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梅李中心小學 陸靜怡
伴隨著語文部編版教材在全國落地,語文要素也隨之高頻出現(xiàn),生根而長,不久我們便能看到它花開滿地的向榮之勢。在這要素主流之間,是否也有次要支流的一席之地?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語文教學不是單行道。
細觀一些精讀課文的課后習題,有一些看似脫離了語文要素的視野,實則深藏玄機。如四下第六單元精讀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課后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課文中出現(xiàn)了‘租界’‘中華不振’等詞語,查閱資料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結合下面的詩句理解周恩來立下志向的原因?!辈檎屹Y料之于本課是一種學習途徑,與本單元語文要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似乎沒什么聯(lián)系。然而當你將它顧后,置于縱向年段間來審視,不難發(fā)現(xiàn)玄妙:四下第三單元語文要素就是“根據(jù)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而收集資料這一單元要素又繼續(xù)以縱向生長的方式成為各年段要素:五上第四單元“結合查找的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五下第三單元“學習收集資料的基本方法”,六下第四、六單元“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
可見,次要本不“次”,更何況某些當前的次要素,日后便居于主要素的地位。那面對眼前的次要身份,我們該以怎樣的方式給出,又該用在哪些更有價值的探究點上,從而賦能我們的語文課堂和學生的語文學習走向高效?筆者以四上第六單元為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次要素的出現(xiàn)并非蜻蜓點水,聯(lián)系整個第六單元來看,你會發(fā)現(xiàn)它也是以一種單元觀照的方式存在,是“隱身”式的含而不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課后習題“課文中出現(xiàn)了‘租界’‘中華不振’等詞語,查閱資料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結合下面的詩句理解周恩來立下志向的原因?!彼敝复我亍安檎屹Y料”這一學習策略,《梅蘭芳》中的導讀中又一次提到:“默讀課文,說說梅蘭芳是在什么情況下蓄須的?他經(jīng)歷了哪些危險和困難?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找資料,深入了解這位戲劇大師?!薄堆影玻野涯阕穼ぁ穼ёx中再次出現(xiàn)它的身影:“如果看不懂的內(nèi)容,如‘南泥灣開荒’‘楊家?guī)X講話’,可以查找相關資料幫助理解。”
如何發(fā)現(xiàn)次要素的存在價值?筆者認為自然是要回歸文本,回歸本單元鮮明的人文主題的落實。無論是少年懷志的周恩來,蓄須明志的梅蘭芳,還是李廣、項羽等英雄豪杰,大多是歷史人物,也都體現(xiàn)著家國情懷的厚重。但他們離00 后的孩子太遠,時代的鴻溝如何跨越?于是就有了查找資料這一學習策略的應運而生,它將帶領學生跨越空間之遠,觸碰歷史脈搏,直抵人物內(nèi)心情感,從而有效落實“家國情懷”這一單元人文主題。
由此,本單元次要素之“經(jīng)線”主題確定為:查找資料,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悟愛國情懷。本組內(nèi)次要素之“緯線”單課訓練如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由教師示范并指導學生結合關鍵詞“中華不振”“租界”查閱資料了解當時社會狀況,并結合理解詩句探究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從而感受其遠大的志向和強烈的愛國情懷;《梅蘭芳》則讓學生嘗試根據(jù)關鍵詞查找資料,了解拒演原因,從而感悟其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延安,我把你追尋》就要放手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繼續(xù)抓關鍵詞句查找資料了解時代背景,明白延安的象征意義,從而懂得追尋延安精神的含義。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作為本單元的精讀課文,承擔著至關重要的奠基之用,成為次要素的立足點。
課后查找資料一題可見設計者頗為用心,不但直指文章重點,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而且暗含學法指導,即通過查找資料的途徑加以閱讀感悟。因此,教學至伯父的話“那是外國的租界地……為什么?中華不振?。 睍r,對學生不理解的“租界”“中華不振”,先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來感悟:“你能結合當時伯父的表情和語言來推測它們的意思嗎?”學生不難從當時伯父“沉郁”的表情和“不要隨便去玩”“繞著走”“沒有地方說理”的話語中體會到當時中國之弱。接著引導學生結合下文中國婦女的遭遇再談理解,學生談到親人被外國人的車壓死都討不到公道,在自己的國土上卻不能給老百姓做主。學生的回答分明顯示著思維感悟的單薄,這些個例只是浮光掠影,學生的內(nèi)心只泛微波。只有將語文學習引向那段滄桑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解讀才能真正激蕩起學生思想與情感的波瀾。