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飛 徐川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5.018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5-0094-05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的任務,是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碑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與滲透,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話語產生了極大的挑戰(zhàn)。因此,通過教學話語的轉換來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課題。
一、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轉換的現(xiàn)實背景
話語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字和工具,而是以社會意識形態(tài)為基礎的一種交往實踐,通過話語的交換,對話雙方能夠達成情感的交流,彰顯價值的互動,實現(xiàn)權力的確證?!八枷胝谓逃捳Z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介體,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力的重要途徑,更是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方式的邏輯起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就是要以話語言說為最基本的傳播媒介和溝通方式,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內化為教育對象的價值觀,以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來說,只有在話語上占領高地,才能切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第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的轉換提供了時空場域。恩格斯認為,科學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發(fā)明和改革,都伴隨著話語的發(fā)展和革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遷和改革開放的持續(xù)深入,多元化的價值觀和社會思潮不斷沖擊馬克思主義的話語主導地位,擠壓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話語空間,使得一些大學生成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旁觀者”。首先,時代的發(fā)展使得中國社會目前正處在體制轉軌和社會轉軌的重要機遇期,客觀存在的社會主要矛盾也衍生出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念,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了嚴峻的客觀環(huán)境。因此,更好地占領意識形態(tài)的領導權和話語權,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次,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fā)展,后現(xiàn)代主義催生的微文化使得以微博、微信、微視頻等為代表的信息傳播媒介大行其道,并在新時代的話語交往中顯現(xiàn)出“簡明、快速、多變”等特性,極大地沖擊了主流價值觀教育的傳統(tǒng)話語模式。大學生在網(wǎng)絡世界之中更多地掌握了信息獲取和話語表達的主動權,而教師則在教學話語中處于相對被動的局面,影響了教學的實際效果。再次,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一些西方國家加緊和加快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tài)滲透,使得大學生容易受到不良價值觀的蠱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通過教學話語的轉換,以創(chuàng)新的話語表達方式,牢固堅守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
第二,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的轉換提供了政策依據(jù)。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和立德樹人的新使命,為新時代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作出了重要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不僅表明了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高度重視,也體現(xiàn)了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堅定決心。同時,中共中央教育部黨組印發(fā)《“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chuàng)優(yōu)行動”工作方案》,教育部印發(fā)《普通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標準》《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guī)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等,都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轉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據(jù)。
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轉換的內生動力
當前,“00后”大學生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要對象,他們正處于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多元價值觀和各種社會思潮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接受力。他們在享受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與社會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的同時,呈現(xiàn)出詞匯塑造、言說風格、符號運用、意義表達、交往方式等方面的新特點。因此,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話語要緊密聯(lián)系新時代大學生的話語實際,彌合教學中的“話語隔閡”。
