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開發(fā)區(qū)分校 江蘇 啟東 226200)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教育方向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現(xiàn)在的小學教育不僅要為學生傳授基本的學科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及全面能力的發(fā)展。課程思政在本質上是一種教育,是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綜合教育理念,需要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學科教學打個中,在潛移默化之中對學生的思維意識及行為舉止造成積極影響。語文是學生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到大學都要學習的一門重要學科,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德育教育功能,教師通過對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促進學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長??梢哉f,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語文課程在德育教育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德育教育是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1.1 教師德育教育觀念陳舊?,F(xiàn)如今,雖然一直在強調素質教育、全面發(fā)展、立德樹人,但很多教師的德育教育觀念仍然比較陳舊,忽視了德育教育對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過分看重對教材的講解,以學生的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好與壞,在德育教育方面總是輕描淡寫,更有甚者會將德育教育環(huán)節(jié)自作主張地刪除掉。這種不重視德育教育的思想與行為,對學生的品德發(fā)展會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全面發(fā)展。除此之外,部分教師雖然意識到了德育教育對學生發(fā)展與成長的重要性,但由于本身的教學觀念比較落后,不能及時更新德育教育理念,導致日常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工作效果不佳,不能很好地通過德育教育來推動學科教學發(fā)展,更不能將德育教育有效的滲透到學科教學當中,使得兩者之間出現(xiàn)了斷層,影響了學生健康、全面地發(fā)展。
1.2 德育教育工作內容落后。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科學信息化的不斷提升,學校德育教育內容更新速度不斷加快,但很多教師的德育教育工作內容比較落后,無法與現(xiàn)階段小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相匹配,跟不上小學生的成長步伐,這導致德育教育失去了應有的價值。現(xiàn)如今的小學生受到社會經濟的各類影響,學習和模仿外界事物的能力比較強,如果教師的德育教育內容比較死板,而且靈活性不夠高,很難有效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非常不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對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塑造也會帶來負面影響。[1]另外,小學生正處于快速成長階段,生理及心理變化非常迅速,如果德育教育工作內容不能及時更新,德育教育效果自然會不盡如人意。
1.3 德育教育方法比較單一。在現(xiàn)階段,很多教師仍然在采用“說教式”的德育教育方案,這種落后、單一的德育教育方法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互動。久而久之,學生很容易產生厭煩心理,進而導致德育教育無法順利開展。此外,部分教師雖然注意到了對德育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但卻忽視了與學科教學的緊密融合,這導致學生只接受到了理論知識教育,不能很好地吸收德育教育知識,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自然會偏低。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還是因為小學生的思維邏輯還沒有完全發(fā)育,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只能根據(jù)直觀感知,教師對道德行為和實踐教育的養(yǎng)成比較輕視,不利于學生對良好思想道德及行為習慣的理解與吸收,無法將其順利內化,不利于學生德育教育的發(fā)展。
2.1 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小學生正處于人生起步的階段,心智還沒有發(fā)育成熟,自我約束能力和鑒別是非能力比較弱,很容易就會受到不良事物的誘導,進而影響學生健康成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技巧的時候融入大量的人文因素,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辨別是非的能力,明確真善美與假丑惡的界限,進而使學生規(guī)范約束自身的行為,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成長。[2]尤其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世界文化的相互融合,人們的思想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很多人都形成了嚴重的拜金思想。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扎實基礎。
2.2 優(yōu)化語文教學的需要。語文學科中包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是經過教育專家精挑細選出來的,不僅是語言的精品,而且還蘊含了豐富思想文化。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相關的德育教育滲透,能夠起到優(yōu)化語文教學效果。通過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的相互融合,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形式,拓寬了語文教學的內容,加速了語文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此外,當學生具備了優(yōu)秀的思想道德品質之后,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所蘊含的思想的理解速度會加快,在無形之中提升了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性,實現(xiàn)了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優(yōu)化。
2.3 時代與社會進步需要。社會發(fā)展包含很多重要的因素,其中精神文明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時代與社會進步的必然前提。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同時也是民族的希望,如果小學階段的教育忽視了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必然會導致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影響小學教育效果。為了培養(yǎng)出更符合當代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必須在小學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否則當學生進入社會之后很難取得理想的成就,同時也無法推動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代的進步。另外,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小學生,思想更為活躍,對新鮮事物的接受速度更快,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能夠提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進而完成良好的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3.1 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資源。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包含優(yōu)秀思想文化的課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深入鉆研,挖掘其中的德育教育資源,向學生傳授基礎的語文知識的同時完成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備課階段需要深度分析理解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在潛移默化之中完成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促使學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確保學生的全面發(fā)展。[3]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落花生》的時候,這是一篇現(xiàn)代敘事散文,文章中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文章通過對花生好處的談論,贊美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強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好處的人。教師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作為德育教育素材,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發(fā)現(xiàn)身邊心靈美的人和事,并通過小作文的方式進行表揚。這樣一來,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寫作能力,而且還使學生獲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
3.2 靈活運用情境教學滲透德育教育。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是學習成功的關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對良好學習氛圍的創(chuàng)建,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情境教學法,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不同的教學情景,以此來提高小學語文學習效率。此外,在相應的情境中教師還可以滲透德育教育,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提前搜集了相關的圖片、音頻及視頻資料,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將學生代入到創(chuàng)設的情景當中,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腦海中浮現(xiàn)出的畫面,感受圓明園的瑰麗與輝煌之后再閱讀該片課文,這樣更能激發(fā)出學生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此外,教師還在教學中為學生介紹了相關的歷史背景,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得到只有國家富強才能不被欺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增強了學生振興中華民族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之情。通過對情境教學法的靈活運用,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而且增強了德育教育效果。
3.3 開展實踐活動實現(xiàn)德育教育目的。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在課內進行,還需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來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完成德育教育目的。合理的課外時間活動可以在實現(xiàn)德育教育目標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個體差異等因素,積極組織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得良好的語文學習體驗及德育教育感受。[3]例如,在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中秋節(jié)、國慶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時,教師會帶領學生開展各種類型的實踐活動,比如課外閱讀活動、主題演講活動、社會生活體驗活動等。豐富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而且還能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此外,帶領學生將學習到的語文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能夠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點,促使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得到升華,進而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總的來說,德育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長期且漫長的過程,它對學生學習能力及個人品質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語文教師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與意識,積極探索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實現(xiàn)傳授語文基礎知識和德育教育的完美融合,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將學生培養(yǎng)成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