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鳳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武堅中學 江蘇 揚州 225000)
分層教學以學生分層為基礎,教師通過了解學生數(shù)學水平,做到教學上的有的放矢。在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考慮學生各方面的因素,包括智力、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和學習基礎等,而后可將學生大致分為三層,A層為接受能力較強,學習基礎好,數(shù)學成績好的學生,B層為基礎和智力一般,成績中等,有上進心的學生,C層為基礎、智力較差,接受能力較弱,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對同一層次的學生集中教學和引導,便于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從而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教師應教育學生不要對分層結果產生優(yōu)越感或自卑心理,分層的目的在于方便學生不斷進步,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優(yōu)發(fā)展。
有效的備課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分層教學這一方法更要求教師做好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教師在備課時,需要深刻理解教材,明確知識的產生、發(fā)展以及延伸過程,抓住問題的本質和區(qū)別,確立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個性,把握好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深度,這樣才能在教學時更好的進行數(shù)學知識講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到最適合自己水平的數(shù)學知識。
例如,在備課蘇科版數(shù)學“數(shù)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這一節(jié)課時,針對C層學生的教學方案就可以停留在平均數(shù)、眾數(shù)、中位數(shù)的公式的記憶,設置的問題可以適度簡單,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針對B層學生就要要求學生理解這些種類數(shù)的計算方法的由來,明白三類數(shù)的區(qū)別,數(shù)值均勻時用平均數(shù),出現(xiàn)偏值時用中位數(shù),數(shù)據較多部分出現(xiàn)偏大或偏小時用眾數(shù),設置問題時主要考察學生的靈活性。A層學生要做到能夠快速計算出這些數(shù)值,熟練將數(shù)值的運算應用到實際,解決應用問題,并要求學生深刻理解和運用,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精神。教師應把握好對不同學生的教育深度,適當程度的教育才會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1]
早在古代,孔子就提出了“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的教學思想,主張的便是要因材施教,顧及到學生的個別差異,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比較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無法顧及到每一位學生,會讓有能力的學生學有余力,造成時間和資源的浪費,而很容易讓成績較差的學生在學習中的掉隊。分層教學需要先根據學生的數(shù)學水平進行分班,學生應該正視和接受自己與別人的差距,這樣才能對癥下藥,拓寬發(fā)展空間,便于自身更好的發(fā)展,分層教學不是讓教師給學生貼上優(yōu)等劣差的標簽,而是讓教學活動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得每個學生得到最好的數(shù)學發(fā)展。
例如,教師在進行蘇科版數(shù)學關于“相似三角形”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時,可以按照學生分層將授課內容分為三個階梯。C層的學生主要識記并理解三角形的判別方法,保證會判斷,會使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B層的學生要在識記理解的基礎上明白三角形判定原理,靈活運用,能夠說出三角形相似的理由,做到舉一反三。A層的學生要培養(yǎng)出關于三角形幾何圖形的邏輯性思維,可以將題目改編,引申,做到妙題巧解,提高自身分析問題、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此保證學生學到可以接受的三角形相似知識,使數(shù)學學習滿足不同的學生個性,為每位學生之后的幾何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2]
在數(shù)學分層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分層練習和分層輔導是促進此教學計劃成功的重要手段。教師在做好了分層教學工作之后,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分層輔導和練習,在此基礎上再對其進行綜合知識運用能力的訓練,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加深對剛學到數(shù)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對不同學生存在的問題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法。分層輔導時要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監(jiān)督他們完成本階段的學習任務,對不同的學生問題采用不同的學習措施指導,對C層學生進行個別輔導,輔導內容從基礎開始,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獨立思考、解決問題。B層學生要以自己思考問題為主,教師提示為輔,B層學生之間可以彼此交流問題,互相提高數(shù)學學習能力。