第一,從話語內容來看,政治性還需要兼顧理論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黨的指導思想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宣傳的重要載體,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材根據(jù)教學的目的形成了規(guī)范性、權威性的話語表達,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比較全面、準確、嚴謹?shù)脑捳Z體系和教學范本。中小學的思想政治課以未成年人為主要教育對象,以宣傳和普及為主,教學話語主要從社會現(xiàn)象出發(fā),遵循的是“是什么一怎么辦”的話語路線,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對著理解能力和話語基礎更強的大學生,要從問題的本質出發(fā)來建構“為什么—如何做”的話語路線。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從教材中的政策話語出發(fā),忽視理論內涵的深入解讀和聯(lián)系實際,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就會缺少理性思辨的力量,使教學話語游離于大學生的感覺閾限之外。
第二,從話語方式來看,灌輸法還需要兼顧互動法?!?0后”大學生擁有更強的參與意識,個性鮮明的他們希望在教學過程中被予以更多的關注和尊重,在課堂上能獲得更多的話語權,更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承擔著知識傳播和意義表達的主要角色,控制和支配著教學的話語權。誠然,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對教學話語權的把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教師在教學之中只是使用單一的話語形式,單純從自己的認識角度出發(fā)來進行灌輸,陶醉于單向度的自我感動和話語獨白,忽視學生的學習反饋,就會形成教學的“話語霸權”。這不僅無法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還會使學生逐漸游離于課堂之外,更無法及時獲取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來反哺教學。當學生在教學中內生的話語需求被剝奪和壓抑,就會逐漸喪失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產生逆反情緒。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忽視與學生的對話和溝通,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會成為教師自說自話的“獨角戲”,并且在教學“話語霸權”的控制之下,大學生會逐漸習慣在課堂上保持沉默,喪失獲得感,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變成教師的一廂情愿。
第三,從話語間性來看,主導性還需要兼顧主體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為教學內容提供了藍本和思路,當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只按照教材來進行文本宣講,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巨大的心理鴻溝,拉大話語間距,讓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脫離生活實際的“空中樓閣”,高不可攀。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過多使用教材話語,缺乏與學生實際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內容,忽略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的實際需要、身心特點與成長規(guī)律,就會使教學缺乏積極的情感力量,使學生對教師產生疏遠心理,使課程教學變得毫無生機。不但無法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而且也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喪失獲得感。此外,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從教材話語出發(fā),不帶任何自身觀點、態(tài)度和立場,就失去了教師本該發(fā)揮的榜樣引領、價值導向和立德樹人作用。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能力限度和成長規(guī)律,對學生進行過度的批評和訓導,也無法讓學生達成對教師、教材的有效認同,造成話語間性的緊張,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只有從話語間性上構建適合的話語彈性和張力,才能獲得學生的情感認同,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也只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所講授的內容能夠做到真懂和真信,才會在教學過程中充滿真情實感,實現(xiàn)與學生的有效“共情”。
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轉換的路徑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同廣大青年沒有共同語言、沒有共同愛好,那當然會話不投機半句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話語也應當順應新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在繼承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轉換和創(chuàng)新。
