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思甜
(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 100048)
禮貌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活動的一條重要準繩。[1]在日常交際中,人們往往會出于禮貌而調(diào)整語言;因此有了委婉語。委婉語在世界各民族語言中廣泛存在,有著極其相似的使用方式和適用范圍;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也被賦予不同的文化和種族特征。近年來,我國學者受國外委婉語研究的啟發(fā),在漢語及英語的委婉語方面有不少產(chǎn)出及對比研究,而漢語和西班牙語中委婉語的比較研究還較少。[2]因此,本文將從中國和西班牙兩國不同的禮貌原則出發(fā),對漢語和西班牙語中的委婉語進行比較分析,以便西班牙語學習者能夠更好地了解本國及目的語國的語言文化,促進兩國跨文化交際。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上下五千年,禮樂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下,“禮”的根本便是“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的等級秩序。中國式禮貌往往會偏向于“貶己尊人”,采取等級禮貌系統(tǒng),強調(diào)集體意識。
西方對于禮貌原則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一個重要的分支是1978年美國語言學家Brown和Levinson發(fā)表的專著《語言應(yīng)用的普遍現(xiàn)象:禮貌現(xiàn)象》;研究指出,“禮貌”的核心是“面子”,是每個個體為自己在社會中所營造的“個人形象”。也就是說,說話者會通過贊美聽話者和自謙的方式來獲取對方的欣賞與尊重。
綜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和西方對于“禮貌”的認知和評判標準并不一致:中國文化突出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強調(diào)對現(xiàn)有社會秩序和價值觀的遵從;西方文化則更為強調(diào)“人人生而平等”的概念,突出個體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這兩種原則上的哪一種,都是以尊重他人為底色的。在這兩種文化的熏陶下,中文和西班牙語為貼合禮貌而采取的委婉語策略必然是同中有異,各有特色,而又殊途同歸。[3]
在漢語中,“委婉”又稱“婉轉(zhuǎn)”或“婉曲”。語言學家陳原先生曾給委婉語以這樣的定義:“委婉語詞的產(chǎn)生,大抵是從禁忌開始的……委婉語詞就是用好聽的、含蓄的、使人少受刺激的代詞,代替所要禁忌的語言?!?/p>
西班牙語eufemismo(委婉語)一詞則源自希臘語,從構(gòu)詞角度看,其本意為“好的言語”。西班牙皇家語言學院詞典對“eufemismo”一詞給出的解釋是:“對一些原本刺耳或難聽的說法的溫和或體面的表達?!盵4]
不難看出,無論是漢語還是西班牙語,都是出于禮貌而使用委婉語的,而二者的起源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即為了避開語言或文化中的某些禁忌。無論是中國文化中的避諱,還是西班牙語中的禁忌,根源上都脫離不了人們對語言靈力的崇拜和古老的宗教影響。比如在中國不能褻瀆神靈,而在西班牙語中,很多禁忌都和《圣經(jīng)》有關(guān),起初禁忌的概念僅限于宗教領(lǐng)域,后來延伸至其他可能引起恐懼的現(xiàn)實領(lǐng)域,乃至擴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漢語和西班牙語中委婉語的婉指對象同樣具有相似性,這里主要是指兩種語言委婉語的分布范圍和涵蓋領(lǐng)域。張拱貴主編的于1996年出版發(fā)行的《漢語委婉語詞典》中,編者將委婉語分為十三類:死亡與殯葬、疾病與傷殘、分泌與排泄、性愛與生育、身體器官與生理變化、犯罪與懲罰、戰(zhàn)亂與災禍、家庭與婚配、人際關(guān)系與稱謂、職業(yè)與境遇、錢財與經(jīng)濟、品質(zhì)與性情及動植物名稱。[5]而西班牙學者維羅妮卡·埃德索·納塔利亞斯在2008年發(fā)表的文章中,將西語委婉語分為了七類:職業(yè)、生理及心理缺陷、戰(zhàn)爭、死亡、性愛、暴力及社會禁忌。[6]
可以看出,漢語和西班牙語劃定委婉語范圍時使用的術(shù)語不盡相同,但二者婉指的對象多有重合之處。比如,漢語用“走了”“犧牲”“長眠”“駕鶴西去”等詞語來婉指死亡,而西語也常常會使用“irse”“fallecer”“dormirse para siempre”或是“pasar a mejorvida”等委婉語。而關(guān)于一些難以在眾人面前啟齒的生理現(xiàn)象,漢語有“出恭”“方便”“去洗手間”的說法,西語也有“regarelarbolito”“haceraguasmayores”及“ir de vientre”的委婉表達。
漢語和西班牙語的委婉語發(fā)展趨勢相近,這里指的是隨著時代發(fā)展,個體價值觀念和集體價值觀念都有可能出現(xiàn)拓展和更新;同時,語言本身也會隨著社會的變遷不斷迭代,新鮮詞匯層出不窮。這樣一來,委婉語便可被視為一個并不穩(wěn)定的語言現(xiàn)象——新的委婉語不斷產(chǎn)生,而舊的委婉語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中可能成為禁忌語。
例如,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那些原本因人們認知缺憾而出現(xiàn)的委婉語使用頻率越來越低(如一些當初無法用科學解釋的自然現(xiàn)象);相反,受到“政治正確”概念的影響,我們在越來越多的公眾發(fā)言中發(fā)現(xiàn)一些更為中立的用語,以避免因使用褒貶含義過于明確的詞句而上傷害某些既定群體的利益。比如漢語中的“弱勢群體”,西班牙語中的“grupos vulnerables”。
