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麗
(安徽省潁上縣西三十鋪鎮(zhèn)中心學校 安徽 潁上 236218)
農村地區(qū)的教學條件相對落后,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構建智慧課堂,使師生走出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是促進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我校積極響應號召,打造了數(shù)個智慧教室,為了更好的使學生和教師適應新的教學模式,下一步將重點對教師展開教育培訓工作,令智慧課堂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
1.1 打破傳統(tǒng)意義上“教”與“學”的方式。智慧課堂下,過去那種師生手捧書本,照本宣科,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進行口述式教學的陳舊模式徹底被打破,網(wǎng)絡和信息技術成為了必要的教學工具。學生通過自主構建、合作互動等方式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可以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數(shù)據(jù)進行匯總和分析,搜集豐富的教學資料滿足學生需要。新的教學方式成為了沖出英語教學瓶頸的突破口。
1.2 增加教學資源。基于智慧課堂的英語教學,教師可以將在網(wǎng)絡中搜集到的新鮮資源上傳,資源中包括課內知識點,課外信息,表現(xiàn)形式為PPT、圖片、視頻、音頻等等,豐富了學生的感官,增強了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彌補了農村學生知識面狹窄,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英語元素少等劣勢,也令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
1.3 促進多元互動。利用端應用工具,教師可以發(fā)布信息、作業(yè)、課件,批改作業(yè),學生在學生端負責接收信息,完成作業(yè)。師生之間可以進行單獨的消息收發(fā),便于教師對單個學生的指導,而學生相互之間也可以進行互動,這樣的點對點交互將提升教學的針對性與全面性。
1.4 延伸教學空間。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支持下,師生之間可以跨越時空,通過觀看直播的方式學習,通過隨時的信息收發(fā)來進行輔導和問題解答。在課堂上的教學過程可以保存下來,供學生課下重復觀看,實現(xiàn)隨時隨地的學習[1]。
2.1 在校內加大研討和實踐力度。構建智慧校園,需要眾多擁有智慧課堂教學能力的教師作為支持。我校目前剛剛建立了一些智慧教室,教學實踐還處于起步階段,能夠熟練利用設備和軟件進行高效化教學的教師相對較少。對此,首先應該在校內展開積極的研究工作。將全體教師集中起來,圍繞智慧課堂的終端使用、設備操作、教學課件制作、視頻剪輯等技術展開深入的研究,利用部分先進教師的經(jīng)驗,將其他教師帶動起來,嘗試實踐,在實踐中摸索、積累經(jīng)驗。
不妨先建立幾個示范班,對該班級中的學生進行統(tǒng)一指導,掌握智慧課堂下的學習方法。教師按照研究、學習總結出的方法和經(jīng)驗,對示范班展開智慧課堂下的英語教學活動,并根據(jù)學生們的需要調整技術和方法,定期對教學成果進行評估。最后再逐漸擴大示范班的范圍,實現(xiàn)智慧課堂的擴展,一步步達成智慧校園的構建目標。
2.2 參加外部的學習和培訓。利用智慧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計算機操作水平,熟練使用移動終端和各類軟件,決不能因為個人信息技術素養(yǎng)不高而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在明確要求后,我們決不能一味的“閉門造車”,應通過參加外部專業(yè)培訓的方式學習專業(yè)的智慧課堂教學知識,學習PPT、WORD文件的制作,視頻的剪輯,微課的制作,信息的統(tǒng)計和分析,建立智能化教學的思維,從而在教學中做到教學決策數(shù)據(jù)化、資源推動智能化、教學輔導高效化、教學信息豐富化[2]。
2.3 觀摩他校教學實踐。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為了更好的構建智慧課堂,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農村英語教師在參與學習、培訓、研討活動的同時,還應該走入到一些已經(jīng)全面普及智慧課堂的校園中,通過觀摩其他教師的授課來提升自身的實踐教學水平,更好的將所學理論轉化為實踐。當然,如今農村的網(wǎng)絡也十分發(fā)達,教師通過在網(wǎng)絡中查詢信息也能獲取到許多有價值的智慧課堂教學視頻。既然“走出去”的機會有限,那么通過即時更新的網(wǎng)絡資源來學習,則能夠令農村地區(qū)的英語教師時刻掌握最新的智慧課堂教學方法,有利于持續(xù)性提高教學水平。
2.4 建立智慧課堂教學評價機制。為了促進智慧校園構建,提升智慧課堂教學效益,學校也應建立起相應的教學評價機制,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創(chuàng)新化教學能力以及最終的教學成果作為教學評價的標準,促進教師之間相互學習,積極進取。
總之,農村中學英語智慧課堂的構建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教師綜合教學能力不強,無法滿足智慧校園的構建需要已成為現(xiàn)實,培養(yǎng)高素質的智慧課堂教學者是當務之急的工作。必須明確智慧課堂下,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的各項要求,借助校內學習、校外培訓、實踐總結等多種方式,逐一落實目標。先從幾個班級入手,逐漸擴大至全校,在科技的力量下提高農村英語教學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