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虎丘教育集團虎丘實驗小學校 湯燕星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課程,而工具性是其最本質(zhì)的特征。因此,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習語文的主要目的就是習得語言,從而進行運用。語文課堂教學就是為學生學習語言、內(nèi)化語用搭建平臺,搭建學生學習不同文體表達特色的平臺,搭建不同文體行文結(jié)構(gòu)的平臺,搭建小學不同年齡段學生學習語文的平臺。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滲透的過程,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把語文的工具性牢牢放在心中,在語文課堂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語用意識。
選入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一定是文質(zhì)兼美的,有的文章語言簡練,通俗易懂;有的文章語言旁征博引,充滿詩情畫意;有的文章語言睿智幽默;有的文章語言樸實無華……總之,不同的語言能給予學生不同的啟發(fā),因此也有了不同的價值。語文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語言,引導學生品悟,這對于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提升有重大意義。另外,學生徜徉于這樣的文字之間,一定會受到美的熏陶,從而使閱讀教學指向?qū)懽鹘虒W。例如,說明文的教學能夠讓學生體會語言中的精準和活潑;詩歌散文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徜徉于語言文字的美妙,觸摸語言的細膩真實;議論文的教學能夠讓學生感受語言表達的嚴謹有序。
選編進語文課文的文章一定有編者的設計用意,一定是為了培植學生的語言,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因此,教師應該站在文本的立場上,逐步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寫了什么”“怎么寫的”,也就是揣摩作者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和表情達意的方法。挖掘文本語言價值有助于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從而讓學生理解并掌握語言文字的使用規(guī)律和運用技巧。語文課堂教學是為了學生的語用,習得文本語言和行文結(jié)構(gòu)能有效幫助學生寫作,即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寫作。
小學不同年段可以分為不同的語言價值視角。低年級應該著眼于學習拼音、字形結(jié)構(gòu)、標點符號和簡單的句型等,學會清楚表達,讓學生扎扎實實地獲取語文知識。例如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句子進行句式練習。中高年級則要欣賞語言文字的魅力,例如小說語言的扣人心弦,散文語言的流暢優(yōu)美,說明文語言的嚴謹生動。
1.低年級段:低年級段可以從有趣的詞語、重點句型入手,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例如,《臺灣的蝴蝶谷》一文,抓住“金光燦燦”“十分壯觀”可以感受到黃蝶谷的美麗;抓住“上下翻飛”“五彩繽紛”,立刻把彩蝶谷的動態(tài)美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另外,“飛”“穿”“越”“趕”這些動詞寫得十分巧妙,分別描繪出了蝴蝶飛躍時的不同形態(tài)。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找出描寫蝴蝶動作的詞,并思考這些動詞能否調(diào)換順序,以此感受作者用詞的豐富和精準。
2.中年級段:可以結(jié)合閱讀教學讓學生了解一些句段方式和最基本的修辭手法,明確適時使用修辭手法的表達可以使語言更生動、更豐富。例如,《廬山的云霧》一文,“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巧妙運用排比,為引出廬山云霧的特點做了鋪墊。在具體描寫廬山云霧的同時,使用了不少四字詞語,如“千姿百態(tài)、瞬息萬變、一瀉千里、四蹄生風、云遮霧罩”等,語言精練,表達了作者對廬山云霧的喜愛與贊美之情。再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大雨如注”“滂沱大雨”前后呼應,均表示雨下得很大。不同的文章都有其語言特色,教師要善于把握這些文章的語言特色,針對其語言展開教學。
3.高年級段:可以引導學生了解詞語的感情色彩、疊詞的作用、雙重否定、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如,《盧溝橋事變》一文,作者巧妙運用詞語感情色彩,于字里行間表露出作者的情感:“氣勢洶洶”“惱羞成怒”表現(xiàn)出日軍的兇狠殘暴,“同仇敵愾”“奮起還擊”表現(xiàn)出我軍的英勇不屈。如,《安塞腰鼓》一文妙用疊詞、巧用排比、發(fā)揮想象,讓我們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生命力。再如,《夾竹桃》一文欲揚先抑,托物言志,用其他花卉襯托出夾竹桃的韌性,看似質(zhì)樸的語言,卻彰顯出季羨林先生的睿智,“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這些詞是用來形容其他花卉的,看似是作者對其他花卉的贊美,其實是用這些花卉來襯托出夾竹桃的韌性。另外,作者妙用方言“一咕嚕”,使文章語言親切,讀來朗朗上口。教師在教學中要逐步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豐富,留“言”于心中。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落腳點放在“語用”這兩個字上,讓學生通過多種課堂體驗、實踐的方式感受文本語言表達的魅力,揣摩不同文體的行文結(jié)構(gòu),為不同年段學生的語用學習搭建平臺。學生在語用為核心的課堂上不僅能積累美妙的語言,還能掌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更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在這樣的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逐漸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綜合,從低階走向高階。當然,這是一個需要反復學習、反復訓練的過程,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產(chǎn)生質(zhì)變,學生就會創(chuàng)生出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