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 琳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犯罪學各學說中對于犯罪原因的分類各有不同,此處采用二元論社會因素與個人因素的分類對報復型殺人犯罪的原因進行分析。
1.歷史文化的影響
復仇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講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我國古代的復仇雖有起因上的正義性,卻無“法律”的概念意識——只要是復仇,便將“法”字拋向一邊,大開殺戒。根據(jù)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人類許多行為都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而學習產(chǎn)生的。自小的文化熏陶使得中國人心中大多存在一定的報復型心理。如XX年幼時母親被王正軍用木棍猛擊頭部而死,他懷恨在心,于多年后用同樣的殘忍手段將仇人王正軍及其家人殺害。
2.挫折得不到解決
當前我國仍然處在社會轉(zhuǎn)型期,存在利益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明顯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會使個別人產(chǎn)生不滿,如果社會沒能及時給予幫助和救濟,這些淤積于心的不滿就可能轉(zhuǎn)化為報復心理。還有一部分報復型殺人犯罪,像XX殺人案,是由于問題沒有得到及時、妥善的解決,仇恨因素未能得到及時化解而產(chǎn)生的悲劇。②叢梅.構建多重機制防治報復犯罪[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B02).在XX殺人案中,由于王正軍案發(fā)時系未成年人,法院對其判刑較輕,但法院做出的判決并未使張家信服,反而使他們對案件真相有著自己的另一套理解,法院在這起案件的處理上,沒能將判決的理由解釋清楚,使其判決達到應有的公信力,從而化解張家的仇恨因素,規(guī)避報復型犯罪,正所謂解決欠妥。并且,案發(fā)后兩家仍然相鄰而居幾十年,而雙方以及當?shù)卣?、組織并未采取措施隔離,有著殺母之仇的兩家每日低頭不抬頭見,仇恨因素很難消除,最終釀成慘禍。
3.被害人過錯
漢斯· 馮· 亨蒂指出“在某種意義上說,被害人決定并塑造了犯罪人。盡管最終的結(jié)果可能是單方面的,但是,被害人與犯罪人之間具有深刻的互相作用,直至該戲劇性事件的最后一刻,而被害人可能在該事件中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北缓θ送鶗Ψ缸锂a(chǎn)生一定的促進甚至引起作用,有時犯罪人與被害人還會出現(xiàn)角色互換的情形,被害人可能事先有過錯,是最先引起爭端的人,而最終承擔刑事責任的犯罪人卻是起初“真正的”被害人。③劉軍.刑法學中的被害人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有學者對人民法院網(wǎng)案例庫400例故意殺人案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報復型殺人案中被害人有過錯的占100%。④高維儉,查國防.故意殺人案件中加害人與被害人關系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6(2):70-78.由此可見被害人過錯是報復型殺人犯罪發(fā)生的重要原因,XX殺人案便是其中典型,XX本為王正軍殺害其母案的受害人,但由于刑事案件處理效果不佳導致冤冤相報,最終釀成新的悲劇。
犯罪人是犯罪原因的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各學說都將其放在重要位置。在報復型殺人犯罪中,個人因素主要是犯罪人存在人格障礙,具體從以下兩個方面論述。
1.難結(jié)報復心結(jié)
有學者對420名犯罪人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犯罪人與普通人相比,各型人格障礙的得分及總分都明顯要高,①劉邦惠.罪犯人格障礙癥狀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2):169-170+160.在受到侵犯或挫折后,犯罪人往往會產(chǎn)生攻擊性心理傾向——報復心理,這一心理機制使犯罪人在受到刺激后,產(chǎn)生心理失衡,再通過宣泄來實現(xiàn)新的心理平衡。犯罪人偏執(zhí)的人格導致其難以解開心結(jié),對別人的過錯久久不能忘懷,他們不會采用建設機制等積極的防御機制來實現(xiàn)心理平衡,如XX在王正軍已受到法律制裁的情況下,仍對其殺害自己母親一事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并最終采取暴力手段殘忍殺害王正軍等三人。
