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宇
(鄭州商學(xué)院 河南 鞏義 451200)
《遠大前程》是狄更斯創(chuàng)作生涯晚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皮普的成長歷程展開。皮普是孤兒,處于社會底層,意外地得到一筆資助,開始改變自己的人生。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他由簡單純真變得勢利高傲,到前程幻滅之后找回自我。小說反映了狄更斯對19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對底層勞苦人物的同情。學(xué)者采用女權(quán)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的不同方法研究了《遠大前程》中不同的隱含意義,但關(guān)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討論,較少觸及作品中人物身份探尋,且從批評話語分析的視角解讀皮普身份構(gòu)建的研究,暫時還沒有發(fā)現(xiàn)。本文透過對主人公在維多利亞時期的成長歷程的分析,深層次地理解了狄更斯對于維多利亞時期社會的批判。
批評話語分析(CDA)關(guān)注語言中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意識形態(tài)和不平等,明確地將社會理論見解納入話語分析。[1-2]費爾克勞夫的《話語與社會變革》是對CDA進行理論化的最詳盡和雄心勃勃的嘗試。他構(gòu)建了一個社會話語理論,并為批評話語分析的實踐提供了方法論藍圖。費爾克勞夫[3]73勾勒了一個分析話語的三維框架。第一個維度是作為文本的話語分析,即對具體話語實例的語言特征和組織的分析,如詞匯(措辭、隱喻)、語法(及物性、情態(tài))、銜接(連接,圖式)和語篇結(jié)構(gòu)(情景式話輪轉(zhuǎn)換系統(tǒng))的選擇和模式,以及動詞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第二個維度是作為話語實踐的話語分析,即話語參與社會的產(chǎn)生、傳播和消費的過程,費爾克勞夫強調(diào)分析具體文本的產(chǎn)生和傳播;第三個維度是作為社會實踐的話語分析,即對以話語為特征的意識形態(tài)效應(yīng)和霸權(quán)過程的分析。[4]
本文按照費爾克勞夫的三維分析框架,主要從文本和話語實踐的維度進行分析,基于《遠大前程》中皮普的成長歷程,分析其性格的變遷,批判了為追逐金錢和社會地位而扭曲的人性。
該部分主要從費爾克勞夫的文本和話語實踐分析的角度,具體分析與討論皮普對其身份的探尋。
文本的話語分析,即對具體話語實例的語言特征和組織的分析,如詞匯(措辭、隱喻)、語法(及物性、情態(tài))、銜接(連接、圖式)和語篇結(jié)構(gòu)(情景式話輪轉(zhuǎn)換系統(tǒng))的選擇和模式,以及動詞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3]177-183以下從“及物性”“語態(tài)”和“情態(tài)”這三項小說語料的典型特征著手分析。
1.及物性
在不同類型的過程、參與者和環(huán)境之間做出選擇,它們統(tǒng)稱為及物性選擇。[5]文本的語言屬性與話語互動中的社會現(xiàn)象相聯(lián)系,文本和社會的相互影響體現(xiàn)在其語言特征中。[6]而語言選擇必定受一定的社會語境、意識形態(tài)和權(quán)力關(guān)系的影響,因此探討文本中的及物性選擇能揭示文本生產(chǎn)者的態(tài)度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以下分析小說中有特色的例子:
例1:"He calls the knaves,Jacks,this boy!" said Estella with disdain,before our first game was out."And what coarse hands he has! And what thick boots!"[7]47
該例中的兩句話是埃斯苔拉對皮普的評價,采用了直接引語,其言語過程中的“he”指代“皮普”,并且直接引語中兩句都是驚嘆句而不是陳述句,雖然在語言上是不明確的,但這兩句話表明埃斯苔拉對皮普的蔑視。這一蔑視唯一明確的標記(explicit marker)來源于第一句話中的“disdain”。埃斯苔拉嘲笑皮普未接受過教育,錯把紙牌中的“Knaves”叫作“Jacks”?!癱oarse hands”“thick boots”是動詞“has”的賓語,它們與“he”的存在關(guān)系是都屬于“he”的特征,粗手笨腳是埃斯苔拉貼給皮普的形象標簽。埃斯苔拉屬于上層階級,受過良好的教育,而皮普作為底層社會的人物,其社會身份就是一名窮苦的勞力,兩人不同的身份地位建構(gòu)了其各自的話語。
