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寶林
(江蘇省南京市天景山中學 江蘇 南京 211100)
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提高我國國民的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全社會都需要重視起來的任務,促進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不斷給社會提供全方位高素質人才,對于初中教學的改革也在逐漸發(fā)展,特別是生物教學,生物的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學習,生物學科包含的知識較多。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現(xiàn)象和生物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教師在教學中還需要結合實際生活對學生進行舉例,涉及到的知識體系非常龐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是有一定難度的。在教學過程中,生物教師需要結合實際調整自身的教學模式,摒棄傳統(tǒng)式教學,提高對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依據(jù)實際的教學情況,將生物理論和教學實際相結合,加快學生的理解效率,加深學生對于生物的理解程度,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記憶習慣,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核心素養(yǎng)所指的是,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所應具有的為了促進自身發(fā)展以及社會需要的基本素養(yǎng)以及相關能力。這就需要學生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在學習生活中要積極參與相關實踐,培養(yǎng)自身的動手能力。初中生物的核心素養(yǎng)所指的就是,在生物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教學生物知識,使學生逐漸形成相關素質。使初中學生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清晰知識框架,更深入的理解相關知識理論,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相比較學科素養(yǎng)來說,生物學科素養(yǎng)大部分是指學生可以熟練的將學會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在社會中發(fā)揮出相關的作用,這也是提高國民素質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1]。
初中生物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特點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是核心素養(yǎng)具有整體性。核心素養(yǎng)不但有素養(yǎng)這一部分,還包括了生物知識、生物實驗以及學生的獨立教育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初中生物知識點相對于廣泛,從社會群體具體到相關的微生物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依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性格特征,對知識點進行生活化設計,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順利,進而形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第二個是核心素養(yǎng)具有可實踐性。因為生物學科本身很多知識點就是來源于生活的,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接近生活,通過相關實踐,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記憶就會更加牢固,對于生物理解的就會更加深入。,學習生物的效率就會更加高效。第三個就是核心素養(yǎng)具有延續(xù)性。生物教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欲速則不達,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yǎng),同時也需要不斷嘗試新事物,進而增強對于生物的熱情,培養(yǎng)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在初中生物的教學課堂中,由于教學時間是有限的,部分教師為了使學生了解到更多的生物知識,一節(jié)課會給學生灌輸大量知識。雖然教學進度達到了教師的理想水平,但是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教師的教學效率是沒有得到保證的。同時,部分教師在課堂中仍采用傳統(tǒng)教學的方式,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感受,且教學形式單一傳統(tǒng),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得到增強,導致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展得到阻礙,對于生物學習的積極性并不能增強。教師的教學目標也就無法到理想水平。除此之外,在生物實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使學生看到更多的實驗過程,往往是自己動手操作,學生僅僅處于觀察的地位。這種教學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剝奪了學生實踐的機會,在學生生物思維的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負面作用,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無法得到發(fā)展。因此,在初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想有效提升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就需要直視這些目前出現(xiàn)在生物教學課堂中的問題,并依據(jù)問題思考相對應的解決措施,從根本上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2]。
4.1 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對學生思維水平的重視。在學生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綜合思維的學習模式和學習水平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在初中生物的教學課堂中,需要提升對于學生生物學習思維的重視程度,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課前預習的具體要求,使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和觀察習慣。例如,在生物蘇教版七年級上冊《植物種子的萌發(fā)》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提前預習,在家中可以浸泡一些黃豆的種子,觀察種子的外表,并對相關種子進行解剖,觀察種子的內部構造,依據(jù)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子和教材中的種子圖片進行對比,觀察相同處和不同處。學生在課下獨立探究的方式能夠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使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提升相關技能技巧,學會對知識點進行歸納分類總結,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記憶。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積極思考探究,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維,使初中生物的教學課堂達到教師的理想水平。
4.2 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視。教師在學生進行生物實驗操作時積極引導能夠有效增強學生對于學習的熱情以及積極性,使學生對于生物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性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生物素養(yǎng)。除此以外,教師通過在實驗過程中合理引導學生,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操作步驟,能夠使學生的操作技能逐漸得到糾正,加快完成學生培養(yǎng)生物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例如在蘇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植物細胞結構與功能》的教學過程中,因為生物教學中的細胞是微小的并且圖像是抽象的,對于初中學生的學習程度來說,學生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難,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直接給學生灌輸有關生物細胞的知識,不僅不能使學生快速調整好上課學習的狀態(tài),還可能分散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使學生對生物的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從而降低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用植物制成的表皮細胞臨時玻片,通過學生親自操作顯微鏡,學生就可以輕松觀察到植物的細胞結構,當這項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自己感興趣的植物制作臨時玻片,并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結構。這種實驗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植物細胞結構的相關記憶,還可以拓寬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理解,樹立學生對于科學嚴謹?shù)那髮崙B(tài)度,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靈活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來解決身邊的問題,進一步加快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進程,使教師的教學目標達到理想水平。
4.3 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小組合作。在初中生物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加入合適的小組合作方式,能夠使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公,秉承“生本”概念,提高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使學生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把班內學生以組劃分進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明確自我的學習思路以及學習方法,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蘇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人的生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班內學生以組劃分,對本節(jié)課的生物知識進行探究式學習,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思考我們究竟是怎么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學生通過在小組內的探究式學習,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接著,教師在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導入,例如生殖系統(tǒng)以及女性分娩等教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插入在各種災難中父母保護孩子的故事,例如纜車掉落父母托舉嬰兒事件,教師還可以順勢播放與之相關的一首歌《天亮了》,在講述故事之后,要求學生在組內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談論自己的感受,最后小組派一名代表發(fā)表看法。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于生命的尊重以及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小組合作模式在課堂中的加入,可以使學生更快的學會生物知識,還可以使學生意識到生命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3]。
4.4 在教學課堂中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在初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多媒體科學合理的使用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可以對知識理解的更加深入,不斷提高學生對于生物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生物學習效率。例如在蘇教版生物有關毒品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有關吸毒者的視頻,使學生通過觀察吸毒者的狀態(tài)來意識到吸毒對身體以及心靈的危害。接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主題討論,使學生對于毒品的認識更加深刻,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提高對于毒品的警惕,注重自身的生命健康。在生物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可以對生命的意義理解的更加深入,提升自身的相關意識。同時,多媒體在生物課堂中進行輔助教學,可以是學生對生活中的生物現(xiàn)象認識的更加清晰,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社會的責任感,使學生成長為一名未來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綜上所述,在初中生物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只有直視這些目前出現(xiàn)在生物教學課堂中的問題,并依據(jù)問題思考相對應的解決措施,從根本上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也只有這種教學模式,才可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維,使初中生物的教學課堂達到教師的理想水平,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