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云
(上海立達學院,上海 201609)
翻譯作為架構不同文化,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橋梁,在二語習得和跨文化交際中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翻譯在本質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而外語學習是跨語言和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兩者之間相互促進和發(fā)展。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第二語言學習的推廣已經(jīng)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各種翻譯活動的出現(xiàn),如文學作品翻譯,商業(yè)翻譯,政治論壇翻譯以及英語培訓機構的建立都促進了我國跨文化交際。
翻譯的本質是翻義,是意義的轉換,是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過程。黃忠廉在《翻譯本質論》(2000)一書中將翻譯的本質概括為:“翻譯是譯者將原語文化信息轉換成譯語文化信息并求得二者相似的思維活動和語言活動”,這個定義明確告訴人們翻譯涉及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層面。這就要求譯員不但需要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還要深入了解語言背后的不同文化,以此激發(fā)學習者學習外語的熱情,并充分發(fā)揮外語的作用。
翻譯與二語習得以及跨文化交際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從微觀層面上來說,翻譯是將兩種語言在句子結構,語法,修辭,邏輯等具體方面進行對比(連淑能,2010),發(fā)現(xiàn)異同點,然后再根據(jù)兩種語言各自的特點進行語言之間的轉換,最后使得目的語再現(xiàn)源語所要表達的意思;從宏觀上來說,翻譯是將兩種語言所依附的兩種不同文化,不同思維模式,不同的信仰觀念進行對比。通過對不同文化與思維差異的對比,二語學習者才能夠更好地了解目的語和源語之間的異同點。其共同點可以幫助學習者快速高效地學習第二語言,找出語言之間的規(guī)律,融會貫通,還可以提高自身語言綜合素質水平。
跨文化交際則能夠推進各國之間政治、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的交流,其中翻譯就是架起各國之間溝通的橋梁,通過翻譯,世界各國語言相互之間都能有一個交流的平臺,各國人民就能夠對其他國家有一個更深的理解,不管是語言本身,還是其國家文化,都是一個互惠的過程。然而一個良好的翻譯一定離不開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語境,而只有通過對第二語言的認真學習,合理運用,以及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把三者結合起來,相互影響,共同促進。
學習一種語言,就包括學習其語言基本知識以及語言所折射出來的語言文化,背景等。通過翻譯來學習第二語言是指以母語和本族文化為參照框架,以母語為媒介,對母語和第二語言、本族文化和第二語言文化進行比較,也就是通過對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的方法來學習兩者之間的異同點(龍千紅,2003)。這種比較的范圍涉及語言本身的諸多方面,比如詞匯、句法、篇章,修辭手法以及其語言文化背景等。當學習者學習一門外語時,他們大都是以自己的母語為基礎,通過對比分析兩種語言的相異點來獲得外語知識。因此母語知識在學習二語的過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翻譯來達成學習二語的目的。
翻譯承擔著連接學習者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橋梁作用,不僅能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文化水平,還可以增強學習者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翻譯是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必須更加重視的基本技能以及需要認真學習的一項語言文化的內(nèi)容。以下就翻譯在二語習得中的促進作用進行分析。
翻譯一直以來被視為學習第二語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不管是漢譯英或者英譯漢的雙向翻譯實踐還是翻譯文本本身的學習,這些都能促進第二語言的學習和掌握。在翻譯過程中,學習者需要斟酌和探討,這樣就有助于提高準確、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可用來解決習得者在第二語言學習中所遇到的某些棘手、難以解決的問題(楊慧,2010)。
具體來說,學習者在翻譯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兩種語言在句子結構,詞匯,語法以及修辭表達方法上有所不同。例如,在漢語中,人們經(jīng)常說“濃茶”,英語則是“strong tea”,而不是“thick tea”;還有“紅茶”,英語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以及“白頭發(fā)”,英語表達是“grey hair”,而不是“white hair”;再比如漢語中的“力大如牛”,英語的表達卻是“as strong as a horse”而不是“as strong as a cow”。 除此之外,漢語中可以用一個很普通很常用的字來跟很多詞語搭配,例如,漢語的“大”字,人們可以搭配成“大哥”“大白菜”“大病”“大人物”等,但在英語中卻是用不同的詞來表達同一個意思,它們是,“elder brother”“Chinese cabbage”“serious illness”以及“an important person”等許多類似這樣漢英不同的表達方法。由此可見,漢英詞匯表達同一個意思,修飾的成分卻有所不同,這就是兩種語言在修辭表達上的差異,其次也是與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的。通過發(fā)現(xiàn)其不同之處,學習者更能加深對兩種語言的認識,運用對比分析方法研究這種差異,從而超越差異來更好地、更恰當?shù)剡\用第二語言,提高學習者的二語語言水平。