例2:I wished Joe had been rather more genteelly brought up,and then I should have been so too.[7]47
例3:I thought of this,but I also thought how common Estella and Miss Havisham would consider Joe,a mere blacksmith:how thick his boots,and how coarse his hands.[7]50
例2和例3中的心理過程都是皮普去過哈維莎小姐家后的感想?!癐”指代皮普,兩例句都采用了第一人稱敘述,同時“I”都位于初始主位,明確突出了“wished”和“thought”這兩個動詞的參與者是主人公本人,加深了讀者對皮普此刻感受的認知。上層階級基于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歧視皮普,而作為底層人群的皮普既希望反抗上層階級,又渴望靠近中心。例2中“wished Joe had been”“I should have been”兩處虛擬語氣都與“genteelly brought up”搭配,蘊含社會階層和地位差距對皮普的影響,該表達不可避免地打上上層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烙印。窮人和富人的階級差距通過其不同社會地位相對應(yīng)的不同話語論述表現(xiàn)出來,例句中的表達蘊含了上層階級的優(yōu)越性,也批判了主人公皮普只關(guān)注成為紳士必備的外在條件,看不起好友Joe,對本我“coarse hands”“thick boots”即粗手笨腳形象的排斥。
圖5表明了使用自適應(yīng)閾值,檢測結(jié)果比整個圖像的固定閾值稍差。另一個方法嘗試通過調(diào)整閾值來改進SUSAN算法,結(jié)果亦能夠得到一定的改善。由于該類算法主要采集檢測建筑物邊緣和角點特征,所以,對其檢測步驟進行細化,能夠提高檢測準確度,消除虛假警報并恢復(fù)錯過的特征信息。在拐角的情況下,特征之間彼此不連通,使用邊緣信息理論以實現(xiàn)建筑物特征點稀疏化的過程。
2.語態(tài)
語態(tài)是文本的組織和呈現(xiàn)方式,體現(xiàn)了文本生產(chǎn)者所采取的視角和所持的立場和態(tài)度。[8]通過語態(tài),文本生產(chǎn)者能使某些信息被“前景化”或“重視”,使某些信息被“背景化”或“忽視”,從而以隱蔽的方式表達意識形態(tài)偏見。[8]
例4:When we had played some half-dozen games,a day was appointed for my return,and I was taken down into the vard to be fed in the former dog-like manner.[7]62
這句中的“was taken down”“to be fed”采用了被動語態(tài)形式,主語是“I”,指皮普,位于句首,兩個被動動詞的使用使得“I”更加突出,前景化了并強調(diào)了皮普的主觀感受。在這一被動語態(tài)中,主語“I”是動詞“take down”和“feed”的施動對象,被前景化。兩個動詞的施動者缺失,盡管讀者通過上下文不難發(fā)現(xiàn)施動者正是來自上流社會的埃斯苔拉。皮普被帶到一個地方,像只狗等待主人來喂一樣,這里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再次批判了上層資產(chǎn)階級通過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對底層社會人物進行壓迫。
3.情態(tài)
文本的情態(tài)范疇表達了文本生產(chǎn)者對事實、可能性、頻率等的判斷,能揭示說話者的地位、動機和態(tài)度。[9]話語中情態(tài)的解釋力是“文本分析”的另一方面,通過分析“情態(tài)”,讀者可明白皮普看待自己身份的心態(tài)變化,及其所蘊含的意識形態(tài)。
例5:As to his shirt-collar,and his coat-collar,they were puzzling to reflect upon.Why should a man squeeze himself to that extent,before he could consider himself well-dressed? Why should he suppose it necessary to suffer for his holiday clothes?Then he fell into fits of meditation with his fork midway between his plate and his mouth,had such remarkable coughs,sat so far from table,and dropped so much more than he ate,that I was heartily glad when Herbert left us for the city.[7]117
