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妮 雷萬鵬 代鵬暉
新中國體育口號演變及其功能研究*
高慧妮 雷萬鵬 代鵬暉
(湖北科技學院體育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
體育口號作為體育文化的一種特殊載體,在新中國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其所表達的內(nèi)容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它的轉(zhuǎn)變?yōu)槲覀冋宫F(xiàn)著在獨特歷史背景下新中國體育不同的社會功能。文章以各時期的體育口號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新中國體育口號的演變及其功能上的邏輯變化。
體育口號;演變;體育功能
通過對“口號”概念的分析與梳理,我們將體育口號定義為:為了達到體育活動的目的或?qū)崿F(xiàn)某項體育任務,而提出的具有綱領性和鼓動性的用于口頭呼喊的簡短句子。
通過文獻閱讀與資料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體育口號來源大致有以下三類:一是由相關領導人以及專業(yè)權威人士的講話、指示所演變成的體育口號;二是由相關政府機構、重要會議發(fā)布的各項思想方針、政策,重要節(jié)假日所發(fā)布的有關口號;三是人民群眾對體育事業(yè)的期望或?qū)w育運動的重新認識,在工作生活中產(chǎn)生并廣為流傳出的一些口號[1]。
體育口號是體育功能變化的表現(xiàn)形式和媒介,體育功能不是生來就有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經(jīng)濟、政治和社會需求的變化而變化。從建國初期的“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zhì)”到現(xiàn)階段的“體育強、中國強”,通過分析不同時期新中國體育口號的特點及歷史背景,一方面讓讀者對新國體育發(fā)展有較為完整的認識,為將來我國體育新口號的提出提供理論依據(jù)。另一方面,通過對新中國體育口號進行歸納與分析,以更充分地了解我國體育功能的歷史演進歷程,為發(fā)掘新的體育功能提供有力的參考。[2]
建國初始,新中國面臨的局勢不容樂觀。在經(jīng)濟上,由于帝國主義的強取豪奪,國民政府和官僚資本的搜刮,外加多年的戰(zhàn)亂,使得我國物資極度缺乏,人民生活困苦。在政治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進行多層限制和封鎖;在軍事上,國民黨從大陸撤離時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力量、特務為日后反攻大陸做準備。此時的中國可謂是內(nèi)憂外患,而中國人民正在進行艱苦卓越的“國家建設”。而體育對于國家、人民而言最大意義是為生產(chǎn)發(fā)展和國防籌備服務。通過體育鍛煉,增強國民身體素質(zhì),甩掉“東亞病夫”的恥辱,更好地投入到建設祖國的工作中去。1952年6月10日毛澤東同志為中華體育總會第二屆代表大會題詞“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zhì)”。這一題詞不僅為新中國的體育事業(yè)指明了發(fā)展方向,更是奠定了根本基調(diào)。隨后爆發(fā)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國家也適時提出了“鍛煉身體,保家衛(wèi)國”的口號??傮w而言,這一時期體育口號主要來自領導人國家層面的戰(zhàn)略思想,國家對體育的需求占主導地位,反映出體育為生產(chǎn)建設和國防服務的政治意義[2],同時也充分體現(xiàn)了剛剛當家作主的人民群眾“身憂民族危亡、體系國家發(fā)展”的愛國情結[1]。在全面審視當時國內(nèi)外形勢后,提出優(yōu)先發(fā)展群眾體育的戰(zhàn)略,對激勵人們參與體育鍛煉、激發(fā)其愛國主義情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但此時個人的體育需求被忽視和邊緣化,老百姓多樣化的體育需求得不到滿足,全民廣播操和全民馬拉松并不是發(fā)展群眾體育的正確途徑。
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得到初步確立,這標志著在中國歷史上的階級剝削制度從此結束。隨著國家和制度的逐一確立,新中國希望通過競技體育來提升在世界的地位,但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了我國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在當時財力、物力條件下,為了鼓舞國民士氣,國家通過資源調(diào)整,實現(xiàn)戰(zhàn)略重心由群眾體育向競技體育轉(zhuǎn)移,并確保重點體育項目的建設和發(fā)展,“舉國體制”的雛形初見端倪。在這一方針政策的調(diào)整下,中國競技體育逐步在國際體壇上嶄露頭角[2]。1956年6月在上海舉行的“中蘇舉重友誼賽”中陳鏡開以133公斤的成績,打破56公斤級挺舉世界紀錄,這是中國第一次打破世界紀錄;1961年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北京舉行,我國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在決賽中喊出“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的口號,并為我國奪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這句經(jīng)典的口號充分地表現(xiàn)出了中國人民的不屈精神,與自然和敵對勢力作斗爭的勇氣,成為當年體育的主流精神。隨著運動員們在賽場上勇創(chuàng)佳績,中國人民的體育熱情被迅速點燃。由于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競技體育對于匯聚社會情感,維護社會和諧以及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均有積極作用。因此,這個時期的體育口號彰顯了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時代精神[1]。但此時體育的工具屬性被放大,體育的本質(zhì)屬性和功能未被充分發(fā)掘,個體體育需求仍未得到有效重視,體育功能的政治化傾向依然十分嚴重[2]。