2.缺乏自控力
不同的人對壓力、不公待遇的承受力不同,有些人會及時調(diào)整,有些人則心胸狹隘、沖動易怒,甚至走極端。雷克利斯“遏制”理論認為,人同時受到四種力(內(nèi)在推力,內(nèi)在控制力,外在拉力和外在控制力)的作用,當內(nèi)在推力和外在拉力的共同作用大于內(nèi)在控制力和外在控制力的共同時,人就會犯罪。因此,自控力高的人,犯罪的可能性??;自控力低的人,犯罪的可能性大。而實施報復型殺人犯罪的人,大多存在自控力低的特點。
1.妥善處理相關案件
許多報復型殺人犯罪都是由于尋求救濟無果,或糾紛未得到妥善處理而產(chǎn)生的,如XX殺人案,便是由于認為其母被殺一案未能得到司法機關及社會妥善的救濟,而對王正軍懷恨在心,最終釀成慘禍。如果各部門能夠真正做到各司其職,提高本部門公信力,給予“為權力斗爭的人”②指為尋求自己心中的公平正義,維護自己的權益而尋求救濟的人,其中部分人因沒有合法的救濟途徑,在舉報、控告、申訴、上訴等法律渠道屢屢失靈的情況下,采取不理性的方式,最終選擇“信法不如信訪,信訪不如信網(wǎng)”,“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行為走向極端,王文華.“仇恨犯罪”若干問題研究[J].河北法學,2011(4):111-117.以合法救濟,特別是司法機關在裁判案件時將依據(jù)解釋清楚,想必此類犯罪會大大減少。以XX案為例,如果當年法院在做出減輕判決時,將認定致死XX母親為王正軍一人所為的依據(jù)詳細講解給XX的父親,打消其認為王家托關系以未成年人頂包的想法,XX便不會生活在一個充滿仇恨的家庭中,想必便不會發(fā)生這起兩敗俱亡的慘案了。
2.尋求更完善的刑罰
我國對刑事犯罪分子的刑事政策一向為“嚴打”,針對報復型殺人犯罪的控制,更有學者提出加重法定刑,或?qū)W習美國將報復型犯罪單獨立法,此處并不贊同。原因如下:
其一,費爾巴哈的心理強制說認為,犯罪是理性人利益權衡后的結(jié)果,而刑罰的作用便是使犯罪人感到痛苦,從而認為犯罪不是更為有利的選擇。死刑能夠給犯罪人帶來最大的痛苦,也就對犯罪行為有著最有效的威懾作用。③湯莉莉.淺議廢除死刑及其在中國實施所面臨的主要障礙[D].蘇州:蘇州大學,2005.但在報復型殺人犯罪中,死刑明顯沒有起到其應有的震懾作用,分析數(shù)起報復型殺人案件,犯罪人有的事后自殺,有的對其實施的犯罪感到并不后悔,作為有著完全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的人,④人格障礙與精神疾病并不相同,人格障礙者有著完全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報復殺人是犯罪人權衡過后的選擇,因此死刑的震懾作用十分有限。其二,死刑甚至會促進殺人行為。因為殺一人與殺多人都是死罪,犯罪人在殺死一人后便已不存在進一步的刑罰措施,本著成本心理以及殺人滅口的心理,⑤成本心理也是犯罪人內(nèi)心的一種利益權衡,其所為犯罪行為帶給他的快樂或滿足等要足以抵過刑罰帶給他的痛苦,此時犯罪人會產(chǎn)生“夠本”的心理,殺人滅口的心理是指犯罪人為防止罪行敗露往往會選擇將在場的或與被害人有親近關系的人一同殺害。犯罪人往往會完成多次殺人行為。因此,為報復型殺人犯罪尋求更為完善的刑罰是有必要的,貝卡里亞提出“對人類心靈發(fā)生較大影響的,不是刑罰的強烈性,而是刑罰的延續(xù)性”,因此可以考慮以無期徒刑加財產(chǎn)刑的方式懲治此類犯罪。
我國目前對心理健康治療與輔導的重視程度仍然較低,這是導致報復型殺人犯罪頻發(fā)的一大理由。應完善和落實各類弱勢群體保護法,拓展解決不滿情緒的途徑,將信訪制度、國家補償?shù)戎贫冗M行完善,注意對弱勢群體的心理引導,引導其采取積極的防御機制平衡心理。如對被害人家屬進行定期心理輔導,引導其疏解內(nèi)心仇恨悲傷,防止類似XX案的發(fā)生。并且要將控制措施下沉到基層去,社區(qū)的作用十分重要。如XX案中,有著殺母之仇的兩家?guī)资晗噜彾邮遣缓侠淼?,這時基層政府、組織便有義務進行協(xié)調(diào)、幫助,通過申請國家救濟或與旁村合作,將兩家分隔開,從而避免慘案發(fā)生。社區(qū)定期排查需要進行情緒疏通的人員,并派員疏導,引導他們合理調(diào)整心態(tài),從根本上避免報復情緒的產(chǎn)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