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利
(陜西國防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 710300)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要求,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從這段講話中可以看出,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對思想政治課程這一主渠道提出了要求,同時對其他課程的思想教育也提出了要求。體育課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當然不能忘記承擔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重要職責。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了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領域的專家代表座談會,并且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發(fā)揮教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和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
2020年10月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指出“學校體育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工作,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奮發(fā)向上、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實現(xiàn)以體育智、以體育心具有獨特的功能”[1]。
通過調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2016年以前出版的體育教材,在編寫時把大學生健康知識、鍛煉常識、專項技術等方面的內容作為編寫重點,并沒有深入研究如何把思想教育元素有機融入到教材的編寫內容中。而近幾年出版的高職類體育教材融入課程思政內容的教材也不多見,因此,高職院校體育教材建設中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發(fā)揮課本在傳遞思想教育內容,實現(xiàn)立德樹人教育目標任務方面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要做好教材建設工作,通過教材編寫,把思想教育融入其中,通過教材這一重要渠道和載體發(fā)揮其在立德樹人方面的作用和價值。
基于課程思政的體育教學,思想教育教學目標的設計和表達必須根據(jù)教學內容清晰、準確地表達出來[2],同時,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挖掘體育課程中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和教育價值,進行思政點映射與整合,形成明確的且有價值觀引導的教學[3]。如制訂教學計劃、書寫教案時都要注重融入課程思政,根據(jù)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挖掘其中隱含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例如,體育教學中,最常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集合整隊、報告人數(shù),此部分的教學目標可以寫成:通過集合整隊、報告人數(shù),培養(yǎng)大學生按時、守紀的紀律意識,同時培養(yǎng)大學生的集體意識和集體觀念。通過課堂的師生問好,培養(yǎng)大學生講文明懂禮貌的文明意識。這種看似簡單的教學過程,如果每次上課教師都做得非常認真和具有儀式感,在大學生心理一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達到育人的目標。
讓體育課程思政變得讓大學生容易接受,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緊密聯(lián)系時代、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4],以提高體育課程的吸引力與大學生的獲得感,使課程思政內容更具有親和力,因此在實施課程思政時,就要選擇與大學生生活相貼合,并能促進大學生健康生活、幸福生活的學習內容[5]。例如,2020年上半年“馬保國事件”在網(wǎng)上炒得火熱,人民日報還對他進行了點評,可以在課堂上就這一話題和大學生進行討論,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判斷是非的標準。又如,在教學中,可根據(jù)不同項目,引入該項目的先進人物典型,如排球課,可以給大學生講中國女排精神、乒乓球課可以給學生講“乒乓球外交”這一歷史事件,其他項目也都可以充分整合體育精神相關的教學點,將其中蘊含的愛國與敬業(yè)、勇敢與拼搏、競爭與進取、責任與擔當、分工與合作、禮儀與傳統(tǒng)等思想教育元素傳授給大學生。每項體育比賽都是在一定規(guī)則下進行的,因此可以通過為大學生講解規(guī)則,引入遵紀守法及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的思想品德教育,并進行思政點映射。
課堂不僅是教師知識傳授與大學生學習的過程,更是知識與思想交融、情感互動、師生心靈碰撞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分享、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與大學生成長意義關聯(lián)的生動畫面[6]。
例如,在體育教學中,經(jīng)常組織大學生進行組內或組間的比賽,比賽結束后,卻很少讓大學生談自己比賽后的感想及獲勝的經(jīng)驗和做法,這樣就失去了與大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和溝通的時機,如果通過教學比賽,讓大學生分享比賽的感悟,探討對個人表現(xiàn)與團隊配合的認識,從而讓師生心靈產(chǎn)生碰撞,達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教育的目的。這樣既完成了教學任務,也達到了育人的教學目標。
體育課成績的評價直接影響大學生對體育學習的態(tài)度和認識,對大學生后續(xù)學習的積極性、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甚至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以往的體育教學評價一般在學期末進行,注重結果而不注重過程,且評價內容也較為單一,如技能評價、身體素質評價、考勤等。這些不足以培養(yǎng)大學生注重鍛煉的過程性,也讓大學生失去了在奮斗的過程中對自我成就感和獲得感的體驗機會。
好的體育教學評價應該由教師個體評價走向多元主體化的評價,同時由單一內容評價走向多元內容評價,由終末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轉變,實現(xiàn)通過評價引導大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做人態(tài)度。例如,在地擲球教學中,筆者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借助“課堂派”的“表現(xiàn)”統(tǒng)計功能,對大學生進行多方面、全過程的評價,如將大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回答問題、值日服務、教學練習、組內組間競賽等都作為評價的內容進行記錄,而不僅是技能和身體素質的評價。體育教學中,實現(xiàn)過程評價、多元化評價,能夠極大地調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大學生每節(jié)課都能夠感受到教師對其成就的認可,感受到努力的回報,進而讓評價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
習近平總書記說:“課程思政的實施要如鹽化水,不能兩張皮?!北娝苤?,鹽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專門讓一個人食用食鹽,一定不會有人愿意,在烹飪食物時,把鹽放到食物中,與食物一起攝入到體內,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人體對食鹽的攝入需求,課程思政的實施也應如此。例如,筆者在地擲球教學中,介紹目標球時,引入這樣一段話“地擲球的比賽是圍繞目標球進行的,比賽中,當雙方隊員執(zhí)完所有比賽球后,離目標球最近的一方獲勝,就如人生要有目標,做一切事情都圍繞著實現(xiàn)目標而努力”。
環(huán)境、氛圍的塑造,是一種無聲的傳輸形式。如布置的教學環(huán)境、教師教學時的服裝、運動員比賽時的著裝等,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同樣有著傳遞、承擔教育的作用和效果。例如,在運動場的周圍就懸掛有“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大幅標語。另外,教師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一種快樂、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的認真執(zhí)教,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敬業(yè)精神和職業(yè)素養(yǎng),進而達到言傳身教的效果。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是教書者更是育人者。體育教師承擔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體魄的職責,同時還肩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幫助他們形成正確“三觀”的重要職責。大學生能否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與教師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有很大關系,教師的言行舉止影響著大學生,教師平時需要注重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斷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品德修養(yǎng)。在體育課堂教學及其他體育活動中,要錘煉他們的意志,健全他們的人格,注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使大學生全面發(fā)展[6]。
總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和教學實踐,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選好切入點,不斷在教學實踐中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機地融入到體育教學過程中。另外,要營造課程思政的教學氛圍,從教學環(huán)境布置、課堂教學氣氛營造方面讓學生全方位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的影響,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理論的探索研究,體育課堂一定能夠發(fā)揮出育人的獨特功能,實現(xiàn)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