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和城
上海黃陂南路506弄現(xiàn)今高樓林立,綠樹成蔭。這里原是以復興中路320弄永裕里為主干的一大片石庫門弄堂。永裕里及貼鄰的萍漁里、慈安里、西湖坊等均建于1925年,到2005年拆除,經歷了整整80年的風風雨雨,留下過許多名人的足跡和他們的動人故事。國民黨元老田桐、田桓兄弟就是其中的兩位。
田桐(1879-1930)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的元老級人物,中國同盟會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1926年,田桐任江漢宣撫使,與兄弟田桓定居在上海辣斐德路的永裕里72號。1928年,田桐被任命為南京國民政府立法院委員,未就,回到上海,以著述自娛,主辦《太平雜志》,編輯部就設在永裕里72號。
《太平雜志》由章太炎題寫刊名,民智書局發(fā)行?!皦粝胩健迸c“講求實踐政治”,可以說是《太平雜志》編刊的宗旨。1929年10月出版第1卷第1期,田桐以所著《太平策》原序代發(fā)刊辭,闡明自己的抱負:“民國五年,國會重開。余察議員之意,慮國者寡,自慮者多。天下紛紛,太平何日?又以天下大事,千萬庸夫謀之而不足,少數志士謀之而有余。各國憲法,皆少數起草,多數贊同。于是欲草《太平策》以公諸世?!薄短讲摺敷w現(xiàn)了作者對 “太平”理想即民主共和的追求。全書由“建都篇”“選舉篇”“中央篇”“地方篇”“均用篇”“兵制篇”“河渠篇”“考試篇”“鹽政篇”及“學制篇”等十部分組成,書后附列各表和五權憲法草案。作者認為“立國有三:土地、人民、主權。”“建都有三:居高臨下、以寡制眾、外阻內曠?!薄敖ǘ贾貍?,則國內易致太平?!弊髡咭鰧O中山建東西中三都的觀點,說明選擇南京為首都的原因,又解釋了不用燕京為都的理由,認為燕京為都,胡人則安,漢人則危。這些觀點見仁見智,但強調南京建都是實現(xiàn)孫中山的主張。
復興中路320弄永裕里(現(xiàn)已拆除)
《太平雜志》除了“論文”等主要文章外,還設有“筆記·革命閑話”“大事記”“華僑消息”與“文苑”等欄目。《革命閑話》署名江介散人,即田桐化名,三期共刊登41則,長短不一。內容追憶往事,披露了許多辛亥革命時期及民國初的政治事件內幕與人物軼事遺聞,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屬于新聞報道的“大事記”,收錄上一月國內外政治、經濟、軍事等大事,文字精練,重點突出。第1期“華僑消息”收錄泰國、馬來半島、菲律賓華僑教育、生產等方面情況。第3期重點報道旅俄僑胞消息,如《歸國華僑泣述俄方虐待》《旅俄華僑向當局呼吁》《海參崴歸國僑胞之血淚書》《蘇俄驅逐華僑》《蘇俄虐待被扣我國華僑》《崴埠俄人苛待華僑》與《歸國華僑泣述俄殺僑胞情形》等篇,從不同角度記述了當時發(fā)生在海參崴、庫頁島等地華人遭受暴力侵害的種種事實,令人震驚。當時中蘇交惡,當地華人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編者強烈呼吁中國當局保護本國僑民。這些務實報道極有見地,體現(xiàn)了編者的新聞觀,有史料價值。