A層學生要具有豐富的自我思考空間,教師只需進行有關問題的點撥,對學生問題進行拓寬和加深。教師在編制試題時,應注意對不同層次學生數(shù)學能力和水平的把握,注意對題量、時間和難度等的安排,保證學生學有所獲。不同層次學生之間還可進行跨層交流學習,A層學生可對B層學生進行作業(yè)檢查和批改,B層對C層,這樣可以促使學生主動梳理思路,發(fā)現(xiàn)別人的問題,進行思維上的交流和碰撞,這樣的跨層學習更有助于學生數(shù)學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師在進行蘇科版數(shù)學關于“三角形的證明”章節(jié)的練習和輔導時,對于直角三角形,應給C班學生編排試題圍繞從邊和角兩個角度進行證明判定,監(jiān)督學生熟練掌握利用角“有一個直角,兩銳角互余”的知識點判斷,利用邊“30度所對的直角邊是斜邊的一半”和勾股定理的知識點進行判斷,C層學生應熟記判定方法,學會自行判斷和解答簡易試題。對于B層學生的試題,應做到難度適中,個別學生可完成拔高題,深入理解解題思路和證明技巧,注意直角三角形性質和判定問題的不同之處,根據試題內容選擇最優(yōu)解。A層學生可以研究一下更加深入的問題,勾股定理在此章節(jié)中格外重要,更是平面幾何有關度量的最基本定理,A層學生可以深入挖掘勾股定理的內涵,用數(shù)格子或割補拼等方法進行理解,體會其反映出的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在試題完成后,教師可以安排A層學生為B層學生檢查,B層學生為C層學生糾錯,在此期間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相關知識。
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成功才會有堅持下去的動力,教師通過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測試,引導學生學習掌握相關水平知識,完成本階層的學習任務。測試題的難易程度與密度要根據學生層次而定,C層的學生偏向一些基礎題型,主抓認真程度,B層學生試題可以加入一些變式題,A層試題可以再加入一些綜合題,這樣得出的結果更能帶給學生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荚囘^后,教師還應分層評價學生,對本層優(yōu)秀學生給予肯定與鼓勵,增強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自信?!昂i煈{魚躍,天高任鳥飛”,當不同層次的學生數(shù)學學習成績和能力有所變化時,應給予適當?shù)膿Q層調節(jié),將其分到更合適的班級進行學習,幫助學生分析原因,以此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
例如,在蘇科版數(shù)學關于“二元一次方程組”章節(jié)的測試中,就可以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C組同學的測試目標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掌握解方程組時消元的思想,學會使用代入法和加減法解決問題。而B組的同學的測試目標就要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整體法、換元法這兩種特殊方法,并做到能獨立解決二元一次方程組在生活的雞兔同籠等相關問題。A組同學則進一步需要接受不定方程和方程組及其整數(shù)解的測試,以及所有解題方法的靈活運用,附加題也可以設置出簡單的三元一次方程組的題目留給學生思考。測試結束后教師要對學生及時糾錯,鼓勵學生保持學習熱情,繼續(xù)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3]
雖然數(shù)學分層教學的方法有助于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助于學生水平的提高,但對于老師精力和時間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學生的心理反應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分層教學,使得教師的教學任務變得繁重,教師需要有更加充足的課前準備。C層很多學生可能對數(shù)學具有厭煩心理,基礎差,自覺性差,學習情緒反復性很大,教師就要騰出很多時間進行學生心理疏導、思想教育,對學困生還要進行反復教學。教學分層,一些學生可能會產生自卑心理,進而產生不良情緒,導致厭學。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為避免此種情況的發(fā)生,教師就應一視同仁,對待不同層次學生態(tài)度一致,做到“只罰臧否,不宜異同”,教育學生分層只是幫助學生尋找合適的學習方法,也可將更高層作為學習動力。
例如,在蘇科版數(shù)學有關“因式分解”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要提前準備好適用于各層學生的試題,試題內容都要囊括有關知識點,這就要求老師提前做好教研工作。在教師教學中,若有學生不會因式分解的方法,教師就要耐心為學生講解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組分解法這四種解題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并會使用,在出到有關分組分解法分解因式的試題時,A層學生做錯應給予批評,B層學生做對應為正常情況,而C層學生做對就應該予以表揚,教師要充分根據學生自身水平對其完成情況進行合理獎罰,安撫好學生情緒。所以,分層教學工作的成功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
社會需要具有不同數(shù)學才能的人才,做好分層教學才能滿足這一個性化需求。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意愿,多方位了解學生情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有針對性的引導不同的學生學習。與此同時,為避免學生產生不良情緒,教師應保護好學生自尊,明確對不同學生的授課著重點,教授過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鼓勵學生積極進取,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這種方法更利于營造融洽的師生關系,大大提高講課效率,當師生的思維狀態(tài),可以做到和諧同步時,教學效果才會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