這是一個一切以政治運動為主導的特殊歷史時期,在這場“文化大革命”浩劫中,新中國的體育事業(yè)同樣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十年期間沒有光明面和值得肯定的地方。在十年文革期間,中國與世界完全隔離,外交形勢不容樂觀,但體育卻獨獨為新中國外交打開了一扇窗。1971年在日本舉行的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前夕,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即將出征的中國乒乓球隊時提出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口號,這讓參賽的運動員們認識到了此次參賽的政治意義。在此口號的指引下,中國乒乓球隊與美國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接觸,進而促成了兩隊的互訪,并為中美兩國關系的歷史性突破打開了一扇大門。隨著尼克松總統(tǒng)的正式訪華,“乒乓外交”結出了豐碩的成果[7]。“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這句口號被廣為流傳,還衍生出了“賽出好風格,賽出新水平”這類彰顯體育人文精神的口號[2]。 雖然“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這句口號現(xiàn)在被很多學者詬病違背了奧林匹克精神,但在那個政治使命至高的特殊年代,這句口號有效地表達了中國傳遞和平友好的外交理念,有力的表達了中國政府愿與世界交流溝通的政治訴求。在此口號的影響下,新中國于1979年重返了奧運大家庭,讓我國的體育事業(yè)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總體來看,這個時期的體育仍然淪為混亂年代政治運動的工具,但在客觀上,它也成功幫助當時孤立無援的中國搭建了通向和平外交的橋梁。
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宣告結束,體育工作乘此東風,溯本清源,在正確的領導下有條不紊地走上正軌。我國經(jīng)濟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有力推進和實施得到了較快發(fā)展,人們的思想也隨著時代潮流得到解放。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奧委會中的合法權利的恢復,體育讓中國走向了世界,也讓世界認識了中國。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舉國體制”政策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國的競技體育迅猛發(fā)展,在各項世界大賽中,奮發(fā)圖強的中國健兒們一次又一次的創(chuàng)造了輝煌成績,中國競技體育也前所未有地開始躋身于世界體育強國之列。運動健兒在賽場上的驕人成績,極大地點燃了中國人民壓抑了很久的社會情感。1981年中國男排在世界杯亞洲區(qū)預選賽中,力挽狂瀾,反敗為勝,戰(zhàn)勝韓國隊。當時北大學子聞此消息,熱血沸騰在未名湖畔慶祝游行并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無獨有偶,中國足球隊在同一時期喊出了“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口號。1983年,時任國家領導人的鄧小平為第5屆全運會題詞:“提高水平,為國爭光”。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中國首次正式完整地參加了此次盛會,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81年-1986年,中國女排取得五連冠,一時間“學習女排,振興中華”這個口號席卷整個中華大地,也成為這個時代最嘹亮的口號之一。1990年10月,在北京成功舉辦了第11屆亞運會,它成為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辦的國際級別的大型運動會,同時也向全亞洲甚至全世界展示了開放、發(fā)展中的中國。
這些體育口號表明國人在改革開放之后,國家政治和經(jīng)濟地位進一步提升,隨著更多地與國際社會的接觸,民眾聽到更多不同的聲音,國家和個人的民族自豪感與我國的國際地位產(chǎn)生了“錯位”,而此時不斷創(chuàng)造佳績的體育健兒成為人們民族精神寄托和愛國熱情釋放的歸宿。因此,這個時期的體育口號以愛國主義為基調(diào),把振興祖國的愿望都寄予在了體育競賽的舞臺,把“更高、更快、更強”視為戰(zhàn)斗目標,把金牌作為標志性戰(zhàn)果,極大地提升了民族自信心。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nèi)找嬖鲩L的體育需求,沒有得到充分地重視與滿足。