《太平雜志》在社會上產生不小的影響?!督K革命博物館月刊》撰文介紹,稱贊田桐“功成不居,著書自得,洵今日之歲寒松柏也”。并附載《太平雜志章程》與《〈太平策〉出版預告》,廣為宣傳。直到1940年《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一書刊出的永裕里地圖,72號仍標注“太平社”的字樣。
田桓(1893-1982)受大哥田桐的影響,16歲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田桓參與了蘄州起義,曾任孫中山侍從秘書。田氏兄弟皆少而有為,精于書畫。田桓定居上海,從事政治活動之余,以鬻書畫為生。他入住永裕里前曾寓法租界貝勒路(今黃陂南路)道德里10號,1921年2月19日《申報》上就刊登章太炎、吳昌碩、王一亭與張靜江代訂的“田桓書畫例”。同年4月9日甘肅旅滬震災救濟會假座丹桂第一臺演戲助賑,田桓與聶云臺、包世杰、歐彬、鈕永建等名流同列“贊成人”之列。他的書畫作品不時見諸《神州吉光集》《書畫大觀》等畫刊。1922年各界為前海軍總長程璧光立碑,二千余字的碑文由章太炎撰文,田桓書寫,蘇州籍篆刻家黃慰萱所鐫。其碑高達丈余,寬五尺,字方寸余。第二年,當紀念碑巍然矗立在北四川路底天通庵路八字橋程氏墓地前,上海書坊已有碑文縮印本在熱銷。那時田桓剛滿30歲。
田桐、田桓都是海上停云書畫社發(fā)起人與中堅力量。該社經常舉辦展覽,售賣書畫募款,捐助救濟災民?!拔遑Α睉K案后,停云書畫社征集到包括田氏兄弟在內數十位著名書畫家作品千余件,舉行義賣,將所得之款悉數接濟罷工工人。1925年、1926年湖南湖北接連發(fā)生水災,報紙在報道各種救災消息中,少不了滬上書畫助賑的新聞,也少不了提及田氏兄弟的大名與作品。此時田桓已遷居永裕里72號,有關啟事、潤例都署有這個地址。1926年4月20日《申報》刊登的《田桓返滬鬻書畫啟事》云:
余在海上鬻書畫有年,謬承士林激賞。癸亥秋,縛于塵勞,不恒居滬,致無以厭求者之意。今復歸來,重理舊業(yè),與大方家再締墨緣。潤如前例,收件處上海各大箋扇號及法租界貝勒路永裕里七十二號本宅。
田桓所畫扇面與其他名畫家的作品經常出現(xiàn)在文明書局南京路門市部、怡春堂箋扇店等商家,受到顧客的歡迎。
1927年后,田桓先后被任命為江蘇省卷煙統(tǒng)稅總局委員、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委員等職,來往于上海南京等地。他公余抽暇為海上停云書畫社創(chuàng)作了許多書畫作品,1931年為湖北水災助賑是更為突出的一例。湖北水災急賑委員會刊登“田桓為湖北水災鬻書畫助賑”廣告,云:
田寄葦先生吾鄂名宿也。文事之余,旁及繪畫。其山水筆墨雄渾,深入元人堂奧。翎毛花卉,隨意結構,極神化自然,直逼八大山人。尤長篆拓,兼漢隸南北朝諸體。名滿天下,人無異言。往年鬻書海上,有獲其片楮寸縑者,珍如拱璧。其后宦游南北,此事遂廢,一時寶愛先生翰墨者,咸嘆憾焉。今夏吾鄂水災奇重,先生憫之,慨然鬻書一月,所得之費,盡以助賑。凡激慕先生書畫者,因緣此會,既可得其墨寶,復可救濟災黎,誠一舉兩得之盛事也。潤例如下:
(隸書魏碑)楹聯(lián):四尺四元,五尺五元。堂幅:四尺五元,五尺六元。篆書:照隸書加半。(山水)堂幅:三尺二十元,四尺三十二元。翎毛花卉,照山水減四成。磨墨費加一。潤資先惠,約期取件。詳細潤例存上海各大箋扇號。收件至雙十節(jié)日截止。寓法租界貝勒路永裕里七十二號
左圖:田桐早年像;右圖:田桓晚年像
湖北水災急賑委員會駐滬籌賑辦事處謹啟
地址五馬路公順里七十八號 電話一二九三四
