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哈爾濱市松北區(qū)人民法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深入,人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但也有一部分人,想方設法在法律框架內逃避責任,他們得知自己將要承擔某些法律后果后,便將自己名下的財產轉移,無論是銀行賬戶存款還是其他動產、不動產都一股腦地轉移至他人名下,將自己偽裝成“困難戶”,最喜歡說“我不是不給錢,是我實在沒錢”,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訴訟中或訴訟前向人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可作為防止債務人轉移財產的有效手段。
(一)申請財產保全的時機。最早在訴訟案件立案之前即可向人民法院申請訴前財產保全,如果訴訟對象有明顯地轉移財產傾向,那么盡早對其名下財產采取措施,才能保障訴權的實現(xiàn)。[1]需要注意的是,申請訴前保全的,要在保全措施實施完畢后三十日內提起訴訟,逾期未提起訴訟的應當解除對相應財產的保全措施。另外,在訴訟過程中也可以提出財產保全申請,甚至是在人民法院做出判決后,判決的自動履行期屆滿前,都可以申請財產保全,可以說,財產保全貫穿了訴訟各個階段。
(二)擔保財產的選擇。按照《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申請財產保全的,人民法院可按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要求保全申請人提供擔保,之所以要求申請人提供擔保,是因為若申請人敗訴且由于采取的保全措施給被申請人造成了損失,那么被申請人有權要求申請人進行賠償,這時的擔保財產可以看作是被申請人的反向保全手段。但并非所有的財產保全申請都會被要求提供擔保,如撫養(yǎng)費、撫育費、勞動爭議、機動車交通事故賠償?shù)壬婷裆拿袷掳讣强梢圆灰笊暾埲颂峁5?。擔保財產的可以是申請人本人名下的財產,也可由第三人提供,擔保的數(shù)額一般不超過爭議標的額的百分之三十。[2]擔保財產可以是申請人或擔保人名下的銀行存款、車輛、房產等財產,也可以是由保險機構出具的保單。當事人選擇不同形式的擔保也是各有優(yōu)劣:如果是以保單形式的擔保,則無需再拿出其他財產作為擔保物,也可省去人民法院對擔保物采取查封、凍結等強制措施的時間,加快了查封被申請人財產的進度,進而降低風險,但需要向保險公司購買相應的保險服務,是一筆額外的支出;如果以銀行存款、車輛、房產等財產作為擔保,則無需額外支出購買保險的費用,但增加了人民法院對擔保財產采取措施的時間,擴大了被保全人轉移財產的風險。
(三)申請網絡查控所需承擔的風險?!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辦理財產保全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十條第二款規(guī)定“當事人在訴訟中申請財產保全,卻因客觀原因不能提供明確的被保全財產信息,但提供了具體財產線索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裁定采取保全措施”,該司法解釋第十一條又規(guī)定“人民法院依照本規(guī)定第十條第二款規(guī)定作出保全裁定的,在該裁定執(zhí)行過程中,申請保全人可以向已經建立網絡執(zhí)行查控系統(tǒng)的執(zhí)行法院,書面申請通過該系統(tǒng)查詢被保全人的財產”,也就是說,案件申請人如果不掌握明確的財產信息,僅以不明確的財產線索即可申請法院作出保全裁定,并書面申請網絡查控。申請人需要承擔的第一個風險即是網絡查控系統(tǒng)反饋信息的不準確,網絡查控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是由人民法院通過網絡向各協(xié)執(zhí)單位發(fā)送查詢請求,各協(xié)執(zhí)單位查詢后通過網絡反饋給人民法院,這個過程中存在信息滯后的情況,導致反饋的信息有可能不準確;第二個風險則更關系到申請人的保全目的能否實現(xiàn),申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后,需要交納保全費,若經過網絡查控系統(tǒng)查詢,仍未發(fā)現(xiàn)被保全人名下有可供保全的財產,財產保全失敗,那么非但未能控制被保全人財產,保全費也是白白付出的。
