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建
(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2)
我國在近些年來發(fā)生了一些自然災害,稍遠一些如2008年的地震,而距離我們最近的就是今年爆發(fā)的新冠疫情。這些災害給國家運轉以及人民的生活都帶來了非常大的傷害,甚至直到筆者寫下這篇文章時,新冠病毒在我國的個別地區(qū)仍然頑固存在著。這些災害發(fā)生后時刻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很多有志之士都加入到了志愿者的隊伍中,想要為國家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為了幫助這些志愿者力量真正發(fā)揮到國家災害救助的工作中去,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應急志愿服務法律保障體系。
應急志愿服務并沒有非常明確的概念定義,但從其名稱上基本可以看出這種服務的重心在于服務來源于民眾的自發(fā)行為,是民眾出于自己的道德感,國家大義,對他人的仁愛等主動表示出想要貢獻自己的力量的一種行為,這些力量中可能包含某種技能,對于某個領域的知識,在某一方面的經驗,甚至是民眾的時間、力氣等。此外,應急志愿服務更多的是民眾自身力量的一種貢獻,與物資捐獻不同,志愿服務的資源是勞動力,且應急志愿服務的勞動力在付出的過程中是不帶有獲取經濟利益的目的的。
應急志愿服務在進行的過程中應該遵守一定的原則,如①就近就便的原則,即志愿者在進行應急志愿工作的展開時應該盡可能選擇距離自己更近,且自己最為擅長的服務。②志愿服務要遵守專業(yè)高效的原則,即志愿者也應該具備一定的能力,比如說醫(yī)護的技能、汽車駕駛的技能等,通過與專業(yè)救助人員的配合來幫助實現共同的救助目的[1]。③要遵守統(tǒng)一有序的原則。應急志愿服務在進行的過程中應該受到地方政府或者國家相關部門的統(tǒng)一調配,在組織的領導與指揮之下有序地開展志愿服務工作。
應急志愿服務只有在有組織性的策劃下才能真正發(fā)揮志愿服務的全部力量。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個體對于某項應急事件的了解是存在片面性的,如果在無組織的情況下,志愿者極有可能因為對事件了解不夠全面沒有真正幫助解決事件問題,反而給其他救援組織造成困擾。此外,每一位志愿者自身的年齡經歷,擅長的領域都各不相同,在無組織的情況下,志愿者極有可能走上自己不擅長的崗位,最終只會帶來事倍功半的救援結果。當前志愿服務的組織化程度較低,以上所描述的兩種情況時有發(fā)生,這與應急志愿者進行志愿服務的本心是違背的。
任何組織或者個體在進行某項活動的時候都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才能保障活動的順利進行。志愿者在進行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也需要有力的資金保障。就拿武漢疫情期間志愿者工作來說,志愿者趕赴武漢為病人服務的過程中,需要有對自身進行保護的一些裝備,如口罩,防護服等,這些裝備的采購都需要一定資金的支持。此外,志愿者在到達服務地之后也需要經過一定的基礎培訓,才能投入到崗位工作中,在此過程中自然也需要一些資金的支持。
志愿者在進行應急服務的過程中需要與專業(yè)的應急體系人員相互配合,才能幫助應急服務的有序進行。志愿者為應急事件服務的理想狀態(tài)應該是受專業(yè)應急體系人員的引導與調配,通過專業(yè)人士扶持志愿者進行服務,志愿者幫助專業(yè)人士減少工作量的模式,最終獲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服務效果[2]。但我國當前的應急體系中并沒有將志愿者真正編制入內,志愿服務與現有應急體系的不兼容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志愿者在和應急體系中的專業(yè)人員相互配合時缺少應有的默契,沒有充分發(fā)揮出志愿者的服務作用。
