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紹媛
(福建省福清市融西小學,福建福清 350300)
語文學科與學生生活有太多對接點。教師在設計語文學科教學時,要有生活化教學的主觀意識,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確立生活化教學目標,設計生活化教學活動,啟動生活化教學實踐,為學生提供更多生活化學習的動機,以滿足學科教學的基本訴求。“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離開生活的語文教學就是無源之水,唯有與生活形成多點對接,才能構建豐富多彩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
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眾多,教師對學生生活認知基礎有一定把握,圍繞學生生活認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往往能夠獲得更為豐富的教學啟動力。展示生活畫面、講述生活故事、啟動生活活動、介入生活案例、引導生活觀察、進行生活調查等,都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教師利用這些調度手段進行教學情境設計,更易于被學生接受,也會提升教學激發(fā)效度。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語文上冊《草原》時,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要求去過草原的學生具體講述旅行見聞,為文本教學做鋪墊。有很多學生去過草原,都積極舉手想要做介紹,課堂學習氣氛較熱烈。教師引導學生從自然景色、人文背景等方面做具體展示。有的學生對草原的自然風光進行了介紹,展示了草原的空曠和遼遠,對青草長勢情況進行了描繪,給大家?guī)怼疤焐n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感覺;也有的學生重點介紹了草原牧民熱情待客的情況,如獻哈達、敬酒,還有篝火晚會的盛況。那些沒有去過草原的學生,對這些都非常感興趣,課堂學習交流呈現(xiàn)出多元化特征[1]。
教師為學生設計草原見聞展示活動,成功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無論去過草原的學生,還是沒有這樣經(jīng)歷的學生,都對此有很高的探討積極性。去過草原的學生熱情介紹,而沒有去過草原的學生期待介紹,都為文本閱讀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這個教學情境帶有生活氣息,其調度效果也很好。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從“三維”角度設計教學目標,而如何融入生活化內容,設定帶有生活色彩的學習目標,是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語文的根在生活,文本內容也是生活的真實反映。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生活實際,增加一些生活表達、生活知識、生活操作方面的教學內容,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
環(huán)保話題是當下的熱點、焦點問題,自然帶有生活氣息。教師圍繞這個話題進行教學設計,其生活氣息濃厚。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內容,然后給學生設定了學習目標:通讀課文,了解介紹地球的相關內容,樹立環(huán)保意識。這些學習目標都帶有生活氣息,使得學生更容易接受。為凸顯生活化特征,教師在學生閱讀基礎上,為學生設計了環(huán)保主題寫作任務:圍繞環(huán)保主題,介紹生活中的環(huán)保事件,突出環(huán)保自覺意識,寫一篇關于環(huán)保的作文,給大家?guī)砀喹h(huán)保知識。學生接受任務后,都能夠快速行動起來,收集資料,展開書寫操作。
教師利用生活化的教學目標進行調度,為學生布設環(huán)保方面的寫作任務,都體現(xiàn)了生活氣息,給學生帶來的學習觸動也更為強烈。從學生學習反饋情況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設計是比較成功的。學生結合生活焦點話題展開學習、思考,自然能夯實學科認知基礎。
學生學習語文,離不開生活認知的支持。教師在布設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生活認知基礎,以提升活動的適配性。課堂辯論要借鑒生活討論形式,演繹活動要考慮學生接受情況,讀寫活動要對接學生生活經(jīng)歷,還有課外閱讀內容的收集、信息整合、生活觀察、讀寫實踐等,都需要與學生生活認知基礎有更多對接,這樣才能確保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如果學生有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教師能充分考慮學生生活認知基礎展開具體組織活動,其操作效果會更為突出[2]。
教師有意識地為學生做出生活化布設,能夠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感知和體驗。例如,在教學《竹節(jié)人》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讓學生對竹節(jié)人這種玩具有一定的認識,然后組織學習活動:“我們平時會制作很多玩具,請在課余時間利用多種材料,自行設計或發(fā)明一些玩具,并將制作好的玩具帶到課堂進行展示,我們將進行評選活動?!睂W生接受這個制作任務后,都表現(xiàn)出極高的參與熱情,課下利用一些廢舊材料,自行設計了很多簡易的玩具。為對接語文學習,教師還給學生設計了語文學習任務:將制作過程寫下來,形成一篇作文。教師任務布設清晰,學生參與性較強,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獲得了不錯的操作效果。
教師為學生布置生活化的玩具制作任務,而且與語文學科形成對接,讓學生進行習作練習,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真實體驗。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其學習效果十分顯著。因為學生對玩具比較熟悉,所以這樣的教學設計帶有生活化特征,符合學生的基本學習要求,自然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具體實踐操作中獲得的學習認知,也是極為豐富的。
語文學科教學需要有實踐訓練的支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根據(jù)學生生活實際情況做出選擇。實地觀察、社會調查、公益宣傳、校園文化建設、主題征文活動、網(wǎng)絡交互活動等,都屬于生活化的教學實踐活動形式。教師要注意對這些實踐活動進行整合和優(yōu)化處理,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不斷體驗中培養(yǎng)學科核心能力?!皩嵺`出真知”“教育即生活”,將學科教學與生活完美對接,體現(xiàn)了科學教育理念的具體要求,因而教師要做好設計規(guī)劃,以提升教學的實效性[3]。
學生生活中有鮮活的見聞。教師針對這些見聞進行布設,能夠為學生帶來特別的學習感知和體驗。例如,在教學《花之歌》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些鮮花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對這些鮮花的特點進行具體分析。當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整體認知后,教師可為學生設計生活化實踐任務:課余時間展開生活觀察,選擇大家都不熟悉的一種鮮花,認真觀察其形狀特點,利用手機拍照,將圖片發(fā)送到網(wǎng)絡交互平臺,并配發(fā)一些文字,對這種新奇的鮮花做重點介紹。學生對這個任務都表現(xiàn)出極高的參與興趣,紛紛行動起來,進行廣泛收集。為體現(xiàn)專業(yè)性,學生還利用網(wǎng)絡收集信息,對鮮花進行更專業(yè)的研究,并以文字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教師親自參與交流活動,對學生的個性表現(xiàn)給予更多鼓勵和支持,增強了學生交流互動的主動性。
教師為學生設計了生活性觀察任務,給學生創(chuàng)造難得的學習機會。從學生具體表現(xiàn)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設計是有效的,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不管信息收集,還是拍攝照片,都屬于生活體驗性學習,其認知成長是顯著的。學生對這樣的實踐活動有較強的參與興趣。教師抓住學生學習訴求進行設計和調度,收獲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語文生活化教學路徑規(guī)劃中,教師要突破多種制約因素,在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滲透生活化教育理念,突出其助學效果。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能夠快速激活學生學習思維;確立生活化教學目標,能夠順利對接學生學習認知;布設生活化教學活動,能夠豐富學生學習體驗;啟動生活化教學實踐,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