田桓先生應湖北省主席何成濬之請,擔任急賑委員會駐滬委員,并發(fā)起全國書畫助賑。潤例刊出后,熱愛田桓先生書畫者紛紛購求,大有應接不暇之勢??上奁谳^短,尚有未及趕上的人,感嘆遺憾。很快募集到巨款,悉數用于救濟災民。此后,田桓只要回滬停留,總是刊登書畫例,滿足愛好者的需求。收件處也均為永裕里72號。
民國初,田桐為反對袁世凱稱帝、反對張勛復辟,奔走南北,身無定所。在上海期間,他也經常外出,參與各種活動。1924年春,他與章太炎、章士釗、張繼、李根源、馮自由、馬君武等專程到華涇踏勘,尋找鄒容墓。鄒容1905年瘐死,由義士劉三收尸草草葬于華涇鎮(zhèn)。20年后已蹤跡難覓,經大家努力,終于找到,舉行了公祭,募款修葺,立碑紀念。位于徐匯區(qū)華涇鎮(zhèn)黃葉樓西中心河橋橋堍的鄒容墓保存至今,其中有田桐等民主革命家們當年的辛勞。田桐積勞成疾,1930年初腹痛之病復發(fā),醫(yī)治無效,于同年7月2日病逝于醫(yī)院?!短诫s志》僅出版了三期便停刊。
田桐靈柩設于永裕里72號的田宅,吊唁者絡繹不絕,各地的唁電紛至沓來。張繼電云:“田寄葦兄鑒:冬電驚悉梓琴兄竟此長逝,實出意外。弟未能赴滬親視病,尤抱負友之恨。灑淚南望,凄愴曷極!張繼叩。江?!焙鷿h民電云:“田寄葦兄鑒:接冬電,驚悉梓琴兄作古,痛悼實深。梓兄功在黨國,大節(jié)凜然,當為請中央從優(yōu)報恤。務希上慰嫂氏,下?lián)嶂T孤。節(jié)哀順變,勉襄大事,是所至禱。胡漢民。江?!卑l(fā)來唁電還有譚延闿、邵元沖、陳果夫、戴季陶等要人。幾天后,田桐靈柩移至南市制造局路湖北會館暫厝。淞滬警備司令熊式輝、上海市長張群的代表等500多人送殯,沿途軍警保護,觀看者人山人海,靈車過時,途為之塞。
經過田氏家屬與政府的協(xié)調,定于1930年11月2日,前往牯嶺路崇法禪寺開吊。當天,靈堂內外掛滿挽聯(lián),南京政府及各界代表一千余人出席公祭儀式。張群代表政府致祭辭,高度贊揚田桐先生跟隨孫中山參加推翻滿清的革命功勛。祭辭曰:“……辛亥之役,江漢湯湯。孰御悍寇,公與克強。謂公文士,乃今智囊。勝敗勿論,甘苦同嘗。民國締造,分席議場。有筆有舌,立論煌煌?!瓎韬籼锕緷嵭蟹?。風骨峻整,器宇汪洋。蘊乃道德,發(fā)為文章。聲宏氣實,振聾啟盲。剖析精蘊,盡掃秕糠。為世師表、為國禎祥?!彪S后南京、漢口也舉行了田桐先生的追悼儀式。報紙在刊發(fā)消息同時,刊登了田公生前好友的紀念文章。
1932年9月田桐靈柩由滬運鄂公葬,湖北會館內外擠滿了送行者,田氏家屬向每位贈送《太平雜志》全份,俾以紀念。人們深深敬仰這位民主革命家的高風亮節(jié)與道德。
1930年代,田桓雖然仍頂著“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的桂冠,但過的卻是清苦的鬻書賣畫生活?!疤锘富販橄惧鲿薄疤锘笗嬂钡葟V告不時見諸報端。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上海淪為“孤島”。他幾乎足不出戶,在永裕里72號寓所整日伏案工作。除了對聯(lián)、堂幅與扇面外,還增加了手卷、冊頁、市招、堂匾等。隨著物價的上漲,潤例也在加碼。手卷冊頁每尺四元,折扇五元。市招、堂匾每字一方尺三元。壽屏、碑志另議。山水堂幅三尺40元、四尺52元、五尺70元等等。但是,麻煩還是找上門來了。
田桓書寫的對聯(lián)