90年代,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進入穩(wěn)步發(fā)展階段,體育事業(yè)也在穩(wěn)步發(fā)展中迎來了改革的春風。為跟上改革發(fā)展的腳步,我國的競技體育體制也進行了改革。1994年以足球為改革試點,將賽事推向市場,將競技體育融入體育的產(chǎn)業(yè)之中。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奧運爭光計劃綱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相繼頒布并實施,這表明了我國體育在大力發(fā)展、完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同時,也開始重視群眾體育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2]。中國各行各業(yè)的群眾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加入到體育運動中來。這個時期最突出口號要數(shù)江澤民在1997年8月16日為體育工作題詞“全民健身,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個口號積極充分地肯定了全民健身的重要意義,在此口號的號召下,全民健身運動在我國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同時體育健身消費也悄然興起。“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生活奔小康,花錢買健康”等體育口號應時而出,這表明國人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更加重視了對身體健康、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并成為越來越多健身消費廣告的宣傳手段[2]。
縱觀90年代,我國在競技賽場上繼續(xù)保持著強大的實力,稱霸亞運、強勢奧運。與此同時,人們對待體育的心態(tài)也發(fā)生了變化,體育不僅只是對外示強、對內(nèi)激發(fā)斗志的工具。透過體育口號我們看到了人們健康意識在覺醒,對體育的認識也在逐漸回歸理性,體育正由群體需求向個體需求的轉(zhuǎn)變,由政治、軍事功能向娛樂、健身功能轉(zhuǎn)變,實現(xiàn)了體育功能利用的多樣化,體育服務于民眾的時代正到來[2]。
隨著第11屆北京亞運會舉辦的成功,它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北京亞運會精彩閉幕時,人民群眾發(fā)自內(nèi)心地喊出了“亞運成功,眾盼奧運”的口號。至此,舉辦奧運會的夢想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悄然升起,中國政府趁熱打鐵申辦了2000年奧運會,雖然以失敗告終,但這次經(jīng)歷為2001年成功申辦北京奧運會積累了經(jīng)驗。2001年我們重整旗鼓再次申辦第29屆奧運會舉辦權,并獲得成功,舉國歡騰為中華兒女的百年奧運圓夢喝彩。通過梳理發(fā)現(xiàn),這個時期的體育口號基本都與奧運有關:2000年2月1日北京正式確定申辦口號“新北京,新奧運”;2004年申奧成功后提出“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2006年6月26日,正式宣布2008年奧運會口號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One World One Dream)”。這一時期口號都以詮釋了奧林匹克精神為宗旨,同時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團結、友誼、進步、和諧的中國。在全民關注奧運的同時,我國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也在暗流涌動。2004年9月在全國高校體育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口號,這一口號與當下“健康第一”的全民健康理念不謀而合,也成為很多群眾體育活動的宣傳標語。
整個奧運時期,體育口號都以迎接奧運、助力奧運、辦好奧運為主題,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各方力量辦好奧運會。舉國體制的優(yōu)勢在北京奧運會上得到最大的體現(xiàn),體育的政治、經(jīng)濟等附屬功能也隨著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發(fā)揮到了極致,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得到了空前絕后的滿足。中國隨著成功登頂金牌榜首而成為無可厚非的“金牌大戶”,但很多學者開始反思,后奧運時代表中國未來的體育之路該怎么走,在體育強國之路上尤其是全民健身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就了我國體育的百年夢想,用競技體育、金牌來展示我們國家的強大是有必要的,同時也帶給了國人無限的榮耀。北京奧運會向世界展示,我們不但能雄居金牌榜首,同時我們也能成功地舉辦無與倫比的奧運會。這些成績的獲得有著舉國體制不可磨滅的功勞,但這些并非建立在全民體育基礎之上,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競技體育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要回歸體育的本質(zhì)功能:向人民群眾敞開大門,回歸大眾體育。因此,此時需要借著奧運會的東風,點燃大眾的體育熱情。2009年,山東省舉辦第11屆全運會,首次唱響“和諧中國 全民全運”的口號,目的在于將關注點轉(zhuǎn)移到群眾體育和全民健身上來。如果說第11屆全運會是出發(fā)點的話,第12屆全運會的“全民健身,共享全運”的口號則是推動我國全民健身事業(yè)的重要轉(zhuǎn)折點[3]。
這個時期的體育口號主要是圍繞賽事,借大眾對北京奧運的熱情,鼓勵大眾積極參與“全民健身”。因為用競技體育、用金牌來展示國家的強大,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是需要的,而且我們也做到了。而如今體育更應該回到其最本質(zhì)的功能軌道上,回到為人民的日常需求中來。
