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迪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葫蘆島校區(qū) 遼寧 葫蘆島 125105)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核心課程?!盵1]因此,思政課教師的工作重點是提升思政課的質量和水平。作者將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為例(以下簡稱“綱要”課),研究綱要課程教學問題。
目前,“綱要”這門課程的受眾群體主要是全國高校本科大一新生。這門課與學生在中學階段所學習過的歷史課內容上有重合部分。但該課是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學生中學歷史課的理論升華與提升,能夠幫助“00后”大學生了解國史、國情,進而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以下簡稱為“兩個了解”“四個選擇”)。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授課群體是“00后”大學生,因此,教學方式要有所調整,教學方法也要多樣化,逐步做到吸引“00后”大學生,讓其積極參與課程學習。
目前高校大一新生主要是2000年及以后出生的群體,這些學生的特點是:熟悉新鮮事物快;對于電子產品應用比較廣;擅于用現(xiàn)代化科技產品學習;學習能力比較強;學習自主性不是很強;有一定的近現(xiàn)代史方面的基礎,但缺乏透過問題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等。
從592名學生填寫的調查問卷中了解了“00后”大學生對于“綱要”課的興趣點、不了解的點、疑惑點及所喜愛的教學方式。
比如:調查發(fā)現(xiàn),84.46%的學生對“綱要”課是感興趣的,想學好這門課。
對紅色景點感興趣的學生比較多,但非常了解的少之又少。調查顯示,很了解的僅占5.91%。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在“綱要”課的第四章至第七章,結合紅色景點對某一歷史事件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是十分必要的。
學生對近現(xiàn)代歷史人物(如林則徐、李鴻章、孫中山)了解得怎么樣?調查發(fā)現(xiàn)55.24%同學是一般了解,28.38%比較了解,很了解的僅占6.25%。
對于教學方式,調查發(fā)現(xiàn),有26.69%的學生喜歡傳統(tǒng)式教學,更多的學生喜歡線上線下混合式,希望教師借助一些網絡教學平臺,使課程更加豐富多彩。
首先,分析“綱要”課教材結構,其次,研究“綱要”課程與學生學習基礎之間的關系,最后,研究“綱要”課與學生接受能力之間的關系。
“綱要”課教材按照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歷史分期來劃分:1840年—1949年稱為中國近代史,1949年至今的歷史稱為中國現(xiàn)代史。教材目錄分為三個階段,即中國近代史分為兩個階段,中國現(xiàn)代史作為一個階段。具體而言,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這段歷史稱作“風云變幻的八十年”,中國經歷了滄桑巨變;1919年從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這段歷史,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上兩個階段并稱為中國近代史。1949年至今這一段講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被稱作輝煌的歷史進程,即中國現(xiàn)代史部分。
“綱要”課是對學生在中學階段所學歷史課程的理論升華與提升,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論高度。如果要求通讀整本教材,并深刻理解每一個知識點,剛上大一的新生有一定難度。學生閱讀教材,不能感同身受,不能夠深切地體會到那個年代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不能達到讓學生深刻理解“四個選擇”對于我們今天的重要意義。該問題對于理科生來說難度尤為突出。因此,教師應做好學情分析和課程設計,幫助大學生學好“綱要”課。
在“綱要”課上,教師的講解能夠使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但想讓學生結合課程內容去理解歷史虛無主義、唯物史觀,這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很難把握評價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尺度。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積極觀察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將歷史虛無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容融入“綱要”課,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
教學中,教師要全方位備課,做好教學設計,同時要充滿文化自信。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
教學設計,應體現(xiàn)潤物細無聲,教師應多角度全方位地設計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備課時教師應精讀教材,充滿文化自信,要有價值認同,按“綱要”課專題,仔細挖掘學生的興趣點。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備課,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熟練運用教學輔助工具?!熬V要”教材沒有插圖,將必要知識點用圖片或者是用短視頻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圖片及教師生動自信的講解,學習“綱要”課知識,更深刻地理解史實。在教學設計時,教師應注意教材部分內容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程中相重合的情況,應與概論課程教師溝通,避免重復講解。比如:在“綱要”課和“概論”課中都要講到中國夢這個話題,“綱要”課就要注意從歷史角度講清楚中國夢的內涵,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意義,進而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領悟為什么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教學設計要注意避免一言堂。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每個同學都參與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必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拍情景劇、講述類活動,或者給經典的近現(xiàn)代史影片精彩片段進行配音,讓學生以演員或者講述者的身份融入歷史,拉近學生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距離,讓學生深入了解近代史,深切體會“四個選擇”的意義。總之,綱要課教師應該積極應對“綱要”課教材的特點,不斷進行調研,找出學生學習“綱要”課的興趣點,更好地讓“00后”大學生學習這門課,實現(xiàn)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不愛思考問題到主動思考問題的態(tài)度轉變。
為了提高“00后”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可用與課程相關的網絡圖片吸引學生眼球;授課語言也要年輕化,使理論知識與“00后”大學生貼近的語言結合,增加授課語言的生動性,從而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在教學中,還要利用與當今時代相關的教學資源。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積極探索混合式教學,可在課上、課后適當地運用輔助教學工具,比如超星學習通、課堂派及雨課堂等教學軟件,線上推送課前預習資料,課上使用教學軟件提問、搶答、互動,課后利用教學軟件布置作業(yè)、測試及課后答疑。用教學軟件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使師生互動更加方便,使教師能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和思想動態(tài)。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3]。結合課程調查問卷,根據“00后”大學生的特點,在提高“綱要”課教學水平方面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把握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之間的關系,即處理好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與思想動態(tài),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并且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掌握學生在學習綱要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首先,教師要避開一言堂,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參與課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其次,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的興趣點。講授“綱要”課,應注意深入淺出,而不是面面俱到,要注意有側重地講解知識點。最后,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主動了解學生、幫助學生、走近學生,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進而建立良好的師生情,使整個課堂的教學氛圍更加融洽。
按照課程思政所提供的思路,教師不但對“綱要”課的課程大綱、教學內容非常清楚,而且還要掌握一些所教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在授課準備課時,要做好學情分析,比如學生是理工科的還是文科的,找出與他們專業(yè)相關的點作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尤其是從學生所熟悉的領域去思考近現(xiàn)代史基本問題,從而更好地做到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課程思政。
首先,做到教材的歷史史實與理論相結合,將歷史與理論融合在一起,即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對歷史事實和歷史過程的敘述中歸納、總結和闡釋理論”[4]。其次,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充分了解本省或本校周邊的紅色景點,讓學生通過紅色遺跡對歷史有進一步了解,并引導學生利用假期參觀歷史遺跡,尤其是紅色景點,如沈陽地區(qū)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錦州地區(qū)的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葫蘆島地區(qū)的塔山阻擊戰(zhàn)紀念館等。學生通過參觀紅色遺跡,對理論知識會有更深入的理解。由于當下疫情,學生實地參觀紅色遺跡這一實踐活動并不是很容易實現(xiàn);因此,需要教師充分了解紅色景點或者紅色遺跡,將紅色景點或遺跡所涉及的歷史事件與人物事跡引入課堂,與“綱要”教材內容結合,進而幫助學生更深入學習、理解“綱要”課教材,使學生體悟“飲水思源”,更深刻地感悟“四個選擇”的重要意義。
在“綱要”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組成了有機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要注意將教師、學生、教材有機結合起來,不要割裂對待;要將唯物史觀和歷史虛無主義的概念融入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位學生的思想,進而幫助“00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