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胡振禹 劉寶亮
不同身體鍛煉等級的流動兒童社會融合度對比研究*
王 鵬 胡振禹 劉寶亮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yè)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通過專家咨詢法和問卷調查法對在學期間的流動兒童的身體鍛煉情況和社會融合度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和統(tǒng)計分析,檢驗不同身體鍛煉等級運動量的流動兒童對社會融合的差異。結果表明: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度總體處在中等偏上水平,在四個子維度中,環(huán)境融合度最高,其次是心理融合度和學習融合度,人際融合度最低;大運動量的身體鍛煉等級流動兒童社會融合度總體高于小運動量身體鍛煉等級流動兒童,主要體現(xiàn)在人際融合度和心理融合度上,說明提高體育活動量對提高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有積極作用。建議增加在學的流動兒童體育活動參與,幫助提高流動兒童社會融合,促進流動兒童的健康成長。
身體鍛煉;等級;流動兒童;社會融合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發(fā)布的“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提出,大力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zhèn)化是推進我國“十三五”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舉措。2019年4月,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發(fā)布《2019 年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重點任務》,明確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的重點任務在于繼續(xù)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積極促進農(nóng)業(yè)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因此未來一段時期會加快流動人口比重不斷上升,不斷增長的趨勢[1]。對于流動人口和諧適應融入社會是保證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和協(xié)調發(fā)展的有力支撐,也是提高新型城鎮(zhèn)化質量,促進新型城鎮(zhèn)化健康發(fā)展的關鍵。2016年“80后”流動人口已達到64.7%,成為流動人口中的主力軍。對于流動人員的子女(以下稱為流動兒童),目前學者對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研究大多沿用的是成人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測量范式,有在情感、行為、心理等個體適應的融合,也有經(jīng)濟、制度、社會關系、文化、等社會層面維度融合,還有在社區(qū)、學校等場域融合,呈現(xiàn)多維度多樣性,其各方面的融合既有共同的表現(xiàn)特征,也各有特點和不同的作用機制,但是忽視了兒童的年齡和學習生活場域的個體特殊性。體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與其他教育學科相比,在提高和促進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及功能,本文通過對流動兒童的體育活動運動量的狀況,對他們的社會融合影響進行探討,為流動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借鑒。
流動兒童體育活動的內容是多方面的,鑒于14周歲及以下年齡段的流動兒童基本上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本文選取義務教育期內在學的(初中一年級、初中二年級)學生做為研究對象,根據(jù)該年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特征,把流動兒童體育活動的范圍確定在校內與校外方面:校內有學校組織的體育社團、體育類活動訓練比賽、課間操等時間的體育娛樂;校外有體育類俱樂部培訓(跆拳道、籃球、足球等培訓)和家庭鄰居等自發(fā)組織的體育類娛樂。數(shù)據(jù)來源為福州市區(qū)兩所私立初中學校的初一和初二學生的調查。統(tǒng)計情況如表1所示,回收率達100%,剔除個別是否流動兒童身份不明確的問卷,問卷有效率達99.5%,其中男生236人,女生162人,采集數(shù)據(jù)可真實反映調查流動兒童學生的狀況。
表1 調查問卷發(fā)放與回收情況
發(fā)放問卷(份)回收問卷(份)回收率(%)男生占比(%)女生占比(%)有效問卷有效率(%) 40040010023659.316240.739899.5