1940年的一天,永裕里田宅突然闖進幾個不速之客,對田桓說:“受汪院長之托,請你赴南京參加和平運動。”“汪精衛(wèi),漢奸!”田桓心里罵了一句,不予理睬。來人軟硬兼施,威脅利誘,遭到拒絕后竟強行將田桓綁架至上海某飯店。在此被囚禁了數天,田乘看守一時松懈,伺機逃回了永裕里。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人占領租界,某日田宅來了幾個汪偽漢奸,每家每戶強迫訂閱偽報。田桓氣憤至極,穿了件日本和服,對著漢奸用日語大聲呵斥,漢奸摸不著頭腦,只得狼狽逃竄。敵偽時期,田桓閉門謝客,“書畫例”之類鬻書畫廣告也不再見報,這位著名書畫家仿佛在上海灘消失了。只有一次,1945年4月一個叫紅棉畫廳的美術家團體,搜集了田桓幾百幅真草隸篆書法作品,舉辦“田寄葦氏個展”,《申報》上發(fā)了消息。
抗戰(zhàn)勝利后,全國人民渴望和平,反對內戰(zhàn)。國民黨民主派李濟深派代表曹天鐸持專函拜訪田桓,并聯(lián)絡了梁弼群、何世楨等黨內反蔣人士,組織座談和秘密串聯(lián)。不久后,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民革前身之一)在香港成立,上海永裕里72號是它的重要聯(lián)絡點。
田桓先生在隱居時期,對周圍鄰居們仍然非常友好,毫無“黨國”元老或大藝術家的架勢。筆者的父親柳中爔與田家伯伯有交往,田老的小兒子田伯炎20世紀60年代常來我家向父親請教無線電、電視機的制作。永裕里46號的我家客堂里曾掛有田家伯伯送我父親的一副對聯(lián),記得是隸書體,其中有“秋日登高孟嘉清新”的句子。可惜不曾全文記下,如今已成憾事。筆者青少年時代在弄堂里遇見他老人家,喊一聲“田家伯伯”,他會點頭致意,并用濃重的湖北口音回答你。田老臉龐瘦弱,鼻梁上厚厚的老花眼鏡,特別一縷長長的壽桃胡須,令人難忘。
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市政府給予田桓先生生活上很大照顧。1953年他被聘為市文史研究館第一批館員,1958年又被任命為市人委參事室參事,晚年任民革中央委員。每年兩次見報,即孫中山先生誕辰與逝世紀念日,田老都參加有關活動。1981年,田桓作為上海辛亥老人代表赴北京參加了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會,并為主席團成員。盡管得到如此殊榮,他始終沒有離開永裕里72號寓所。1970年代初,在那個不要知識、不要文化的十年內亂時期,他還收了一位徒弟呢。那是本弄52號的青年徐正濂,自幼熱愛篆刻,自學成才,徐父上門請求田老給予指點,田老一口答應。徐正濂如今已成為著名書法與篆刻家。
田老晚年目力衰退,曾求錢君匋先生刻一方閑章“瞎人瞎畫”鈐畫。到1975年“四人幫” 在美術界掀起批“黑畫”之時,一天他忽然把徐正濂召去,讓徐刻一方“瞎人不瞎”代替那方“瞎人瞎畫”。田老畢竟是政治人物,雖然老了,這方面依然敏感,用此行動表達對“四人幫”的蔑視。改革開放后,有位鄰居從美國回來,田老問起臺灣的情況,問起老熟人、國民黨元老張群。鄰居戲謂:張群的住宅比永裕里還大。田老聽后呵呵一笑。
1982年夏,田桓先生因病與世長辭,享年90歲。
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人們?yōu)榧o念田桐先生在民主革命中所作出的杰出貢獻,整理出版了《田桐集》。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