翻譯不僅是語言之間的轉換過程,還是語言背后不同文化之間的比較過程。文化比較通常包括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對比和語言使用的文化背景對比兩個不同層面。具有文化背景的詞語,也就是文化負載詞,這些詞匯的翻譯就需要譯者必須在掌握和了解他國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以及審美價值等方面之后,準確無誤地傳達所在國家文化的內(nèi)涵,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的交流。如若了解了這些文化負載詞,那將會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習者的翻譯水平。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的不同則會讓人對其語言產(chǎn)生不同意義聯(lián)想。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狗(dog)是忠誠的伙伴,是西方人眼中的寵物,常常伴隨著褒義的感情色彩,比如,a lucky dog(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很賣力)等。然而在東方文化中,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帶著貶義色彩的習語或者詞匯相應而生。再比如《紅樓夢》里劉姥姥的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David Hawkes譯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這對于西方讀者來說理解完全沒問題,而且譯者做到了行文通順流暢,句式對仗工整;然而,這種譯文放在東方文化中就有些欠妥,由于文化背景因素,“God”不如“Heaven”妥當,因此楊憲益先生將此句話翻譯成“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是完全符合東方的文化背景。
所以說,語言離不開一定的文化背景,它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翻譯通過對比兩種語言包括語言本身和語言所折射出的文化,能夠加深學習者對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對二語學習的信心。
語言離不開思維,而思維與文化背景息息相關,三者不可分割。不同的文化會導致不同的思維方式,而這種差異在語言中就有所體現(xiàn)。中西文化和思維方式差異在英漢語言中有諸多方面體現(xiàn),比如說在謀篇過程中,西方人偏重直線式(linear)思維,更喜歡演繹推理,注重追溯因果;然而東方人偏重迂回式(cyclical)思維,偏愛直覺領悟,注重總攬整體。西方人習慣開門見山,落筆就直奔主題,說明要點,然后再逐次逐層詳細闡述,分析推理,一般是按照從整體到個體、從概括到具體、從一般到細節(jié)的原則來謀篇布局。東方人的思維習慣卻恰恰相反,他們更習慣從很多方面來說明事情的來龍去脈,先詳細闡述各種情況,迂回曲折,螺旋環(huán)繞,直到讓對方慢慢聽懂說話人的意思,最后才點出要旨或主題。例如:
At first,college life was a bit difficult for me.I made mistakes in how I used my time.I spent too much time making friends.I also made some mistakes in how I chose my first friends in college.In addition,I didn't make a clear plan for my study,as a result,I failed some tests.
根據(jù)上面的短文例子,顯而易見第一句就是主題句,后面四句是用來具體說明主題句的,闡述為什么一開始大學生活對于我來說是有點困難的,遵循了從概括到具體的原則,是典型的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但是在漢語中,如果按照上面英文短文的語序翻譯就行不通了,因為東方人習慣于“前因后果”的順序來闡述,也就是說翻譯成中文的時候要先說明大學生活對于我來說是怎樣有點困難,最后用一句話來點出要旨,這是典型的迂回式思維。
因此,學習翻譯不僅能提升學習者二語水平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習者的英語思維習慣,學會用英語思維方式來更好地實踐二語,更好地促進跨文化交際。
總之,翻譯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對第二語言的習得以及跨文化交際都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三者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學習者可以通過翻譯來學習第二語言,掌握其語言規(guī)律,找出不同于母語的特別之處,通過對比分析,可以很快地激發(fā)學習者對二語的學習興趣。展望未來,我們應該不斷改善翻譯方法,深入翻譯實踐,堅持秉承務實創(chuàng)新理念推動二語習得和跨文化交際的應用發(fā)展,更好地促進世界各國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