第一,契合大學生話語實際,實現(xiàn)由文本話語向生活話語的轉換。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初使命就是要促進人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結,探索現(xiàn)實生活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馬克思認為:“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述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边@說明馬克思對社會發(fā)展的研究從來沒有脫離過工人階級的現(xiàn)實生活,而是從從事現(xiàn)實物質生產活動的人出發(fā),來探尋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因此,完全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文本話語會讓大學生覺得空洞乏味,不僅挫傷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遮蔽理論話語的強大魅力。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契合大學生話語實際,實現(xiàn)由文本話語向生活話語的轉換。由文本話語向生活話語的轉換,就是“將理論敘事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濃厚的理性情懷與清新的生活氣息相結合”。要將教材中的宏觀政策話語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關注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內心訴求,將其轉換為大學生喜聞樂見、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微觀生活話語,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行合理恰當?shù)年U釋。如將疫情防控的現(xiàn)實素材融入教學話語,通過言說黨和國家對疫情防控的各項舉措,向大學生展現(xiàn)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治理效能、道德底蘊、法治力量和世界擔當。當然,將文本話語向生活話語轉換并不是要回避理論的講授,而是遵循“文本話語—生活話語—理論話語”的否定之否定過程。教師只有在對理論內容深度掌握的基礎上才能夠將現(xiàn)實與理論合理有效地連接起來,只有來源于生活的話語才能將理論話語闡釋得更加生動與深入,也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關照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問題,實現(xiàn)文本話語的日?;蜕罨拍苷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獨特魅力和人文關懷。
第二,構建平等的話語場域,實現(xiàn)由獨白話語向對話話語的轉換。場域的構建對于教學效果的實現(xiàn)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合作的、開放的、共享的、交互的、平等的話語場域為教學提供了話語情境,能夠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共同在場,實現(xiàn)主體間的有效溝通,而有效的話語場域的構建,就需要實現(xiàn)由獨白話語向對話話語的轉換。教學中的對話話語可追溯至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式辯論,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一些哲學家的代表作也是用對話體來呈現(xiàn)。隨著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對話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話題,《論語》記載的也是孔子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對話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形式,馬克思認為交往的普遍發(fā)展與生產力的普遍發(fā)展一樣,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現(xiàn)實基礎,“人同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同其他人的關系才得到實現(xiàn)和表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作為教學相長的過程,其本質就是以對話、交流、溝通為基礎的價值觀建構活動,在平等的話語交往活動中促進教學效果的達成。在新時代,學生采用新媒體技術可以獲得比教師更多的信息搜索路徑和機會,甚至在某些方面的知識面遠遠超過教師,因此就會解構傳統(tǒng)教學中的獨白話語,生成新的對話話語方式,構建新的話語場域。英國話語大師戴維·伯姆認為:“對話仿佛是一種流淌于人們之間的意義溪流,它使所有對話者都能夠參與和分享這一意義之溪,并因此能夠在群體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識?!边@意味著教師和學生之間通過對話話語來共享對理論文本的見解,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想動態(tài),在實時把握學生思想實際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改變“一言堂”式的獨白話語霸權,“在話語輪次的交替中實現(xiàn)師生間思想、情感的有效溝通與交流,在師生思想的碰撞中實現(xiàn)學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和信仰的生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shù)摹傲舭住?,賦予學生一定的話語空間,能夠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主體一客體”二元對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對所學到的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拓展師生雙方的問題視域與理論視域,通過對話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的價值共享,找到學生思想意識中存在的問題并“對癥下藥”,進而實現(xiàn)價值意義層面的共生與耦合。
第三,打造親和的話語情境,實現(xiàn)由灌輸話語向情感話語的轉換。教學活動的內在機制是通過情感話語的媒介,達到話語雙方的真正理解和認同。正如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的:“只有在學生以同情和尊敬之情關注別人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激勵時,這樣的教學才有效果?!?0后”大學生個性鮮明,特別需要情感上的交流與認同,而在教學中偏重灌輸話語的使用會忽略大學生的實際需求,讓課程蒼白無力,缺乏積極的情感力量,無法產生師生之間的有效共鳴。情感話語不僅包含了灌輸話語中應有的理論內涵和價值意義,而且能夠將知識通過個體的感性體驗和情緒知覺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來。教師從真情實感出發(fā)來進行話語言說,會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懷與溫度,感受到課程的意義與價值。情感話語強烈的感染力量還會激發(fā)大學生的情感回應,使教學話語的外在形式和學生的內在心智有機統(tǒng)一起來,增強話語輸出的效果。首先,情感話語體現(xiàn)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堅定信仰上。如果話語言說缺乏真實性和堅定性,師生雙方就很難達成真誠的溝通和理解。