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覓
摘要:從古至今,語文古詩詞中蘊含著很多地理知識,在學習語文的同時也能夠了解很多地理相關知識。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在地理學科整合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挖掘地理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本文對基于地理學科整合下的初中語文古詩詞學習活動進行了研究,并從古詩詞中地貌、氣候、天體三方面加以分析,以期能夠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
關鍵詞:地理學科整合;初中語文;古詩詞學習
古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華精神與文化的傳承載體,因此在初中階段,語文古詩詞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地理也是一門幫助學生了解生活環(huán)境的學科,基于地理學科整合下,結合古詩詞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地理與語文知識,將二者相互融合,不僅能提升學生自身綜合素養(yǎng),也能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1 地理知識與初中語文古詩詞結合意義
在初中階段,學生學習語文古詩詞,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推動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在語文古詩詞學習中融入地理學科知識,能夠讓學生從多角度獲得獨特的古詩詞閱讀體驗,也能更生動形象地接受詩詞內(nèi)容的文化宣傳,從而更好地理解古詩詞描寫的內(nèi)涵,對中國古代文化也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教師可以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例如幻燈片課件等等,為學生展示古詩詞作品的描繪環(huán)境,這種圖片或視頻展現(xiàn)能夠?qū)⒐旁娫~內(nèi)容可視化,比單純的文字更加立體豐富,能夠幫助學生有更加深入直觀了解古詩詞,并從中體驗到社會與自然的發(fā)展。
2 基于地理學科整合下的初中語文古詩詞學習活動
2.1 古詩詞中的地貌知識
在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一詩的時候,詩中最為出名的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描述了沙漠的壯美景象,王維奉皇帝之命趕往邊疆,在經(jīng)過一片大漠的時候,他看到了緩緩下落的夕陽,有感而發(fā)。在這首詩中主要描繪了王維在塞尚的旅途見聞與遼闊的大漠風光,其中“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一句也描寫出了沙漠中蓬草生長的荒涼景象,以及大雁飛過動靜結合的場景氛圍?!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更是體現(xiàn)出了沙漠的壯闊,整首詩具有十分闊大的境界,表達了詩人對戰(zhàn)爭勝利的希望。學生通過感受大漠這一經(jīng)典地貌,不僅能更好地理解邊疆戰(zhàn)士們的辛苦,也能理解出作者表達的豁達之情。在學習文言文《三峽》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收集三峽相關資料,并向?qū)W生展示三峽的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材料,先讓學生感受到三峽瑰麗之美,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詞語的意義。將山與水相結合,利用動靜相襯出三峽水流的湍急,也能展現(xiàn)出三峽兩側樹木掩映的美景。
2.2 古詩詞中的氣候知識
由于我國具有廣闊的疆土,各地緯度相差較大,也使得我國不同地區(qū)有著很大差異的氣候,例如在學習《涼州詞》這首詩的時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句詩中所描繪的春風,在地理學習上應是東南季風,我國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之間的分界線以南恰好就是玉門關,所以春風不度玉門關,實際上是與地理氣候知識息息相關的。在學習李白的《渡荊門送別》這首詩時,其中第三句,“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這句詩的意思是,江面上的月影恰似從天上飛來的鏡子,云層結構之間幻化出了海市蜃樓。在這句詩中提到了一個非常出名的自然現(xiàn)象——海市蜃樓,海市蜃樓的出現(xiàn)與地點的氣候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地面受到太陽照射,使溫度不斷上升形成氣溫梯度,在氣溫梯度分界處光線就會發(fā)生折射而出現(xiàn)海市蜃樓。而在海上頻繁出現(xiàn)海市蜃樓的原因也是因為海上有很多濕空氣與水蒸氣,當?shù)孛鏆鉁刈兓瘎×視r,大氣密度產(chǎn)生的差異也會讓遠方景物傳播的光線發(fā)生折射,從而形成海市蜃樓。
2.3 古詩詞中的天體知識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天體運動,在古詩詞中也多處描繪了天體運動的景象,例如長河落日圓描繪了夕陽的場景,這就是由于地球自轉(zhuǎn)而產(chǎn)生的晝夜交替?!队洺刑焖乱褂巍分忻枥L了蘇軾在夜晚散步的情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借由竹柏的影子來描繪月光的美麗清澈。除此之外,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這首詞中更是重點描繪了月亮的變化。“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一句中,將人生的悲歡離合與月亮的陰晴圓缺相比,讓人感受到淡淡的哀傷,但是結尾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展現(xiàn)了詩人豁達的胸懷與灑脫的性格,也寄托了詩人對親朋好友的無限思念。月亮是地球的衛(wèi)星,在公轉(zhuǎn)的過程中來自太陽的光線被地球遮擋,月球被照亮的面積也在不斷變化,因此產(chǎn)生了陰晴圓缺,這種天體變化也讓古代的詩人們產(chǎn)生了不同的情感變化。
結論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古詩詞是文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傳承,在古詩詞中不僅有值得學生學習的語文知識,也包含了詩人對世間諸多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與體悟。將地理教學融入古詩詞當中,有利于幫助學生了解詩詞內(nèi)涵,體悟作者的感情,也能夠讓地理知識富含文學藝術的魅力,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勤艷, 彭蕾. 古詩詞與地理課堂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研究[J]. 地理教學, 2020(7).
[2]褚麗娟, 梁品文. 從地理學科視角看"古詩詞"教學[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7(0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