選取流動兒童所處的學習生活的年齡段特征,把梁德清等人修訂的身體鍛煉等級量表(PARS-3)[2]和陳晨的研究成果《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性的問卷》結合在一起,采用課題組成員現(xiàn)場問卷說明解答,協(xié)助學生完成問卷填寫。問卷的內容主要包括:表示個體在社會互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信任等的人際融合情況維度、展現(xiàn)個體所具有的個性特征的心理融合情況維度、有體現(xiàn)個體努力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學習融合情況維度、有個體對環(huán)境的主觀認識和體驗的環(huán)境融合情況維度4個部分,量表的各分量表可以單獨體現(xiàn)被測不同維度的適應情況,還有身體鍛煉等級量表內容,共有60項指標進行問卷調查統(tǒng)計,按照各大類之間的傾向度進行五級賦值,如“老師在課堂上提的問題,大部分情況下我都會”,按照1、2、3、4、5來賦值“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不確定”“比較符合”“很符合”的程度。數(shù)據(jù)經(jīng)篩選整理后,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對流動兒童的體育活動情況對社會融合的影響進行探討。
本研究的總體社會融合度量表組成的各分量表可以單獨體現(xiàn)被測不同維度的融合情況。通過對調查數(shù)據(jù)總體樣本K-S檢驗及各維度U檢驗分析,總體樣本K-S檢驗中Z值為0.115,P值大于0.05,總樣本呈正態(tài)分布;其四維度U檢驗中P值均大于0.05,四維度也符合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結果如表2所示,其四個子維度的環(huán)境融合度維度均值最高,而人際融合度維度均值最低,總體社會融合分數(shù)平均分為213.5220,標準差20.5421,總體社會融合度的維度均值為4.0954高于本問卷的理論維度平均值4,說明樣本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度處在中等偏上水平[3]。
表2 流動兒童各維度融合及總體社會融合情況(N=398)
內容最大值最小值均值(M)標準差(SD)維度均值 人際融合度643547.25414.355653.8542 心理融合度893258.54368.054524.1021 學習融合度714559.89655.755224.0854 環(huán)境融合度623146.98784.654894.2531 總體社會融合度241130213.522020.54214.0954
近幾年城鎮(zhèn)化融合發(fā)展中,城鎮(zhèn)建筑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居民生活環(huán)境等都在加速同化的融合過程,流動兒童對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的生態(tài)、生活和學習的環(huán)境區(qū)別沒有明顯的觀念排斥和界定,這對于流動兒童在社會融合中起到正向積極作用,因而環(huán)境融合度最高。
2.2.1流動兒童身體鍛煉等級狀況
表3 流動兒童身體鍛煉等級狀況(N=398)
年級性別樣本數(shù)大運動量人數(shù)(%)中等運動量人數(shù)(%)小運動量人數(shù)(%) 初二年級男1126(5.36)31(27.68)75(66.94) 女1034(3.88)38(36.89)61(59.22) 合計21510(4.65)69(32.09)136(63.26) 初一年級男905(5.56)22(24.44)63(70.00) 女933(3.23)32(34.41)58(62.37) 合計1838(4.37)54(29.51)121(66.12) 總體 39818(4.52)123(30.90)257(64.57)
身體鍛煉等級量表以流動兒童在學期間月份為時間段,等級的評定分值運動量以參加體育的強度、運動時間、頻率3個為變量(運動量=強度×頻率×時間)[4],強度和頻率按1至5等級,分別記1、2、3、4、5分,每次參加體育活動時間按15分鐘以下、15至30分鐘、30至60分鐘、60分鐘以上分別記1、2、3、4分,最高分為100分,最低分為1分,體育活動運動量評定標準:≤19為小運動量、20至42為中等運動量、43以上為大運動量[5]。統(tǒng)計結果如表3所示,初二年級和初一年級流動兒童的不同等級運動量占比相差不大,均呈現(xiàn)大運動量百分比最低,小運動量百分比最高;總體流動兒童的身體鍛煉運動量呈現(xiàn)金字塔型,大運動量人數(shù)占分比為4.52%,中等運動量人數(shù)占比為30.80%,小運動量人數(shù)占比最多占總體人數(shù)的一半以上達64.57%,說明大部分流動兒童除了參加學校課堂的體育運動外,課余時間參與體育鍛煉較少,能在課外參與體育鍛煉或體育類培訓的人數(shù)占比較低。
2.2.2不同運動鍛煉等級的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度差異
為了進一步了解體育活動對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的影響,把流動兒童的身體鍛煉的運動量分為大運動量、中等運動量、小運動量為三個不同等級的指標,通過對不同身體鍛煉等級的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度及各維度的得分進行相關性多重比較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三個不同運動量等級的流動兒童在人際融合度、心理融合度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P<0.05),在學習融合度和環(huán)境融合度的差異不明顯;通過多重比較檢驗得知,大運動量的流動兒童在人際融合度和心理融合度的維度高于中等運動量和小運動量;在學習融合度和環(huán)境融合度方面,三組不同運動量等級的流動兒童沒有存在差異。
表4 不同身體鍛煉等級的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差異(N=398)
運動量大運動量 中等運動量 小運動量F多重比較 MSDMSDMSD 人際融合度49.35465.05421 47.25454.21557 45.54214.221458.398*3>1 心理融合度60.18558.61541 58.35257.05542 56.23987.125436.201*3>1 學習融合度58.75455.25452 59.12455.66589 57.57485.398851.355--- 環(huán)境融合度46.85514.85452 47.98554.96884 46.55124.854560.913--- 社會融合度215.235619.5455 214.875419.2545 208.814917.21540.590---