提到語言的更新迭代,不可避免地要談起委婉語中的“語義污染”現(xiàn)象,尤其是如今不斷噴涌的網(wǎng)絡(luò)語言。例如,在網(wǎng)絡(luò)上發(fā)表某些負面言論時,采用語音縮略的手段創(chuàng)制的委婉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使用語言暴力所帶來的沖突。
漢語是表意的非拼音文字,根據(jù)漢字的特點,可以利用部首的優(yōu)勢拆字形成委婉語。比如在一些網(wǎng)絡(luò)用語中,人們便往往用“春蟲蟲”及“馬叉蟲”這樣通過拆字法得到的表達用以代指“蠢”及“騷”這樣略顯不適的字眼。
漢語的另一獨特之處是漢語拼音通過聲母、韻母及聲調(diào)的組合,會產(chǎn)生大量的同音異形字或是近音異形字,因此諧音、同音或轉(zhuǎn)音等也是漢語委婉語的主要構(gòu)成方式。比如,漁民忌諱“沉”字,便把“盛飯”叫作“添飯”;袁世凱復辟帝制后,因元宵音同“袁消”,便稱之為“湯圓”。
西班牙語作為拉丁語系的一支,屬于表音的拼音文字,因此往往會通過詞形上的變化來形成委婉語。比如常見的臟話中“carajo”“joder”“chucha”便分別被替換成“caray”“jo”“chu”,以此來避免在交際中直接使用不雅詞匯。[7]
當然,西班牙語中也還有一些獨特的語言現(xiàn)象可以用來構(gòu)成委婉語,如,指小詞(disminutivo)往往就有著緩和語氣、表達親昵的作用。比如gordita(微胖女人)、tontito(小傻瓜)這樣的稱呼,不僅避免因略顯負面的評價給別人帶來的不悅,還給以人親切之感。
除此之外,西班牙語中也有調(diào)整動詞的時態(tài)和式來表達委婉語氣的現(xiàn)象。比如,征求別人意見或講客套話時,常常會使用簡單條件式或者過去未完成時;而動詞的人稱變化有時也有類似的作用(比如西班牙語中常見的無人稱現(xiàn)象)。這種人稱替代現(xiàn)象也常常被用在政令公文中,以模糊規(guī)則制定者的身份,使受眾更容易接受指令。
前文曾分析過,由于深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禮貌用語最為突出的一大特點就是長幼尊卑有別;而西班牙語的禮貌表達則強調(diào)個體自由與平等。這一點非常明顯地體現(xiàn)在了姓名稱謂上。
在古代,帝王家或孔子等圣人的名字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是很大的忌諱。秦始皇嬴政為了回避“政”字,“政月”改為“正月”,同時也將“正”改讀作“征”。尋常百姓家也往往相當重視避祖先和長輩的名諱,《紅樓夢》中就提到林黛玉為避母名諱,把“敏”念成“每”或“密”,在寫“敏”字時也要減去一兩筆。
而在西語國家,人們在稱謂方面則隨便得多,他們認為直呼姓名反而顯得更加親密。稱呼領(lǐng)導時往往只是加上“先生”或“女士”這樣的稱謂,對于長輩更是直呼其名。他們甚至熱衷于用長輩的名字來給孩子命名,以表達對愛的傳承;因此,《百年孤獨》中令人錯亂的好幾代何塞和奧雷里亞諾也就不足為奇。
當然,委婉語能體現(xiàn)的文化和民族特性還遠不止于此。例如,中國文化中認為“老”是人生智慧的累積,主張人們尊老敬老。我們在人的姓氏前后加上一個“老”字,往往表達的是對年長者的愛戴與尊重。而西班牙語文化中年齡本就是一個隱私性的問題,人們更認為“老”是年邁體衰、滄桑無力的象征,在交際中也往往使用“anciano”“gentemayor”“persona de terceraedad”來指代老年。[8]
另外,中西方對于數(shù)字(4和13)、動物(狗和龍)、職業(yè)等話題使用的委婉語更是體現(xiàn)了東西方語言文化體系的差異性,展現(xiàn)出了語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語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特點,一些重大的歷史或是政治事件的影響往往可以從語言的變化中略窺一二。例如,我們往往會用“文化大革命”或是“十年動亂”這樣的詞語去形容我國歷史上的一段低迷時期;在西班牙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在佛朗哥的獨裁統(tǒng)治中就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委婉用語。“obrero”(工人)一詞曾經(jīng)被“productor”(生產(chǎn)者)所替代,死亡也不再是“muerte”,而是“incompatible con la vida”(與生命不兼容)。
除了政治原因造就了委婉語,戰(zhàn)爭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中國和拉丁美洲都有過被殖民侵略的歷史,這些經(jīng)歷為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無法挽回的傷痛,造成了現(xiàn)如今仍然難以回避的歷史遺留問題;因此,在與對象國家交流時,任何一方都不應(yīng)在對方的傷口上撒鹽,而是要尊重對方的民族和歷史,合理使用委婉語,來減少傷害。比如,對于1492年的歷史事件,在與拉美人民談起時,我們應(yīng)盡量避免表達對其在文明史開拓上的贊許之意,而應(yīng)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側(cè)重其“conquista”(征服)的一面。
作為一種復雜的語言現(xiàn)象,委婉語的變化更新可以說是民族變遷在語言層面的折射之一。了解委婉語不僅是語言學習的一部分,更是歷史文化學習的一部分。深入了解漢語與西班牙語委婉語的相似及差異只是基礎(chǔ),如何在西語學習中將研究成果代入語用實踐,才是廣大西語學習者面臨的實際問題。西語學習者只有知己知彼,方能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合理地發(fā)揮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