這一時期的體育口號主要結合了習總書記提出的“強國”“健康中國”“中國夢”展開,寓示著體育要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我們要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盛邁進。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慰問索契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時指出,“我們每個人的夢想追求、體育強國之路都與中國夢緊密相連”,這是他首次指出了“體育強國”一詞,并將“體育強國夢”視為“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8月27日,在第13屆全運會即將開幕之際,習近平在天津會見了全國先進體育組織和代表,并發(fā)表重要講話,他強調(diào)體育應當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從此“體育強國”成為我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目標,體育發(fā)展的新理念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對體育事業(yè)所給予的厚望,也給我國體育事業(yè)指明了新的發(fā)展方向。[5]作為一個“體育強國”僅在競技賽場上逞英豪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更要有健康的人民,人民健康是強大綜合國力和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體現(xiàn),因此全民健康被提到了國家戰(zhàn)略。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wèi)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對“健康中國”建設作出全面部署。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在這份未來推進健康中國的行動綱領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了體育對促進國民健康的益處。
縱觀從建國初期到現(xiàn)在的體育口號,不同的歷史時期都賦予了它們不同的歷史使命。在改革開放之前,體育口號彰顯著愛國、民族情感和外交的政治功能。改革開放后,我國經(jīng)濟得到較大發(fā)展,國際地位也日趨提升,這個時期以參與、舉辦體育賽事為平臺,提升國家形象與地位的一系列口號應運而生。它們一方面增進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與凝聚力,另一方面進一步強化了我國的體育大國形象和地位。值得關注的是,在后階段體育口號的宣傳中逐漸弱化了過去的“唯金牌論”“唯冠軍論”的局限,更多強化了國家形象與文化認同,突出了體育的人文精神,愛國、外交等直接的政治功能也逐漸弱化。在后奧運時期,我國的體育體制面臨著轉(zhuǎn)型,人民對于體育的需求更多樣化、個性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金牌大國”并非“體育強國”,群眾體育發(fā)展不平衡,人均占有體育資源較少,這一切都對新時期的體育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從2013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將人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因此他們更加重視群眾體育的作用。體育正在向健康、休閑、娛樂等本質(zhì)功能回歸。
從新中國最初的“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zhì)”到新時代的“建設體育強國”,透過這些體育口號的演變,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的體育事業(yè)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每一次體育口號的提出,寓示著體育工作的重心發(fā)生了改變,并都表現(xiàn)出了時代的印記。新中國的體育口號,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以外交斗爭、國家宣傳、群眾教育為主的政治工具,到開放發(fā)展時期的以塑造民族形象、加強體育交流、發(fā)展體育文化為主的宣傳工具,再到習近平新時代以重視體育交流、群眾休閑健身為主的群體活動[4]。從體育口號的演變,可以看出我國體育功能從單一功能向多元功能的轉(zhuǎn)變,從政治工具向群體活動的轉(zhuǎn)變,從手段到目的、從衍生功能回歸本質(zhì)功能的演變[5]。
[1]王永安.新中國體育口號時代特征演變.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12):10-13.
[2]楊曉軾.新中國六十年體育口號變遷的思考.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8):5-8.
[3]汪超,陳亮.對中國歷屆全運會體育口號變遷的思考[J].山東體育科技,2017(12):26-30.
[4]趙雅文,王松.論體育作為政治傳播載體的功能變遷[J].新聞大學,2014(6):32-38.
[5]柳鳴毅,丁煌,等.體育強、中國強的學理闡述——習近平總書記體育思想初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8(1):5-11.
[6]謝瓊桓,金元浦.筆談:奧運會、全運會與中國體育轉(zhuǎn)型——后奧運時代中國體育的價值取向和策略取向[J].東岳論叢,2019(12):44-46.
[7]高玖靈.中國體育口號60年變遷與思考[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25-26.
[8]王永安.新中國體育口號時代特征演變[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12):10-13.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Function of Sports Slogans in China
GAO Huini, etal.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437100, Hubei, China)
湖北科技學院鄂南文化研究專項課題:扶貧攻堅背景下鄂南地區(qū)體育文化扶貧策略研究(2020XZ24)。
高慧妮(1981—),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休閑體育,體育歷史與文化。