注:1代表身體鍛煉等級為小運動量,2代表身體鍛煉等級為中等運動量,3代表身體鍛煉等級為大運動量
3.1.1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度總體特征
本研究初中一年級和二年級的流動兒童學生的社會融合度分數(shù)均值在213,總體95%的置信區(qū)別在234-193之間,有個別流動兒童因智力發(fā)展不平衡原因出現(xiàn)融合度最低值,總體處在中等偏上水平。在四個獨立的子維度均值得分中, 環(huán)境融合度均值最高,學習融合度和心理融合度均值次之,而人際融合度均值最低。人際融合是流動兒童在社會融合過程中的短板和不足,需要學校、教師和父母對人際交往等能力方面進行指導和培養(yǎng),能有效提高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幫助流動兒童的成長。
3.1.2體育活動對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度的影響
本文以流動兒童參與體育活動的身體鍛煉等級不同運動量作為自變量,通過流動兒童的環(huán)境融合度、學習融合度、心理融合度和人際融合度作為因變量,進行相關性檢驗,分析體育活動鍛煉參與情況對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度的差異。結果顯示大運動量等級的流動兒童在人際融合度、心理融合度方面都有明顯高于小運動量等級的流動兒童。從流動兒童的四個融合度看,人際融合度是流動兒童社會融合過程中的短板和不足,而大運動量的體育活動身體鍛煉能有效提高流動兒童人際融合度和心理融合度,主要表現(xiàn)在幾個方面:
第一,體育的開放性、協(xié)作性、參與性、包容性等特性,使得流動兒童在體育參與過程中不僅能提高個人的身體素質,也對個人的性格、心理起到很好的調適作用。
第二,流動兒童參加跆拳道等體育類俱樂部培訓的過程中,體育參與的組織性為他們提供穩(wěn)定的組織場所,擴大了其社會交往網(wǎng)絡,使原本互相陌生的他們在體育互動過程中相互熟識,建立共同交際圈;為參與的所有人創(chuàng)設了情感宣泄的情景,消除隔閡與偏見,促進友誼的增進。
第三,體育運動的參與能為來自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提供互動交流機會的平臺,流動兒童和本地兒童以及不同年齡層次的同學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參與共同體育項目的同學交流更多,互相了解熟識,建立起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共同的交際圈,對流動兒童的人際融合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6]。
第四,無論哪種類型的人際交往都有相通性,在體育活動交往圈的正向作用下,同時也會幫助提高他們在同學之間交往、師生之間交往以及朋友之間的交往,對社會融合的提高起到積極作用,因而最終有效提高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
根據(jù)在學期間的流動兒童的學習和生活的特征,建議在學校的體育課程或課余活動時間,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團體類體育項目的練習和比賽,可以促進流動兒童和本地學生的交流和合作,進而得到認可和交往;在人際融合方面,女生相對較為內向,學校保證體育項目均衡情況下,適當多增設鼓勵女生參與的體育游戲和適合女生運動的跳繩、毽子等趣味活動,從鼓勵他們動起來再逐漸到強起來。在課余時間,結合流動兒童的家庭條件和流動兒童的興趣愛好,由家長和體育類社會團體共創(chuàng)條件,為學生課余時間制定課余體育運動計劃,通過體育類社會組織的培訓和鍛煉、親子類體育項目長期的鍛煉等,在提高流動兒童的身體活動的運動量同時,也進一步提高流動兒童的社交溝通等交往能力,對提高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有良好的積極作用。
[1]吳玉鋒,雷曉康,聶建亮.從“結構”到“認知”: 社會資本與流動人口社會融合[J].人口與發(fā)展,2019 (5):111-122.
[2]梁德清.高校學生應激水平及其與體育鍛煉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志,1994(1):6-7.
[3]陳晨.城市流動兒童社會適應性的問卷編制及應用[D]. 安徽師范大學,2014.
[4]許昌.青少年鍛煉行為角色認同模型的構建與檢驗[D].福建師范大學,2016.
[5]夏祥偉.研究生體育鍛煉與健康問題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
[6]吳煒.流動兒童的課外體育活動與社會融合[J].體育與科學,2017(38):37-4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Social Integration Degree of Mobile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Physical Exercise Levels
WANG Peng,etal.
(Fujian Chuanzheng Communications College, Fuzhou 350007, Fujian, China)
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度重點課題(城鎮(zhèn)化推進中運動參與對城市流動兒童社會融合的研究)項目編號:FJJKCGZ17-167。
王鵬(1985—),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