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悅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逸夫小學 安徽 明光 239400)
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是部編版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它通過了單元組合的方式集中展示給了學生。這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能夠讓學生了解我國先進的革命理論與不朽的革命精神,實現(xiàn)對革命文化的認識,滿足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但是,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與學生當前的生活經(jīng)驗脫離,難以形成情感方面的共鳴,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fā),找到教學的突破口,通過有效的途徑和措施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閱讀和理解,從而在掌握相應的語言和文字知識的同時傳播新時代的使命感。
目前,部編教材中關于革命文化題材的文章共有40篇左右,其中即包含著一些革命年代的經(jīng)典故事,例如《狼牙山五壯士》《朱德的扁擔》等,又包含著《七子之歌》《梅蘭芳蓄須》等“閱讀鏈接”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的設置可以讓學生了解那些血與火的革命年代,了解國家發(fā)展過程中的那些英雄壯舉,引導他們樹立起崇高的理念與信仰,將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轉化為生活中的點滴行為。
革命文化題材課文的編排是以學生發(fā)展水平出發(fā),由單篇文章逐漸向整個單元來過度的。[1]同時,在每篇文章后設置了“語文園地”板塊,讓學生在練習和實踐中潛移默化的接受傳統(tǒng)革命教育,將簡單的理解轉化為內(nèi)心深處的感悟,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要求。除此之外,“日積月累”部分還向學生展示了大量與革命相關的詩句或是名言,讓學生在閱讀和學習中獲得更多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機會。
2.1 拉近心理距離,激起學生情感共鳴。與學生實際生活相差太遠,無法形成情感上面的共鳴是當前革命文化題材課文閱讀教學中最主要的問題。[2]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合理的方式,盡量拉近學生與課文人物之間的心理距離,也只有如此,才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革命精神與革命態(tài)度,從中汲取自己成長與生活中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拉近學生與課文人物心理距離的方式主要有兩種,首先是要聯(lián)系實際生活。例如在《金色的魚鉤》這一課,通過老班長為了履行自己的使命,精心照顧傷員自己卻被累死、餓死的故事的描寫,讓學生理解責任與忠誠。雖然那個年代已經(jīng)遠離了學生,但是“責任”這一理念并沒有過時。特別是對于即將畢業(yè)的小學生來說,更是要養(yǎng)成責任意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老班長的責任入手,引導學生去分析自己在班級中、在家庭里應該要承擔的責任。這種聯(lián)系生活的方式讓革命文化課文的閱讀教學更加具有意義。其次,是要聯(lián)系學生自身?!肚遑殹分忻鑼懥朔街久袅沂侩m然經(jīng)手的錢財數(shù)額巨大,但是他自己的生活卻十分清貧,不管國民黨士兵如何搜身都找不到一個銅板。但是,他也是富有的,他擁有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這篇文章通過對比讓學生正確的看待貧富問題,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情況來引導他們?nèi)ビ懻摵头治鰡栴}:你認為方志敏烈士是一個清貧的人嗎?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去看待富有或是清貧問題呢?這樣的問題可以將課文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讓他們進行自我反思、自我判斷。
2.2 補充背景資料,增強學生歷史感知。補充背景資料,讓學生了解革命時代的歷史對于解決革命文化類文章教學中由于年代久遠,無法激發(fā)學生共鳴問題有著積極的作用。小學階段的文章閱讀相對來說比較簡單,通常都是用一小篇文章敘述出一個人物或是一件事情,很難深入進行說明,更不要說去對背景進行詳細介紹了。[3]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增加背景資料教學對于革命文化類文章閱讀教學來說大有裨益。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的方式來為學生播放影視片段或是紀錄片。例如,在《七律·長征》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有關紅軍長征的片段,讓學生了解到當時紅軍的艱難處境以及長征的偉大與不易。其次,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查閱有關的資料并進行分享,讓他們在獲得背景資料的同時提升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語文課本中關于革命文化題材的文章大多都是寫人或是記事,強調了情感與價值觀的教育,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理解其中的態(tài)度。這就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采用合理的方式來讓教學更加貼合學生的實際,幫助他們逐漸樹立起正確的信念與遠大的目標,實現(xiàn)新課程改革中立德樹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