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華
(山東省北鎮(zhèn)中學 山東 濱州 256600)
隨著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我國教學事業(yè)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初中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教學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在此背景下,教師由以往的主導者轉變?yōu)橐龑д吆徒M織者,學生從以往的被動學習逐步向主動學習轉變。在此模式下,教師就需要全面落實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歷史學習的主人,并從中獲得豐富新知和技能,為后續(xù)學習和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合作學習的實施前提是學習小組的劃分,只有對學生進行合理劃分,才能夠確保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長處,并且科學分工,在互幫互助中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需要注意的是,在分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如認知水平、歷史基礎以及學習能力等進行劃分(每個小組4-6人),這樣才能夠保證各個小組實力均衡[1]。在此前提下,為各個小組設置任務,讓其在任務的指引下展開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學“青銅器與甲骨文”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教師并未直接引申出本節(jié)課的內容,而是將學生合理劃分為若干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試著對青銅器與甲骨文進行探究,以報告的形成展示本組成果。果然,在這個過程中,各個組員各司其職,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特長,如收集能力較強的學生在收集青銅器和甲骨文的資料;整理能力較強的同學將這些資料進行梳理、歸納;書寫能力較強的學生在記錄探討過程,以便于報告的撰寫;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負責展示本組成果。在上述過程中,學生合理分工,在互幫互助中完成了教師安排的任務,既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還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意識和責任感,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加深對本節(jié)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最終實現(xiàn)了教學實效的提升。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開展合作學習活動時,當對學生分組完畢后,教師就需要結合具體教學的內容,為學生選取相應的主題,如綜合實踐、自主探究等,這些都相對符合合作學習的需求。一旦學生明確學習主題后,就能夠把握自主探究的方向,從而有效避免學生出現(xiàn)“不知從何下手”的問題[2]。例如:在教學“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其中涉及到這樣一個課題,即“尋訪絲綢之路”,對此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劃分,使其組成若干個不同的小組,如民俗組、美食組、地理組以及導游組等,并且對不同的小組設置不同的任務,讓學生以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形式完成任務。如:民俗組的任務是知道絲綢之路途經(jīng)的少數(shù)民族,并且能夠說出這些少數(shù)民族的主要特征;美食組的任務是說出絲綢之路途經(jīng)地區(qū)的特色美食,并進行總結;地理組的任務是說出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可以在地圖上繪制出相應的路線,并了解絲綢之路途經(jīng)的地區(qū);導游組的任務是找出絲綢之路途經(jīng)的著名景點,并且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有一個大致的方向,并朝著方向展開探究,在鍛煉學生思維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
合作學習構建初中歷史自主探究課堂,教師并非全然不顧學生,而是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舉動,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就要予以相應的引導、幫助。此外,還有必要對合作學習的模式進行相應的革新和優(yōu)化,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其中,并在其中有所收獲。例如:在教學“洋務運動”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教師提前安排學習任務,即預習本節(jié)課將要學習的內容,并從各種渠道搜集與其相關的資料、素材,以便于后續(xù)活動的開展。在正式教學時,教師初步講解教材內容,隨后將舞臺歸還給學生,讓學生試著談談對洋務運動的看法。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個性化差異,對此看法必定也有所不同,對此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劃分為正方和反方,組織學生開展以“洋務運動是否讓中國走向富強”為主題的辯論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學會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分析歷史問題,在拉近學生距離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辯證能力,為其歷史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
總而言之,合作學習構建初中歷史自主探究課堂,教師可以從合理劃分小組,做好充分準備;科學選取主題,深化學習探究;開展辯論活動,革新合作模式三個方面出發(fā),以此實現(xiàn)自主探究課堂的構建,讓歷史課堂變得更具生機與活力,促使學生在開放、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中,切實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并得以有效進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