該例句是皮普受到資助步入上流社會后,再見昔日好友喬時的心理過程,句中的“his”“he”都指代“喬”,“I”指代皮普。在該例句中,兩個情態(tài)助動詞“should”分別同疑問詞“why”搭配,重復(fù)并加強了說話者驚訝的語氣。皮普受到資助后一直努力成為紳士,接受正規(guī)教育,注意行為舉止,渴望躋身上層社會,獲得埃斯苔拉的認可。正如例句中所說,喬的搞笑衣著令皮普驚訝,那會讓他在朋友面前丟盡顏面,把他過去的身份再暴露出來。附加語“necessary”表示肯定的語氣,按皮普在上層社會學(xué)習(xí)到的習(xí)俗,著裝和行為舉止得體是判斷紳士身份的基本,顯然他現(xiàn)在排斥喬,認為喬今天的著裝完全沒有必要。這里的表達蘊含了資本主義上層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躋身上流社會后,在上層階級權(quán)力話語的規(guī)訓(xùn)下,皮普虛榮心的膨脹已讓他完全拋棄了之前的身份,包括曾經(jīng)的摯友。通過該例句,小說作者狄更斯批判了19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社會追逐金錢和地位的社會風(fēng)氣,以及對人性的扭曲。
“話語實踐”作為費爾克拉夫批評話語分析的另一維度,包括對文本自身產(chǎn)生過程的分析和外界對文本的解讀,即對話語生產(chǎn)和理解過程的闡釋。該小節(jié)將從語氣的陳述式、疑問式、祈使式等方面探討小說文本的生產(chǎn)過程。受19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環(huán)境的桎梏,皮普自以為的“遠大前程”和“紳士身份”注定走向幻滅。
例6:"Do you find her much changed,Pip?" asked Miss Havisham with her greedy look,and striking her stick upon a chair that stood between them,as a sign to me to sit down there.[7]123
該例句是哈維莎小姐以疑問語氣的方式向皮普索取信息。在“Do you find her much changed,Pip?”這句話中,主語是you指代皮普,謂語是find,賓語her指代埃斯苔拉,皮普對埃斯苔拉的看法是哈維莎小姐意圖向皮普索取的信息。例句還通過伴隨狀語描述了她在提問時的表情“greedy look”和動作“striking her stick...as a sign to me to sit down”,這些肢體語言透露出哈維莎小姐的高高在上和虛偽。她對皮普的打探,動機在于利用皮普對埃斯苔拉的愛慕去控制他,報復(fù)他。狄更斯在這里批判了作為上層階級的哈維莎小姐為一己私利而扭曲的人性,無辜的皮普早已淪為哈維莎小姐報復(fù)世界上所有男人的第一步。
例7:"I am to come to London the day after tomorrow by the mid-day coach.I believe it was settled you should meet me.At all events Miss Havisham has that impression,and I write in obedience to it.She sends you her regards.-Yours,Estella."[7]137
在該例句中,“am to come to”采用了命令的語氣,表明埃斯苔拉是在按照哈維莎小姐的意志和安排行事。在“I believe it was settled you should meet me”中,不是哈維莎小姐做主語,也沒有明確表達是哈維莎小姐讓皮普做什么,而是用“it was settled”代替,更加凸顯了哈維莎小姐的話語權(quán),蘊含了哈維莎小姐對埃斯苔拉和皮普兩人的命令意味。在這種權(quán)力話語語境下,埃斯苔拉與皮普的對話只是在傳達哈維莎小姐的命令。狄更斯在這里批判了哈維莎小姐的虛偽,她利用埃斯苔拉玩弄皮普,皮普所追尋的紳士地位及他眼中的遠大前程只能是幻想。
本文依托費爾克勞夫的三維分析框架的文本分析和話語實踐分析的維度,從文本分析的“及物性”“語態(tài)”和“情態(tài)”,以及話語實踐分析中話語產(chǎn)生時的不同語氣類型,分析了皮普由簡單純真,開心做普通勞力,到懷疑本我,追逐上層社會的紳士地位,變得勢利高傲,并通過對主人公皮普在成長過程中看待自我身份的心理變化的分析,挖掘出小說主人公成長背后所隱藏的廣闊社會背景和意識形態(tài)。皮普的成長受到19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桎梏,在那個時代,下層階級無法對抗上層階級的權(quán)力并為自己爭取社會地位和話語權(quán)。該研究也在批評話語分析的視角下,通過對人物性格變遷的分析,解讀了小說作者對為追逐金錢和社會地位而扭曲的人性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