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宏如
話題中的家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認為各項技能的機械學習和知識的識記是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法寶,是衡量孩子聰明與否的試金石,而對于游戲中的深度學習、生活中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社會交往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習得等,往往不以為然。面對這樣的家長,我通常用“白描”的方式與他們溝通。
不談存在“問題”,只講關鍵“細節(jié)”
當發(fā)現(xiàn)了孩子在某個方面有“問題”時,我會聚焦幼兒活動進行觀察,把孩子無助或不自信的外顯動作、表情、言語進行細致地采集,為溝通做好準備。有時,我們只用語言說,往往不會得到“自信型”家長的認同,但如果能用客觀“白描”的手法,細致描述孩子的行為舉止,“顛覆”家長對孩子的預期,他們就會瞬間被點醒,正視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
我班的龍龍媽媽跟話題中的爸爸很像,對培養(yǎng)兒子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除了街舞、鋼琴興趣班外,還報了拼音班、英語班等。龍龍在這些培訓機構也學到了很多本領。在溝通中,我們曾向媽媽提到龍龍不是很喜歡畫畫和做手工,動手操作能力較弱,但龍龍媽媽不以為然。
后來,在大班的建構游戲中,我發(fā)現(xiàn)龍龍經常游離在游戲外,看到老師來了,他會表現(xiàn)出很忙碌的樣子,還會說:“放這里放這里,快,你快去搬長板!”一開始,我認為龍龍是個很會統(tǒng)籌的孩子,會安排和分工。但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了問題:在建構區(qū)中,他從不真正動手參與搭建,設計圖是別人畫的,積木是別人搬的,作品也是別人完成的,他只是在一旁看看這里,指指那里。
班里的樂樂和辰辰熱愛搭建,總有很多收獲,一次分享環(huán)節(jié)中,我請辰辰和樂樂講述他們的搭建故事。辰辰充滿自信地跟小朋友們講著他是如何準確地測量長廊與柱子之間的距離;樂樂將他的設計稿展示出來,與建構作品進行了對比,并說明自己為什么進行了修改。然后,我又請參與游戲的龍龍也來分享他的搭建趣事,他卻什么也說不上來,只能不停地將嘴巴張大再閉合,尷尬和失落被我盡收眼底。
中午散步時,辰辰是小隊長,拿著設計好的路線圖去選隊員,選到龍龍時,龍龍表現(xiàn)出極不愿意的別扭樣,辰辰走過去拉他,龍龍卻甩開了他的手,說:“我不想跟你走!”見我詫異地看著他,龍龍“哇”地一聲哭了起來,辰辰一臉莫名其妙,我卻知道緣由——是分享環(huán)節(jié)的經歷讓他的自信心受挫了。
在觀察到這些細節(jié)后,我與龍龍媽媽進行了一次“白描”式聊天。我描述了龍龍近期與朋友之間的活動、交往狀況,著重突出他在游戲中的表情、動作,分享環(huán)節(jié)的表現(xiàn)以及散步前與朋友的對話,最后我強調了龍龍張嘴的動作和大哭。全程我都沒有對龍龍的行為和情緒反應下定義。聽了我的描述后,龍龍媽媽連續(xù)說了好幾遍:“他怎么會這樣?”復雜的心情溢于言表。我請媽媽自己分析,媽媽說:“孩子在家的時間可能被安排得太滿了,平時很少搭積木、畫畫和做手工,更沒有空到同伴家里去玩,導致了交往能力差、自信心受挫?!?/p>
把握溝通火候? 因勢引導
在家長發(fā)現(xiàn)了問題后,我才說出自己的想法,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了解讀。我對龍龍的媽媽說,辰辰和樂樂每天放了學都會一起玩,他們之間會經常有矛盾,前一秒玩得熱火朝天,后一秒又會吵個天翻地覆,但恰恰是這種自然的交往經歷,讓他們獲得了合作、溝通等社會性發(fā)展的必備能力。孩子和同伴一起玩,絕對不是浪費時間和精力,比如他們通過搭建游戲,可以發(fā)展空間表征能力、同伴交往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這些都為孩子的終身學習打下了基礎。最后,我誠懇地對她說:“龍龍在建構活動中自信心不足的問題,老師和家長都要重視,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空間,讓他與同伴一起做喜歡的事情,在自然互動中,動手又動腦,促進各方面能力的提高?!?/p>
此次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龍龍媽媽重新審視了自己對兒子的教養(yǎng)方式后,調整了孩子的活動安排。會經常帶著兒子去同伴家玩,也會邀請同伴到自己家中一起游戲,節(jié)假日還會結伴出游,讓孩子有了更廣闊的交往空間。
后來,龍龍爸爸從國外回來了,經常來幼兒園接送孩子,龍龍媽媽把我的微信推給了他,并一再提醒爸爸要與老師多溝通,共同支持孩子發(fā)展。之后,在龍龍媽媽的朋友圈中,我看到了龍龍爸爸與兒子、同伴一起用積木建構大船的照片,非常壯觀。
同樣,對于話題中的麟麟小朋友,老師可以先向其爸爸細致描述孩子因為分不清衣服的正反,穿衣困難等原因而表現(xiàn)出無助、著急等外在表情和動作,例如,有的孩子著急時會揪自己的頭發(fā),把衣服扔地上或者跺腳發(fā)脾氣等。另外將孩子的諸如旁觀、獨自玩、不參加運動等畫面拍攝下來,讓家長看到問題的實質,當他們內心有了一些想法和觸動后,教師再用專業(yè)分析進行溝通,就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