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臣君
榮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山東青島 266000
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建筑工程中,為保障建筑工程順利施工,需要持續(xù)進行降水,確保地下水位保持在建筑工程基礎以下,直至混凝土主體結構后澆帶澆筑完成后停止降水。當建筑主體工程施工時間較長時,將造成降水周期、成本增加,進而影響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超前止水技術是在建筑工程結構重量能夠平衡地下水上浮力后提前停止降水,不僅能夠降低施工成本,而且能夠降低建筑工程降水對周圍構建物沉降變形的影響。基于此,本文結合高林學校工程項目,深入研究建筑工程沉降后澆帶施工技術難點及對策,以期為建筑工程施工提供有益參考。
本工程為高林學校建設工程項目,位于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qū)五緣灣南片區(qū)。根據工程設計,本工程建筑面積為60922m2,由10棟教學樓建筑組成,地下室建筑面積為35884m2,地下建筑2層(局部地下1層)。1號建筑地上5層,檐高19m,建筑面積11315m2;2號建筑地上6層,檐高22m,建筑面積8175m2;3號食堂、體育館建筑地上3層,檐高18m,建筑面積5344m2;4號門衛(wèi)建筑1層,檐高3.6m,建筑面積23m2;5號-10號樓梯間建筑地上1層,檐高4.1m-5m,建筑面積181m2。根據工程設計,本工程為框剪結構體系,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建筑抗震設防類別為乙、丙類,建筑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建筑耐火等級為二級。本工程地下室頂板、外墻等混凝土均采用自密實防水混凝土,防水等級為一級,地下室外墻、頂板、底板防水等級均為P8,其余結構為P6。根據巖土勘察報告和現場勘測情況,擬建場地基坑水基坑深度范圍內土層為雜填土和粉質黏土層,場地內地下水類型為孔隙潛水,靜止水位埋深為6.0m-6.85m,地下水補給主要為大氣降水、地面徑流滲水等,地下水滲透系數為5.98m/d,地下水對鋼筋、混凝土無腐蝕性本工程南臨仙岳路、北鄰金鐘路,東臨萬達廣場等構建物,西鄰環(huán)道干道,現場場地較為緊張,要求施工單位加強降水施工管理,降低建筑降水施工對周圍道路、構建物的影響[1]。
施工技術方案問題分析:原后澆帶技術方案要求在主體結構施工完成后進行后澆帶施工,期間要求持續(xù)降水施工,降水時間為150d,導致降水施工成本增加。
本工程臨近構建物、道路等,雖然基坑設置了止水帷幕和基坑支護工程,但長周期降水可能造成周圍構建物沉降變形,要求施工單位加大基坑、道路、構建物沉降變形監(jiān)測頻次,導致監(jiān)測費用增加。
本工程單體建筑規(guī)模較小,但工期緊,要求各建筑同步流水施工,但沉降后澆帶需待主體完成一個月后才能施工,導致回填土不能全部完成,給現場場地布置和文明施工造成一定的困難[2]。
超前止水沉降后澆帶施工技術是利用帶止水構造的止水鋼板作為止水構造的施工技術,由于止水鋼板邊緣帶有止水凸起構造,可嵌入地下室底板混凝土結構中,從而起到止水、防滲漏效果。當建筑結構重量滿足地下水上浮力平衡時,可提前拆除超前止水構造,待主體建筑封頂沉降變形穩(wěn)定后,澆筑后澆帶混凝土。根據后澆帶構造要求,超前止水沉降后澆帶構造可分為一道止水凸起、多道止水凸起、鑲嵌遇水膨脹橡膠止水條等構造,結合本工程實際,采用鑲嵌遇水膨脹橡膠止水條止水鋼板[3]。
本工程中,底板、沉降帶和外墻均設置超前止水帶,其細部構造如下:基礎底板超前止水構造。在原基礎底板沉降后澆帶的基礎上,超前止水帶加設在后澆帶構造下部,后澆帶下部加設縱向分布筋、凹槽及防水構造。外貼止水帶寬度為300mm,需在后澆帶施工前使用細石混凝土將止水帶粘貼牢固,防止后澆帶施工脫落、起鼓等問題。超前止水沉降后澆帶混凝土澆筑時,加強混凝土灌注高度控制,嚴禁混凝土過量灌注,影響后澆帶構造超高。
外墻部位超前止水沉降后澆帶柔性防水構造與基礎后澆帶設置一致。由于地下室防水要求較高,在基礎后澆帶的基礎上,在后澆帶兩側加設500mm厚防水附加層。為確保地下室結構防水性能,避免出現防水層空鼓、脫落問題,地下室外墻超前止水沉降后澆帶防水層分層分段施工。外墻保護層采用MU7.5實心磚墻和M10水泥砂漿砌筑,隨防水層分層施工。后澆帶部位混凝土等級高于外墻混凝土強度等級[4]。
隨著建筑行業(yè)快速發(fā)展,建筑工程地下室后澆帶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協調解決后澆帶設置與降水施工、沉降變形控制之間的關系,是困擾施工單位的重點、難點問題。超前止水沉降后澆帶施工技術可在建筑主體構成與地下水浮力達到平衡后借助自重形成止水結構,達到提前停止降水的目的,不僅有效節(jié)約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工程項目施工效益,且降低了長周期降水施工對周圍道路、構建物的影響,保障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本工程成功經驗對同類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