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琴
(新疆省吐魯番市高昌區(qū)第一中學 新疆 吐魯番 838000)
1.1 教學以應試為主,學生感悟不夠。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很多語文老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古詩詞的知識點教學上,采用單向灌輸的方式來開展教學,甚至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只停留在字詞句的學習上,不僅割裂了古詩詞獨特的韻味和美感,同時也使學生無法體會到古詩詞中深刻的內涵,使古詩詞教學變得枯燥乏味,難以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1.2 重詩詞基礎知識,忽視鑒賞能力培養(yǎng)。古詩詞不僅是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積累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很多老師注重古詩詞的基礎學習,而忽視了對學生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未能真正發(fā)揮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瑰寶—古代詩詞歌賦的教學價值,同時也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1.3 老師急功近利,忽視了吟誦教學重要性。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吟誦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能夠通過吟誦了解古詩詞的節(jié)奏和韻律,同時也能夠初步了解古詩詞的大體內容,感知古詩詞中的意境。但是很多時候老師會采用以講代讀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吟誦環(huán)節(jié),原本動態(tài)的欣賞過程,辦成了靜態(tài)的機械的記憶過程,學生無法體會到古詩詞的美感和意境,阻礙了學生理解能力、欣賞水平的提升。
2.1 強化古詩詞誦讀。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誦讀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古詩詞通常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和韻律,講究押韻,詞句間有著獨特的音律美,而吟誦能夠使學生親自領略古詩詞的這一特點,同時也能夠加快學生對古詩詞的認知,使學生在抑揚頓挫、反復的吟誦中感知到古詩詞的韻味和美感,并在頭腦中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為學生接下來更加深入的學習做好了鋪墊。以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這首詩為例,詩人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寫了早春的西湖美景,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吟誦來進入詩歌營造的意境中,并運用聯想和想象來感悟詩歌內容,使學生在吟誦中體會詩歌中的語言美和情感美,促進了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1]
2.2 拓展古詩詞知識。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詩詞大多出自古代名家之手,在文字的表面描述下往往有著高遠的志趣和積極的思想,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得心靈的啟迪和思想情感的熏陶,使學生獲得精神的滿足感。老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古詩詞內容為學生進行知識拓展,將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社會環(huán)境、作者生平事跡等等融入到古詩詞教學中,使學生不僅拓寬了知識視野,同時也使學生對古詩詞擁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對學生理解詩詞內容,品味詩詞內涵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以杜甫的《春望》這首詩為例,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后四句寫詩人對親人、國事的掛懷。在學習這首詩時老師可以為學生拓展本詩創(chuàng)作背景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從詩人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中品味詩中聲情悲壯,進而深刻感知到詩人的愛國情懷。
2.3 關注古詩詞美感。古詩詞作為中國獨有的文學體裁,不僅具有韻律美,同時也兼有意境美、語言美、人文美的特點,是培養(yǎng)中學會審美能力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帶領學生在分析詩詞內容的同時深度揣摩古詩詞的語言修辭,品味作者營造的詩詞意境,感知詩人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使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從表面走入內心,從文字理解上升到情感共鳴。學生在關注詩詞美感的同時感知到古詩詞這一中國經典文學體裁獨特的價值和魅力,感知到古詩詞中的蘊含的人文美、自然美、社會美、意境美,進而對中國古詩詞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4 重現古詩詞場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對古詩詞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老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幫助學生重新古詩詞中的場景,使學生在動態(tài)的詩詞場景中體會到古詩詞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推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盡情的發(fā)揮聯想和想象,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和印象,大大提高了學生古詩詞學習的效率和質量。以《觀滄?!窞槔蠋熃Y合詩詞內容為學生重現祖國河山的壯美景色,使學生將自己的體會與詩詞的意境進行有機融合,進而感知到曹操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去精神,加深了學生對本詩的理解。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充分發(fā)揮出引導和輔助作用,鼓勵學生積極的發(fā)揮聯想和想象,并進一步對古詩詞進行揣摩,深刻品味古詩詞中獨特的語言美、韻律美、意境美的特點,使學生在學習詩詞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實現審美能力、鑒賞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