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蝶
(江蘇省太倉市沙溪鎮(zhèn)幼教中心東安幼兒園 江蘇 太倉 215400)
1.1 以幼兒的問題為探究線索,體現(xiàn)幼兒在課程中的主體性。“幼兒是天生的提問者”,本次的探究式主題課程是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幼兒園農場小羊開展的探索活動,是由幼兒的興趣、發(fā)現(xiàn)以及想法所推動的一個拓展學習過程。幼兒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提出了非常多的問題,如“羊媽媽要生寶寶了,我們怎么照顧它?”、“帶來的菜不夠吃怎么辦?”、“小羊的名字叫什么?”、“小羊的便便為什么是一粒一粒的?”等等。這些問題是整個“暖羊羊行動”開展的有利線索,我們始終把幼兒放在問題探究式主題課程中的主體地位,這也非常好的體現(xiàn)了“課程游戲化”理念下,幼兒自主學習的教學主張。
1.2 以個別化小組的學習方式開展深度探究。問題探究式主題課程的開展,真正打破了班級的界限,以個別化小組的學習方式,根據問題的提出來不斷地深入展開調查與學習,積累相關知識與經驗。如在小羊出生后,幼兒提出要分組分別來照顧羊媽媽和羊寶寶,他們表示這樣分組的方式開展會把小羊一家照顧的更好。
1.3 領域間自然有效的相互聯(lián)系、滲透。整個活動內容緊扣幼兒和教師的生活經驗及問題,所以會有很多機會涉及到各個領域,而非來自概念化的某年齡段幼兒的發(fā)展特點。幼兒的興趣不是恒定不變的,在問題探究式主題課程中,幼兒隨時根據自己的興趣及疑問來持續(xù)開展。如在給羊媽媽的喂食過程中,幼兒從健康領域聯(lián)系到科學領域,為羊媽媽設計“健康食譜”,并稱量蔬菜。又如在為小羊取名字,聯(lián)系到藝術領域設計名片等等。
幼兒在“課程游戲化”自主學習過程中的表達更加生動,豐富的記錄與表征、有趣的談話與交流等。研究小組內的幼兒形成同伴互助式學習,讓幼兒看到自己在學習中的強大能力,在課程學習中的幸福感與自信心油然而生。
2.1 良好品質的培養(yǎng)。問題探究式主題課程中的學習行為更加自主,從問題確立到問題解決,促進了幼兒的溝通、數學實踐、解決問題等能力,這些能力正是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重要內容。幼兒在不斷地觀察、討論、繪畫、記錄、反思等豐富活動中獲得了有價值的體驗。他們從與同伴互動中,從自己的不斷發(fā)展中建構更全面的自己。
2.2 表征能力的提升。大多數幼兒在回憶事件的時候,都會用表征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所見所思。幼兒表征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用多重圖形或者數字符號來進行記錄。在“周末放假不在學校,誰來給小羊喂菜”這個問題上,幼兒選擇用表征的方式為門衛(wèi)叔叔寫一封信,求助他們在周末時間代替自己給小羊喂食。幼兒針對小羊創(chuàng)造表征時所獲得的體驗會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并且在運用多種表征模式也會增強這種體驗。
2.3 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坝變菏翘剿髡吆脱芯繂T”,從我們收集有關小羊的問題開始,就一起去想辦法逐一解決。幼兒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幼兒自由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方式的過程。如在我們遇到“小羊有多重”這個問題時,幼兒能結合親身實踐,聯(lián)系到自己六一體檢的體重測量經驗,從而來自主解決這個問題。
本次“暖羊羊行動”在開展實施的過程中,也較好地逐漸轉變了教師傳統(tǒng)教學理念,走出課堂,真正走近幼兒內心喜好。不論是教師還是幼兒,都能很好地將知識化身為有力的行動去一步步實踐。教師在與幼兒一起開展深度學習的同時,也不斷提升了教師自身的專業(yè)能力。
3.1 觀察思考能力。教師良好地傾聽并觀察幼兒的行動、互動、對話、陳述、情感表達以及表征,這些都是發(fā)現(xiàn)幼兒的興趣與想法、好奇心與求知欲的必要前提。
3.2 支持引導能力。問題探究式主題課程,它并不是一個具有預設內容的課程,而是幼兒在游戲和互動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興趣、疑問和想法的不斷觀察與分析的課程。需要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以觀察、分析為基礎,做出下一步引導和支持的這樣一個循環(huán)往復、螺旋式的教學過程。如當我們在缺乏飼養(yǎng)經驗的時候,我們會借助“理論書籍來支撐”、“繪本知識來幫忙”、“智能小度解疑惑”以及“主動請教長知識”等多渠道去支持孩子建構更多專業(yè)知識。所以問題探究式主題課程對教師在支持引導能力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3.3 反思分析能力。反思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包括發(fā)現(xiàn)問題,收集問題、解決問題及反饋做出下一步決策。所以每次活動后,教師會反思所聆聽到、觀察到的詳細內容,然后與幼兒展開討論和分析。反思后為幼兒提供更多學習機會的同時,也進一步激發(fā)和促進幼兒向更深水平發(fā)展。教師往往更關注分析幼兒自主探索、相互交往并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而非注重結果。反思對一個教師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來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暖羊羊行動”中,教師在不斷反思與分析中陪伴幼兒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