應急志愿服務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有民眾自愿為國家以及社會奉獻自己的勞動力,是一種自發(fā)性的,不帶有任何盈利性目的的一種善意行為。任何善意都應該被珍重以待,而應急志愿服務法律保障體系的存在就是為了確保這些志愿者在為國家民眾服務的過程中其合法權益不會受到侵害。除此之外,志愿者無私奉獻的出發(fā)點自然是好的,但也可能因為視界不夠寬廣或者服務能力不夠專業(yè)等原因造成其心意被浪費,而保障體系的存在能夠幫助志愿者更好地達成其為國家奉獻的目的并減少這種志愿服務中所存在的引發(fā)混亂的奉獻,于國家,社會,以及志愿者個體都是極為有力的保障。
要確保應急志愿服務的有序進行,專門從事應急志愿者協(xié)調的機構必須存在。該機構的建立能夠幫助志愿者在應急服務的過程中更有目標。協(xié)調機構對于突發(fā)事件的哪些環(huán)節(jié)需要人手,這些志愿人員需要擁有怎樣的能力等有著充分的了解,可以根據已知的志愿者隊伍的人數,擅長領域等情況對志愿者隊伍進行具體的分派。就好像是人力中介機構一樣,志愿者“找工作”可以去協(xié)調機構,協(xié)調機構根據“用工企業(yè)”的需求進行“勞務分派”,既幫助了志愿服務的有序、有效進行,也避免了部分志愿者盲目亂撞,有力無處使甚至上當受騙等情況的出現。
更加專業(yè)的應急志愿隊伍相較于志愿者個體來說,能夠更好地為突發(fā)事件服務。通過組建應急志愿服務隊伍,將有意向進行志愿服務的人員集中起來,大家經過一段事件的磨合,在服務工作中可以有更加默契的配合。再者,服務隊伍的管理者對于這些志愿者的情況能夠進行預先的了解,一旦志愿者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出現意外狀況,可以幫助志愿者及時與其家人取得聯(lián)系。此外,必須要承認的是社會上存在一些人群,為了名利會假冒自己進行了志愿者的服務,并通過一些網絡平臺將其發(fā)布出去為自己謀取私利,這種行為對于志愿者群體的聲譽是有著極大的損害的。而建立應急志愿隊伍之后,每一位志愿者的來歷都更加明確,此種狀況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減少。
應急志愿者在進行志愿服務的過程中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yè)能力,也因此在真正投入到應急服務的工作中之前,需要進行一段事件的專業(yè)培訓,使其服務意識與專業(yè)性上都能夠有所提升。比如說一些常見的醫(yī)護知識的培訓,怎樣進行人工呼吸,怎樣使用繃帶,傷口怎樣包扎等。再比如,團隊配合上的一些培訓,甚至是自我心理調節(jié)上的一些培訓等[3]。這些培訓幫助志愿者在進行應急服務的過程中能夠保持更加理智的心態(tài),進而做出最正確的選擇。而培訓制度的制定則能夠幫助志愿者的培訓活動開展得更加順利,幫助志愿者們盡快上手應急服務的相關工作。
應急志愿服務中志愿者具備一定的權利與義務,幫助志愿者明確自身的權利與義務也是保障體系應該進行的工作。志愿者在進行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應該服從組織的調配,遵守組織的紀律,不給組織增加不必要的麻煩。這時志愿者應該自覺服從的義務。而組織也有義務預先告知志愿服務中存在的各種風險,比如說此次武漢疫情的志愿服務中,志愿者就存在感染新冠病毒的奉獻。志愿者有權利了解將要服務的突發(fā)事件的真實情況,同時組織有義務為志愿者的服務提供物資上的支援,志愿者有獲取這些幫助的權利。
當前應急志愿服務中存在組織性低、資金保障不足以及與現有應急體系不兼容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志愿服務中的問題,需要完善我國應急志愿服務法律保障體系,通過建立應急志愿服務協(xié)調機構、建立志愿者隊伍、制定志愿者培訓制度,以及告知志愿者其應有義務與權力等方式來幫助法律保障體系對志愿者的應急服務有更好的法律支援,幫助應急志愿服務在突發(fā)事件中更好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