉換成記事本文本格式。接下來,通過德漢對照將文本格式統(tǒng)一后的生語料進行細致的文本整理,查補正字法、語法、邏輯等方面的缺漏,充分確保語料的質量。
(三)搭建語料庫
在所有生語料被加工儲存之后,下一步就是在此基礎上搭建完整的雙語原語料庫。在其搭建負載平臺上,將整理后的子語料按層級結構進行對齊標注,其中包括篇章級對齊單位、段級對齊單位、句級對齊單位、詞匯級對齊單位。在對所有子語料庫進行匯總之后,初級的動態(tài)原型語料庫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并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增添新的價值語料。
從原型語料庫發(fā)展而來的目標思政德漢雙語平行語料庫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核心功能是智能檢索,其檢索范圍涉及六大領域的具體思政詞條、具體語境應用、翻譯知識延展、相關應用練習。德語專業(yè)學生通過勾選所需的篩選條件,實現(xiàn)精準高效的自主探索式學習。
三、思政德語平行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在建構主義理論、比較翻譯教學法和項目教學法的指導下,翻譯教學可以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課前,學生在線上自主學習時可以使用檢索功能,通過雙語對比來分析不同語境下思政用詞特點與使用的翻譯技巧,并總結歸納翻譯經驗;課上,教師將學生分組并發(fā)布任務,將借助思政漢德雙語平行語料庫篩選的合適譯例作為任務的出發(fā)點,并在小組展示后進行點評,引導學生關注文化補償、外延義與內涵義區(qū)別、增譯或刪義等翻譯技巧在思政翻譯中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與傳統(tǒng)斷斷續(xù)續(xù)的思政德語翻譯教學課堂相比,這種具有高度人文性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學生固有的被動接受知識的現(xiàn)狀,給予了學生自我探索的空間。正如數據驅動教學模式創(chuàng)始人Tim Johns 所言:“研究太重要了,不應該只是教師的事情,語言學習者本質上也是研究者,學習的過程需要語言數據的驅動”。
四、小結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高校翻譯教學要以培養(yǎng)具有系統(tǒng)性思政翻譯能力的德語人才為使命,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搭建多主題思政目標語料庫,探索其在德語翻譯課堂上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與應用。德語專業(yè)學習者則要在翻譯實踐中高效利用雙語語料庫進行自主研討并重視對思政類翻譯技巧的歸納總結,由此才能肩負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的時代重任。
參考文獻:
[1]尹若雙.信息化時代翻譯教學語料庫建設與應用研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
[2]陳洋洋.漢德雙語翻譯語料庫的構建及應用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8(6).
(作者單位:大連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