只有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真正的信仰與認同,才能在教學中使真情實感油然而生,情感話語也只會在真實信息的溝通之中才會顯現(xiàn)。其次,情感話語體現(xiàn)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現(xiàn)身說法上。教師可以從自身的真實經歷出發(fā),結合教學內容注入積極、真實的情感因素,與學生平等分享自身對理論觀點或社會熱點事件的各種態(tài)度與看法,以學生的理解視角、思維方式、年齡特征為基礎來進行話語言說,以達到和學生的“共情”。面對逆反心理較為明顯的學生,可以采用“欲抑先揚”的方法,從理解認同學生的角度找到問題的癥結,當學生做出積極的改變時進行必要的鼓勵和贊揚,會讓學生體悟到教學的溫度,為教學注入積極的情感力量。再次,情感話語體現(xiàn)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言傳身教上。如果教師的師德師風失范,不僅會給學生帶來不良示范,更消解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和社會地位。最后,情感話語也體現(xiàn)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上。理論教學的效果最終需要通過實踐來深化和檢驗。實踐教學是情感體驗式教學的重要方式,是情感話語的表現(xiàn)方式之一。因此,通過實踐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使教學由知識傳遞、理論灌輸?shù)倪^程深化為能力提升、價值認同和情感生發(fā)的過程,從而達到知行合一。
第四,拓展通暢的話語渠道,實現(xiàn)由傳統(tǒng)話語向現(xiàn)代話語的轉換。以網(wǎng)絡話語為代表的現(xiàn)代話語是大學生表達思想、溝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其背后承載著深刻的價值觀。隨著科技革命的持續(xù)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原本單一化的、指令化的、平面化的傳統(tǒng)話語被不斷顛覆,基于各種新媒體技術的話語傳輸與交流出現(xiàn)了形象化、豐富化、多元化的新時代特征。后現(xiàn)代主義對同一性、中心性、整體性的破碎與解構深刻地影響著新大學生話語方式的生成,以“微博”“微信”“微視頻”為代表的自媒體使得話語宿主多元化,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0后”大學生成長于網(wǎng)絡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環(huán)境,他們思維活躍,個性鮮明,獲取信息渠道豐富,能更快地融入社會發(fā)展的新趨勢,更愿意使用網(wǎng)絡話語等現(xiàn)代化的交際方式。以視聽話語、網(wǎng)絡話語、符號話語為代表的現(xiàn)代話語以多重形式煥發(fā)出蓬勃生機,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傳統(tǒng)的教學話語必須融入新的時代話語,以應對新時代的社會變遷。一方面,傳統(tǒng)話語向現(xiàn)代話語的轉換需要緊跟黨和國家最新精神以及社會實時發(fā)生的重要事件。要立足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圍繞中國社會發(fā)展中的現(xiàn)實成就來闡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力量?!?0后”大學生是網(wǎng)絡的原住民,他們能夠通過網(wǎng)絡及時掌握時事熱點,也熱衷于傾聽和發(fā)表對社會焦點事件的評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當及時關注時事新聞、社會熱點和群體輿論,積極利用時事政治資源,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傳播正能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生興趣,對時事熱點所反應出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正確引導。另一方面,傳統(tǒng)話語向現(xiàn)代話語的轉換需要在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基礎上合理使用網(wǎng)絡話語。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達方式可以分為給予和流露,通過傳統(tǒng)話語可以給予知識,傳達表達者有意傳達的信息,而流露是傳達者通過身體符號或語言符號無意問傳達的信息,通過網(wǎng)絡表情符號可以迅速表達話語主體的態(tài)度和情緒,可以拉近對話雙方的代際距離,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實際效果。眾多高校著力打造思政網(wǎng)絡金課,培育出了一批“思政網(wǎng)紅”教師,深受學生的歡迎和喜愛。這些“網(wǎng)紅思政課”能夠將新時代大學生慣用的現(xiàn)代話語言說方式融入到教學之中,“主動關注、選擇、汲取青年話語資源,并遵照一定語言規(guī)范創(chuàng)新話語表達,逐漸生成一種對青年學生具有價值引導和行為改進意義的青年化言說風格”。此外,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藝術體現(xiàn)在能夠充分借鑒網(wǎng)絡話語和生活實際,將“累并快樂著”“給力”“點贊”等現(xiàn)代話語融入政治話語之中,令人耳目一新,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由傳統(tǒng)話語向現(xiàn)代話語的轉換提供了生動而且鮮活的樣板。
當然,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穩(wěn)定和成熟的范疇、概念、原理、邏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經驗、優(yōu)良傳統(tǒng)、現(xiàn)實條件,并將其作為話語轉換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嚴守主體性地位,把握好教學創(chuàng)新的實踐邊界,不能一味迎合學生的喜好而喪失思想政治理論課本應該有的政治性、科學性和嚴謹性。在扎根生活世界的同時堅持政治原則,生動幽默的同時保持價值理性,通俗易懂的同時不庸俗媚俗,不用西方話語取代中國特色。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過程中,要以社會發(fā)展趨勢和新時代大學生的現(xiàn)實特征為依托,在堅守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基本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話語轉換,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活”起來,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責任編輯:楊小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