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錕
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習作”
老師: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jié)總能吸引讀者的眼球。這個單元我們要完成“神奇的探險之旅”的寫作,同學(xué)們比一比誰寫的故事更吸引人。
阿呆:寫好這篇習作要注意什么呢?
老師:去哪里探險要提前設(shè)定好,這就是故事發(fā)生的場景。哪些人參加了探險?這些人是具備某種專業(yè)特長,還是具有突出的性格特點?這些都會對推動故事發(fā)展、豐富故事情節(jié)起到輔助作用。探險中需要什么裝備,也要結(jié)合故事場景積極準備。寫作之前,可以查找相關(guān)資料,為寫好習作提供有力的科學(xué)依據(jù)。
阿呆:就是說不是想寫什么就寫什么,也要有一定的依據(jù)?
老師:當然,合理想象是“神奇”的前提。漫無目的的想象,不僅沒有可信度,還會使故事乏味無趣。比如《西游記》的神奇之處,就在于書中塑造了很多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想象出一個個扣人心弦又合乎情理的故事,這就是它成為名著的原因。也許我們受年齡、條件所限,不能親自到某地探險,但可以結(jié)合自己的意愿、興趣愛好,作為這次探險的出發(fā)點,構(gòu)思故事的藍本。
文君:那怎樣才能寫出吸引人的故事呢?
老師:這就要在“探險”二字上做文章了。結(jié)合場景,想一想你都遇到了哪些險情,又是怎樣化險為夷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跌宕起伏之間,才能扣人心弦。抓人眼球的故事情節(jié),仍然離不開合理想象。在戈壁大漠,就不會遇到雪崩;去南極考察,就不會撞見北極熊。安排情節(jié)時,最好能夠漸入佳境,給人意猶未盡之感。
阿呆:我好像理解了。比如下面尹垣博同學(xué)寫的《海底尋寶》一文中,作者先寫來自海水的壓力,再寫受到鯨鯊的攻擊,然后寫差點兒被燈籠魚所傷,最后寫所尋的“寶物”竟然是海底的石頭和沙子。設(shè)置情節(jié)時,逐步讓讀者感受到探險時緊張的氣氛。想象之中、意料之外的情節(jié),提高了故事的可讀性。
老師: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設(shè)定好了,怎樣才能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呢?
文君:您以前說過,寫作文要表達出真情實感,才會感染讀者。
阿呆:真情實感?對這篇作文也適用嗎?
老師:當然。你自己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如果能夠隨時隨地將心情變化、情緒感受寫出來,就會帶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果你能夠把讀者帶入故事情境中,隨你一同經(jīng)歷危險,一起提心吊膽,一起如釋重負,這篇習作就成功了。
阿呆:大漠探險之旅,我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