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梅
小學信息技術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掌握計算機及網絡信息技術操作技巧為主的課程。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意識和健康負責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提高學生運用計算機開展基本的操作活動,進而增強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設備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睆男抡n程標準的要求可以看出,小學信息技術是一門注重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課程,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的軟件操作能力的同時能夠做到熟練運用各種軟件開展一些基本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要想達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內容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先學后教對小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有極大的幫助,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運用先學后教模式開展教學,以達到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先學后教的關鍵在于學生能否有效開展自我學習,而學生能否開展自我學習是由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對學習內容的感興趣程度的高低決定的。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這時教師講解的內容如果過于枯燥,是很難增強學生學習動力的[1]。
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制訂教學任務之前給學生設置一些懸念,通過懸念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一定的興趣,之后讓學生圍繞課程內容開展自我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動力才會變得更加強烈。在設置懸念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以下幾個途徑。第一,從生活中尋找案例設置懸念,讓學生將生活中的某一細節(jié)作為支點開展深入的學習。教師可以根據生活中的一些素材設置懸念,拉近所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2]。第二,從某一計算機游戲出發(fā)創(chuàng)設懸念。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計算機已經成為家庭必備物品,因此,教師可以從某一計算機游戲出發(fā)設置懸念,引導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提升對所學知識的把握能力。比如,在講授“鍵盤的使用”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導入一款趣味小游戲,通過告知學生具體按鍵的方式讓學生對游戲的操作方法有初步的掌握,隨后組織學生一邊玩游戲一邊熟悉鍵盤,從而很好地借助游戲創(chuàng)設相應的懸念。第三,通過猜謎語的方式創(chuàng)設懸念。小學生對猜謎語有極大的興趣,為此,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中的某一名詞作為謎底提出一些趣味謎語讓學生猜,并讓學生一邊學習一邊思考問題的答案。當學生迫切希望能夠快速得到謎底時,他們自然就會開展自我學習。
當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了一定的學習興趣后,教師就可以將學習任務清單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圍繞清單開展自我學習。而在學習清單的制訂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對任務清單進行分解,通過分解的方式將任務難度降低,從而鼓勵學生按照既定的步驟循序漸進地完成學習目標[3]。在進行任務分層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如下幾點。
首先,教師應制定本節(jié)課的整體教學目標,讓學生對即將學習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在制定這一整體目標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目標的簡潔性。比如,在講授“word排版”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將學習目標確定為“能夠根據實際需要對文檔進行合理的排版”。其次,當指定好整體目標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在對學習目標進行分層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難度的由淺到深,通過制定低、中、高三個等級學習目標的方式,確保班級中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完成對應的目標,從而幫助學生提升學習信心。最后,在高級目標的內容設置上,教師應加入更多創(chuàng)新實踐內容,鼓勵學生通過與其他學生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學習目標,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創(chuàng)新實踐意識,為后期更好地開展學習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當學生能夠根據教師制定的培養(yǎng)目標完成學習活動后,教師就可以進行課堂教學。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放棄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單調的講授式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目標、有重點地開展學習活動,完成個性化學習的基本目標[4]。為此,教師應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引導。第一,當學生根據教學清單開展完自我學習活動后,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查漏補缺。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對照之前記錄的學習難點開展有選擇性的學習,當對教師講授的某一知識點比較熟悉時,可以一帶而過;當教師講到自己不懂的知識點時,則需要集中注意力聽課,確保通過聽課提升學習效率。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教師可以使用案例分析法讓學生從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某一案例出發(fā)對知識點進行回顧,鼓勵學生通過案例學習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使用小組教學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的把握,增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踐能力。
當學生順利完成先學后教教學模式下的所有學習任務后,教師還應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各類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過程中檢驗學習情況,從而達到實踐創(chuàng)新的目標[5]。就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本身而言,其本質是一種成果展示的過程,因此,學生需要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將自己參與先學后教活動后的收獲通過一定的方式展現出來,從而在相互觀摩、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實現共同進步。
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或小組在開展學習活動過程中制作的一些作品呈現出來,鼓勵學生通過互訪的方式了解不同小組的學習情況[6]。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成果展示方式,合理地利用朋友圈、微博等第三方平臺組建學習園地,鼓勵學生將自己學習過程中的成果上傳至學習園地中,引導學生通過互訪、互動的方式實現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在實踐創(chuàng)新活動中的表現進行個性化評價,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取得的成果給予不同的物質或精神獎勵,幫助學生樹立更強的學習信心。特別是對于一些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大膽開展創(chuàng)新實踐的學生,教師更應給予鼓勵和支持。
總之,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先學后教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在于改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先后順序,更加注重對學生自習能力的提升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實踐證明,教師運用先學后教的方式開展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不僅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在更加主動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增強自身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先學后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方式。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先學后教教學模式的特點,按照設置懸念、目標分層、查缺補漏、創(chuàng)新實踐的思路開展教學,讓學生在這種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模式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