(一)實施財產保全的時限問題?!睹袷略V訟法》第一百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后,對情況緊急的,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zhí)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辦理財產保全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四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接受財產保全申請后,應當在五日內作出裁定;需要提供擔保的,應當在提供擔保后五日內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應當在五日內開始執(zhí)行。對情況緊急的,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zhí)行”,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對財產保全實施中涉及的時限問題并未作出具體明確的解釋,排除消極執(zhí)行、亂執(zhí)行等因素,司法實踐中對不同種類的財產采取措施時實際需要的時間是不同的,不同種類的財產、財產的所在地、對財產的控制方式等因素都會影響實施財產保全的時間。另外,法律雖然規(guī)定的是“裁定后”五日內開始執(zhí)行,但裁定后與開始執(zhí)行之間還是有其他程序的,作出裁定后將材料移交立案部門的時間以及由立案部門審查立案后移交執(zhí)行部門的時間都是計算在內的,故執(zhí)行實施部門在考慮辦理時限時切記將以上程序的耗時計算在內,防止超期采取保全措施。
(二)查封擔保財產的時限問題。對“提供擔?!闭J定,實際上,討論民事財產保全的時限問題是繞不開“擔?!眴栴}的,首先,何謂“提供了擔?!保繜o論是以保險公司出具的保單作為擔保的,是申請人或第三人提供了財產信息(如銀行存單、存折、房產證等)即視為提供了擔保,還是申請人或第三人提供財產信息后,對其財產采取措施后才能視為提供了擔保的,對這個問題,都不能片面地理解,單方面的做判斷,應根據(jù)案件實際情況而做決定。以保險公司或金融機構出具的保單作為擔保的,應以申請人提交保函的時間作為提供擔保的時間;以房產、車輛、無法提前贖回的理財產品等無法短期內轉移或變現(xiàn)的財產作為擔保的,可以提供擔保財產相關證明材料原件時作為提供擔保的時間;銀行存款、支付寶和財付通余額等容易轉移的財產應以實際對其采取強制措施的時間作為提供擔保的時間。
(三)開始執(zhí)行的時間是否等于實施完畢的時間。排除情況緊急的情況,法律規(guī)定中的“五日內開始執(zhí)行”是否等同于“五日內執(zhí)行完畢”呢?從立法本意上來講應當是等同的,財產保全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緊迫性,保全制度即是為了防止被告在訴訟中轉移財產,而被告確實隨時都有轉移財產的可能,所以,原告為了避免這種可能,必然希望對被告財產被控制的時間越早越好,這實際上也是在打一個“時間差”“信息差”。所以說,財產保全的實施完畢時間必然是越快越好、越早越好。然而在司法實踐中,可能因各種現(xiàn)實情況影響最終實際保全完畢的時間,如協(xié)助執(zhí)行單位的固定的辦理時間在保全實施法定時限之外的、因文書制作不符合協(xié)執(zhí)單位要求缺項或者少項而反復多次修改的、被保全財產在外地需要協(xié)調人手出差辦理或委托當?shù)胤ㄔ恨k理的、網絡查控顯示有財產并告知當事人后當事人遲遲不申請查封的,以上都是法官在辦理保全案件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四)認真履行告知義務。在實施保全措施后要進行三方的告知,一是向申請保全人的告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辦理財產保全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十八條第二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進行財產保全時,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保全人明確的保全期限屆滿日以及前款有關申請續(xù)行保全的事項”,所以,應將具體保全情況書面、口頭通知到位,具體應包括:是否成功實施保全、實施保全是否足額、保全措施的時限、保全措施到期前應當如何、向什么部門申請續(xù)行保全,以及一些其他情況,比如查封狀態(tài)是否是輪候、已查封的財產是否存在抵押權等等。二是向被保全人的告知,應保障被保全人的知情權,民事裁定書要送達到位,查封公告要張貼到位。三是向審理部門的告知,保全實施完畢之后,應及時制作“保全情況告知書”并與審理部門交接相關文書材料,此外,還要加強與審理部門的溝通配合,尤其是向雙方當事人送達文書方面,有送達地址確認書的,可由執(zhí)行部門直接郵寄送達;沒有送達地址確認書的,應由審理部門在開庭時一并送達;無法找到被告的,與其他文書一并公告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