所以此處教師乘勢而上,教給閱讀策略:“遇到這些距離我們比較遙遠的讀不懂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提取‘租界’‘中華不振’這些具有時代特質(zhì)的關鍵詞來查閱資料,結合當時社會狀況來體會?!比缓蠼處煂崟r上網(wǎng)輸入關鍵詞“中華不振”。此時網(wǎng)頁上呈現(xiàn)的大量歷史資料讓學生大為驚訝,租界內(nèi)部燈紅酒綠的情形和租界外民不聊生的畫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學生只泛微波的內(nèi)心掀起了波瀾,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使學生憤慨,他們眉頭緊皺,憤憤不平——“憑什么中國的領土任外國人為所欲為!”此時教師再將“華人與狗不得入內(nèi)”的典型史料引入呈現(xiàn),當時社會國貧民不強導致任人欺壓的事實又使學生神色黯然,一臉凝重——“真的是國弱就要被人欺呀!”這時教師再出示課后詩句及字詞注釋,請學生談談對詩句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從詩中尋找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學生結合之前的資料,慧眼識得“濟世窮”,有學生馬上就從文中找出了對應意思——“把祖國和人民從苦難和屈辱中拯救出來”。好一個“濟世窮”,讓學生真正明白了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更讓他們看到了一個拯救國家和人民于水火的少年周恩來,一個以振興國家為己任的少年周恩來。愛國,當少年!至此,本文的重點得以突破,學生的情感予以激活,而“愛國”這一單元人文主題也得以落地。查找資料這一學習策略如同周恩來東渡的那艘航船,載著它,學生到達了歷史彼岸,回來時已滿載少年壯志豪情。
本單元第三課《梅蘭芳》,作者選取了他遭遇一系列困難和危險時拒演的經(jīng)歷:藏身租界、深居香港、蓄須明志……學生不難體會他所受的迫害以及他誓死拒演的決心。然而僅感悟到這一層面是不達標的,他堅定的民族氣節(jié)、深切的愛國情懷何以烙印學生心間并激蕩起強烈的愛國情懷?這也是本文的難點。于是,在分別感悟上述危難和拒演經(jīng)歷后,教師進一步追問:“梅蘭芳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上臺表演呢?不就是一次登臺演出嗎?”這一問使原本隱而未發(fā)的憤悱點被激活,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這一問也間接指向了體會人物情懷這一教學難點,暗合了課文導讀要求“深入了解梅蘭芳”的用意。在這樣的關鍵節(jié)點上,教師自然要充分發(fā)揮次要的用武之地,幫助學生將思考引向深入:“要知道這背后的原因,我們就要像前一課那樣,結合當時的社會狀況來理解,誰能說說用怎樣的方法來查找資料?”學生立刻回想到:“前一課學到‘根據(jù)關鍵詞’這個方法來查找資料,我們可以提取問題的關鍵‘梅蘭芳拒演原因’來查找。”于是學生輸入關鍵詞句開始上網(wǎng)查找,從顯示資料中了解到原來梅蘭芳深知日本侵略者的險惡用心——妄想要挾他登臺表演,借他的影響力來掩蓋侵華罪行,從精神上壓倒中國人。借這樣的背景資料,教師引導學生感悟升級:“結合查找的資料,你一定深入了解了這位非同尋常的戲劇大師,談談你的看法?!睂W生感慨道:“梅蘭芳不愧是一位愛國的藝術大師。”“梅蘭芳誓死拒演,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有著中國人的錚錚鐵骨。”教學至此,梅蘭芳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已深深震撼著學生的心靈,難點突破,障礙掃除。查找資料這一學習策略就如同梅先生深情吟唱的那曲那戲,循著它,學生登上歷史舞臺,回歸當下已滿懷家國情懷的深沉與厚重。
落實單元人文主題,合縱連橫,伏于文本難點處,使次要以學習支架式的輔助來幫助學生深入加工自己的閱讀理解,從而支撐我們的語文課堂實現(xiàn)高效架構。
詩歌學習,對四年級學生來說,已不能淺顯停留于詩意的理解,而應開始觸及詩文的骨髓——思想情感?!皸棃@梨花的清香”“南泥灣開荒的镢頭”等這些革命年代的場景、事件離現(xiàn)實太過遙遠,猶如冰山一角,需要借助相關資料才能深入其中窺得隱含意思及情感。閱讀時同樣沿襲抓關鍵詞查找資料了解社會狀況這條單元次要素線索,課前布置學生根據(jù)這些難理解的關鍵詞句去查找資料,再在課堂閱讀中給出資料鏈接理解它們的象征意義。如此融入文本理解,學生悟得:“原來追尋延安,實際是在追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庇辛诉@樣的鋪墊,后一部分今昔對比學習中,學生再次借助查找資料這一策略支持,結合獲得資料明白了“破舊的茅屋”“溫熱的土炕”的象征意義。學生在今昔對比的時間軸上,在丟棄與繼承的取舍中明白了延安精神的生命活力。至此,延安精神也成為又一座寶塔山,高高矗立于學生心間,它撐立起的是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中國精神,那是新一代的脊梁。
單元人文主題的升華,需借力于次要的給出方式。伏于制高點,次要便如學習的觸手將學生的思維引向冰山之下,從而探見全貌,閱讀的深度與厚度得以有實質(zhì)性的突破。
這樣的次要素作為隱含線索貫穿于一單元,它雖暫為“次”要,卻統(tǒng)領著單元各課的教學策略,服務于單元人文主題的落實,更決定了學生的學力進階。當前我們要做到既不拔高越位,也不避而不談,合縱連橫的序列推進便是看似無痕實有痕的雁過留聲,精心埋下伏筆,為后續(xù)的它以要素身份的出現(xiàn)呼應。
次要非“次”,連橫單元統(tǒng)整,關照人文主題,縱貫年段生長,以且“伏”待發(fā)的今生姿態(tài),且看“次要”華麗的后世轉(zhuǎn)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